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与牛棚的那些青葱岁月
日期:2020-08-08 20:54:36 作者:墨卿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与牛棚的那些青葱岁月

  从我能够记事起,我们村子里就有两个大的牛棚:一个在村子中央靠近水坑,那是我们第二生产队的;一个在村子东头靠右侧,那是第三生产队的。两个牛棚都规模不小,都是一个大的院落。每个牛棚里都栓满了牛,还有马和骡子。我们村的吃水井在村东南角,每次担水都要从三队的牛棚前路过。小时候为了捉蝉,也常常到我们生产队的牛棚里偷拽马尾上的长(yi),用那个做成套子,捕蝉很好用

  农村牛棚的诞生,应是源自于合作社建立。在成立合作社以后,有牛的人家就把牛入了社,也就有了生产队的牛棚。牛棚的消失则是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到户,土地都分了,作为集体财产的牛所以也就分了。随着牛的消失和养牛人的消失,养牛的房子也就无人管理风吹雨打的破败了或倒塌了。算起来,牛棚的历史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几乎同龄,应该说,发展集体经济,为共和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小时候,或者稍大一些,和牛棚都有密切接触。喂牛少不了草料。尤其是在春天夏天,牛的饲料主要是地里生长青草。因此去地里割草就成为我那时的主要活计。我和同伴或者和父亲一起,几乎每天都去地里割草。割草也是有讲究的,有些草牛是不吃的,所以这些草生产队里也不收。我们要找牛喜欢吃和队里喜欢收的草割。一般半天时间都可以割一大筐草,我们背回来,到牛棚收草人那里,过泵或过秤。然后,收草人给开具条子,写上是多少斤草。因为草的斤数可以换算工分,同样可以参加分配。一般在草多的季节,草的斤数和工分的换算比例就低些,反之,在草少的时候,换算比例就高。我们收好生产队开具的草条后,就直奔牛棚旁边的大水坑,把筐子镰刀一扔,跳进树荫下的大水坑里,痛痛快快的玩耍一番。

  秋天,我们也是时常围绕着牛棚里的牛而劳作。最主要的活计,就是铡草。铡草就是把各种庄稼秧子铡成细碎小段,便于牛去吃。铡草的铡,下面是一个长条木墩,中间有一道缝,在它的一端固定一面铡刀。铡草需要个人一个人续草,一个人摁铡,两个人要密切配合,否则,不仅影响铡草的节奏,还容易使续草的人受伤。铡草也没有固定地点,有时在打庄稼的场里面,有时在牛棚院内。那是一个很累的活,没有力气是绝对不行的。

  冬天,牛棚给予我的记忆温馨的。每到晚上,养牛的人都会在牛棚中点燃一堆木棒,让其燃烧。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自身取暖,也是为了牛群安全过冬。由于牛棚里夜间比较暖和,便吸引了一些人到这里来闲坐。有老一些的,也有年轻些的。有的是常客,有的是三天打两天晒网。这些人坐在一起,就是天南海北的闲聊。聊本村的事,也聊外村的事;聊古代的事,也聊现代的事。有时候大聊得很顺的,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一般都要聊到很晚很晚,才会散场回家。我那时虽然年轻,也是牛棚的常客之一。我在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生产队牛棚中喂养的牛,一个是在大田里耕种使用,这是它的主要任务。另一个就是各家各户碾米磨面时也可以使用。谁家碾米磨面需要用牛或驴了,要提前和牛棚的养牛人打招呼,得到允许后,才能使用。有时用的人多,没有那么多牛,就只能排队等候,晚两天再用。有时候半天时间两家人共同使用一个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一个用着一个先等着。用牛也要爱惜牛,给他一点休息时间,不能不停的鞭打,过度的使用。如果用过度了,或时间到了仍然没有把牛送回去,养牛的人就会找上门去,不仅会强行把牛卸下牵走,还要批评那些用户几句。

  在我的印象中,有一个时期,牛棚的牛是基本上能够满足各家各户使用的。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牛变得越来越少,用牛排队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后来就慢慢的没有牛用了,变成人工推碾子推磨。碾子磨都是大石头做的,推起来十分沉重。不管是碾米还是磨面,都要推两三个小时,转无数无数的圈。每当那个时候,就会想起牛棚中的牛,如果有它们代劳,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有许多下放到农村的大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著书立说中,都会提到牛棚,甚至以控诉的口吻,把他们的牛棚生活描述的寒冷而恐怖。其实,那时候是集体经济,各个村子,各个生产队都有牛棚,那是集体经济的实力所在,也是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象征。家家户户都和牛棚打交道,它是紧密联系人们生活的重要一环。它远不是那些没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所说的那个样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与牛棚的那些青葱岁月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