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个问题,孩子和母亲换一换位,就更显而易见了。
你不是不是分分钟想打他?
你还嫌他烦不?不,你多半会装作没听见,反问一句:“儿子,你刚说啥? 我没听清,再说一遍。”
可我觉得,除了生物基因遗传外貌体征之外,那些性格特点,比如爱说,爱讲道理,爱题问,爱辩论......不一定和基因有关,而是孩子生活的环境有关。
就像我家每天餐桌上的“辩论会”,一决胜负的喜悦比调味料还令人胃口大开。
某天,小小张磨磨蹭蹭上了餐桌。
正吃饭的我一抬脚踩在了一只“无人认领”的拖鞋上,我一瞥儿子,问:“谁的拖鞋跑到我脚底下了?”
小小张说:“如果家里有猫,那么所有的坏事就都能说是它干的了。”
不管一个解决方案好不好,加上点儿幽默,就足以分散掉“情绪压力”。
02
之所以把“真理”打上引号,是觉得这个词儿有点“装”。我只是想表达,某些看起来不搭嘎的事儿,在底层逻辑上,竟然是相通的!
我花了很长时间训练儿子“审题”。读懂题的过程就是弄清楚条件和目标的过程。
大部分你做不对的题,是因为你不知道目标是什么?也就是你求什么?
你可能会说,这很简单啊,就是题目最后那个带问号的部分,就是要解的部分呀。
没错,只是很多时候,你只是掠过一眼,就被前面缤纷复杂的条件们给吸引走了,最后做着做着忘记了自己要干什么?
比如你和老公为了孩子要不要上某个培训班而吵架,最后的答案变成了两人冷战一周,因为对方说了一句:“你就赚那点儿钱,还老跟别人比。”
好,话不多说,直接放我的总结。
1、先看题目问什么?
这一招放日常生活中,就是先弄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一定要带着目标回来审题,理解题目。这样答题不偏航,不跑题。题解不解的出,至少方向没错。
2、逐一理解所给题目。
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客观陈述事实,注意是事实,而不是情绪或者你的推断。把情绪和推断砍掉后,你看到的条件才是真正的已知条件。
3、看不懂条件咋办?或看懂题目后仍没思路怎么办。
数学中的方法,可以“翻译”成数字、式子、类比成我们能理解的东西。
2)借助工具。
比如画图、设未知数等等。生活中也如此,理不清楚的,不妨画下其中的逻辑关系。
与其让一堆杂乱的信息塞满大脑,不如用图型、箭头,把条件进行梳理、形象化。
生活中,你还可以借助外力来协助你。
3)切换视角。
对数学题来说,你钻太多细节,就会忽略要点。只看要点,又难免找不到破题的细节。怎么办呢?
来回切换呗。先把细节捋一遍,再把要点捋一遍,再回到整体,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而生活中的问题,也如此,不要被某个细节完全吸引走,也不要因为直奔目标而忽略细节中暗藏的信息。
当你能切换视角,从自己,从对方,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同一个问题时,很多答案就能自动浮现。
当然这样做一定能解出来吗?
答案是不能保证。剩下的是,不断积累你的解题经验,扩大认知。
03
最后再举个知乎上很热的一个问题,看看这样解题的具体例证。
有人问,和老婆结婚时,老婆只要了1万彩礼,现在弟媳要20万,父母答应了,老婆心态崩了,我该怎么办?
有个叫“虎山行不行”的答友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翻译”一下他的解题思路:
1、理解题意。
你爸妈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领回两个媳妇。大儿媳收了1万彩礼,二儿媳收20万彩礼,大儿媳不开心要掀桌子。
表面上的问题是,大儿媳心态崩了,怎么劝?
其实问题应该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两儿子家利益平衡?
2、找出条件。
要说平衡,补给大儿媳差额就可以了。可难点在于,父母没钱,拿不出。
要么少给弟媳彩礼,那结果可能是弟弟娶不到媳妇了。
所以条件在于,父母没钱,弟弟要娶媳妇。
3、找解决思路:切换视角,找其它解决途径。
想一想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有,工作中有类似的问题。
比如老员工月薪8K,干了8年了,新员工刚入职1.5W,老员工心态也会崩了。怎么办?
老板就像题中的父母,老员工是大儿媳,新员工是二儿媳。这样的事并不少见,企业怎么干的呢?
用期权来解决,期权是未来的收益。
不同时间入职的员工,工资是一部分,老员工入职早,薪水反而比新员工低,但手里的期权是新员工的好几倍。
等公司干好了上市了,这期权的价值可就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同样方案,放在两个儿媳身上,就是,老两口有房子,兄弟俩对未来遗产的分配比例不同,差价刚好弥补这19万的差额。
当然更高明点儿,把养老也考虑进来,兄弟俩进行综合评估,浮动兑现。
好吧,道理和故事都讲完了。今天就先唠叨到这儿。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转发给家人朋友。
对啦,因为微信公众号改版了,看完记得点个在看,这样你才能及时看到我的文章呢。
ps
为了感谢大家平时对我文章的支持和转发,特开设了“语姐读信”栏目,回答大家个性化问题。
文章采用匿名形式发布。(由于问题比较多,会分期陆续回答。可以关注每期的语姐读信哦。)
【语姐读信】留言问题的方式:
1、后台回复“写信”,会收到一个填写问题的链接。填写提交即可。
2、直接“阅读原文”填写问题。
如果你有些隐私不方便被写成文章,或希望获得更详细指导,也可以选择收费咨询方式。
语姐姐已开放个案咨询名额(远程微信语音通话)。
咨询范围:婚姻情感、个人发展、原生创伤。
添加助理,预约咨询时间。
语姐姐是谁:
上海外国语大学MBA,10+企业品牌定位咨询经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身心疗愈、个人发展咨询
专注于个体成长发展,尤其思维、认知、视野的提升
还著有系列幽默、温和、富有深意的育儿实践文章
最新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读):
语姐碎碎念(1)
【疗愈笔记2】“小时候目睹爸爸家暴妈妈,我至今不敢谈恋爱”
因为害怕失去老公,总想证明他爱不爱我,知道这样不好,却忍不住怎么办?
95年的我,是先找男朋友成家?还是先追求事业?
别骂《三十而已》烂尾了,结尾暗藏三个对女人的忠告,你都看懂了吗?
▼▼▼
→看完记得点“在看”,让我知道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