文章吧手机版
责任心,是一个成年人的归属感
日期:2020-08-11 09:43:11 作者:bigwinner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责任心,是一个成年人的归属感

  悲惨童年,造就不屈的意志

  北宋景德四年,欧阳修出生。

  欧阳修出生之时,其父亲欧阳观已年近花甲。父亲虽身兼要职,却好景不长,无福消受。

  欧阳修三岁那年,父亲去世,留下独子欧阳修与寡母郑氏相依为命

  父亲离世后,欧阳修和母亲孤立无援举目无亲,只好前往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

  叔叔虽然不富裕,叔叔却为人正直,不时对欧阳修关怀照应。母亲郑氏出身名门望族,知书达理,是受过良好教育大家闺秀

  虽无法去学堂上学,但母亲会用芦杆笔在地上教欧阳修读书识字。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家境变迁并不曾动摇过他向上进取的决心

  他经常从邻居家借书抄读,刻苦且勤奋聪颖天资,加上后天努力,欧阳修早就练就一身的好文采

  平日里借来的书还没抄完,书中的内容欧阳修便已耳熟能详。他写出来的文章文笔老练,丝毫不熟成年人

  连叔叔见了都夸他,说他有振兴家族希望,还预言了他的未来

  “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欧阳修文学造诣虽高,科举之路却走得极尽坎坷

  天圣元年和天圣四年,欧阳修前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都意外落榜而归。

  但他没有就此放弃。前路越是荆棘丛生,他越是要披荆斩棘,跨过艰难险阻走向光明

  童年经历磨炼了他一身不屈的意志,让他在任何困境面前都能够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仕途崎岖,却屡败屡战

  两次科举落榜之后,欧阳修又重整旗鼓,随时准备厚积薄发

  天圣七年,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考试。

  在考试中,欧阳修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博得头筹。接下去的几次考试中,欧阳修都表现出色

  几连胜的喜悦冲晕了欧阳修的头脑,让他有些得意忘形。他以为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获得状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前几次确定斐然成绩的欧阳修,第三次参加殿试时还沾沾自喜,自自己必定能考取功名

  然而,他并未能如愿。最后只考了一个进士及第的名次,远不到状元的高度

  虽不及状元,但欧阳修的名次也不算低,他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充任洛阳留守推官。

  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

  欧阳修当时就占了后面两大喜。考取功名的同时,他还和恩师胥偃的女儿成了亲。

  婚后,欧阳修有过一阵奢靡生活。但这种生活没有持续多久,随之而来的是孤凄的贬谪和颠沛。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日渐悬殊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景佑三年,好友范仲淹呼吁社会改革,他把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却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

  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当权者,被贬至饶州。欧阳修也受其牵连,被降职贬到湖北当县令。

  康定元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回京的第三年。范仲淹等人又推行新政,欧阳修参与其中,提出多项主张。

  但在旧派的阻挠下,新政惨遭失败。范仲淹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为好友分辨,又一次被削职贬至滁州当太守。

  屡屡被贬,欧阳修却士气未减。他依然保持轻松愤慨的态度,为革新运动呕沥血,为黎民百姓尽心尽力。

  贬居的生活,也风生水起

  在滁州当官时,欧阳修创作出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巅峰。

  任职期间,欧阳修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那里的百姓不仅安居乐业,欧阳修自己的生活也越发舒适安逸

  欧阳修喜好酒,滁州诸事太平时,他常常饮酒游山。不仅自己去,还带着属下同行,在山中野餐。喝醉了,就迷迷糊糊看着大家玩乐。

  正如《醉翁亭记》中写的那般: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后来,欧阳修去了颍州当太守。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一点不比在滁州差。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下属伤心过度,还写诗安慰他们说:

  “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意思是希望能像平日一样和大家开怀畅饮,而不要因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心难过。

  皇祐元年,欧阳修被召回朝,先后任职翰林学士和史馆修撰等职务。

  在京都安生没几年,欧阳修又因遭受诬陷被贬。只是这一次,没贬成,皇帝后悔了。皇帝开口亲自挽留欧阳修,让他留下来继续修撰史书。

  作为一位史官,欧阳修把多年积攒的文笔用于修史,格外得心应手。

  至此,欧阳修大半生起伏不断的仕途才算安定下来。

  虽一路惨遭被贬,但贬居的生活,欧阳修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在有限的环境里发挥了无限的精彩。

  自带光环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光的。

  晚年遇知音,人生了却无憾

  嘉佑二年,已年近天命之年的欧阳修,担任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

  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在考试中,欧阳修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贤才学子,对北宋文风的转变有重大影响。

  在一次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自然,说理透彻有依据。

  欧阳修估计这篇文章可能出自自己的学生曾巩之手,文风虽然优秀,却不好给他第一名,为免落人话柄。

  欧阳修给了这篇文章第二名的成绩,结果试卷拆封之后,发现卷子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苏轼。

  与苏轼一同被录取的,还是他弟弟苏辙。欧阳修慧眼识珠,他以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当朝乃至整个文坛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苏轼考中进士之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后来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他们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对文坛做出后人望尘莫及的效绩。

  欧阳修活到老,学到老。晚年退休在家时,他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

  夫人心疼他,揶揄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力,是还怕先生骂吗?

  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由此可见,他对文学的境界追求是多么高伟。这种认真的态度,也正是成就他一代文学大师的原因。

  熙宁五年,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欧阳修的一生,坎坷起伏不断。但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他都力求让自己活得洒脱自在。

  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一次次用自己的才情,为后代世人留下千古名篇,写就不朽传奇。

  愿我们也能像欧阳修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风霜雨雪,都能在逆境中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责任心,是一个成年人的归属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