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是我没自制力,是弹窗先动的手
日期:2020-08-07 14:59:40 作者:不是我吧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是我没自制力,是弹窗先动的手

 

  你发现没有?

  自律似乎成了虚无缥缈泡沫,一碰就碎,尤其是今年。

  前段时间,疫情原因孩子们不都在上网课么。

  上着,上着,就闹出不少幺蛾子

  我儿子有位同学好朋友,是个乖乖仔,品学兼优,就是众家长口中“你咋不学学人家”中的那个人家。

  上网课期间,不知不觉的就迷上了一款游戏,每天干其他事儿都觉得没意思,唯有玩游戏。

  成绩也从名列前茅,一下子滑到了倒数,本来小升初,是要考深圳4大名校的,现在只能听从学区分配了。

  你可能会问,家长怎么不管管呢?

  我也问了,那孩子妈说,只要把手机没收,孩子就嚷着要跳,有一次还真骑到30楼的窗台上,全家人都尿意顿起……

  前段时间,深圳又传出几名学生跳楼的事儿,这孩子妈担心出现什么极端情况 ,只能听之任之了。

  只是,可惜了一颗好苗子……

  前两天和几个同龄朋友聊天,大家都在抱怨这事儿。

  有的是抱怨孩子沉迷游戏;

  有的是说孩子天天刷小视频

  还有一位说,自己年级男孩,正上着网课,跳出了一个黄色弹窗,本来是好奇结果越上瘾,还偷偷买了会员,家长无意中查看他手机账单才发现这事儿……

  大家纷纷感慨孩子们的自控能力太差,都管不住自己。

  我反问到:成年人能管住自己吗?

  大家都呵呵一笑……

  我这句话没错吧?这个年代,无论大小注意力太过稀缺,稍不留神,就被“别人”给劫持了。

  打开笔记本电脑想要查点信息,却鬼使神差地打开了某视频网站

  或是解锁手机就想看看几点了,却不知不觉开始微博抖音……

  当然你可以说,我有理性我会用自律来反抗技术对我的影响

  确实,也许你可以,但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嘴上说,痛恨虚度时光,但是内却很诚实无比,往往能在虚度中甘之如饴

  是的,这就是真相

  多数人的意志力,在算法、上瘾机制消费主义这些强大的杀器前,根本不堪一击

  1

  让你“上瘾”的背后

  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手机短视频、社交平台、各类游戏等等五花八门的好东西,总是让我们挪不开眼。

  在被互联网裹挟的新媒体环境之下,自律,变得太难了。

  是什么,在处心积虑地吞噬我们的意志力?

  “这世界肯定存在让人上瘾的代码”,多巴胺实验室创始人拉姆塞·布朗,给出了这样的说法

  他对自己掌握的算法充满了心,公开发表的言论甚至招摇

  “我知道人大脑怎么运作,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程序让大脑自动去做某些特定的事”,“用多巴胺让你的APP令人上瘾”……

  而最近关于算法的讨论异常热烈

  为什么以算法驱动产品会让你上瘾?

  到底是什么算法让你无法自拔?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令你沉迷其中的代码吗?

  我专门研究了下布朗的算法理论,发现他的“数据算法”能进入用户后台,追踪用户的每一个行为习惯。

  然后在一些关键点设计针对性的“奖赏”,可能是你喜欢的音效,可能是奖励你一点虚拟币,也可能是忽然跳出来一个大大的赞,或者推算到你最近在关心赚钱的事儿,算法就自动给你推荐怎么副业赚钱。

  正如谷歌员工哈里斯所言:

  “一个人的上瘾背后,是上千个人努力工作、想方设法让你上瘾。”

  纽约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亚当·奥尔特,写了一本书叫《欲罢不能》,揭开了行为上瘾背后的阴谋诡计,提出我们正面临着技术带来的“行为上瘾”的严峻挑战。

  而这种行为上瘾,是可控可操作的,主要由以下6种要素构成:

  1. 诱人的目标;

  2. 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

  3. 渐进改善的感觉;

  4. 越来越困难的任务;

  5. 需要解决却又暂未解决的紧张感;

  6. 强大的社会联系。

  其中第一条所说的设定诱人目标,就是给你一个梦想,激励你不断地升级打怪。

  凡此种种算法的背后,“技术多巴胺”比爱人更懂你,甚至可以不眠不休地24小时满足你的所有需求,让你无法自控地沉迷、依赖,直至上瘾。

  所以说,依恋手机、陪伴手机的时间比爱人更久,自然也就不移至理了。

  换句话说,真不是我们不够自律,是弹窗先动的手。

  2

  消费主义的危害

  绝不是花钱那么简单

  岂止是游戏、短视频、社交圈,甚至还有炫富、买买买,都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精神依托。

  不夸张的说,当下的消费主义,在算法的加持下,不仅把你变成了提款机,你的注意力也被粉碎了。

  “使人上瘾的代码”,早已遍布各个隐秘的角落。

  你以为是自己经过大脑独立思考,做出了明智的下单决定?

  算了吧。

  很可能只是背后的那串代码,想提款了。

  很多时候,你为何会点这杯奶茶,为何会去这家网红店排队?为何会买这部新手机……

  可能连你自己都还没搞明白,钱就已经花出去了。

  如果你学过一点营销,可能听过这么一句话:需求不能被创造,只能被发现。

  但实际上,现如今80%以上的消费需求,还真是被商家空手套白狼创造出来的。

  你发现没有,现在好像不配齐全套装备,都不好意思出门跑步了?

  像是紧身的速干衣裤、专业跑鞋、臂包或者腰包、运动耳机、运动手表,统统都是跑步必备品,当然最好再来个筋膜枪……

  以前随便穿上鞋,套件衣裳,就能酣畅淋漓地跑上一圈的日子,好像一去不复返了。

  为什么?

  因为算法已经设计好了你的消费注意力!

  我们每个人有安全感的需求,并且一次次被洗脑“有房有车的婚姻才会幸福”、“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于是,房车、钻戒,成了结婚标配。

  我们有获得群体认同感的需要,于是,各大品牌花了大力气,让你觉得用得起爱马仕就是有钱人,戴上劳力士就是商业精英,买了什么样的东西,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用与不用的人,就这样被一个个品牌画上了标签。

  这些“被设计的消费”,大到奢侈品牌房车,小到手机壳、保温杯、不同色号的口红等等,生活中比比皆是。

  如果你以为“消费主义”只会让你多花点钱,那么你就太低估它的破坏力了。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曾提出过一个“狄德罗效应”,援引了一个故事:

  一个叫做狄德罗的人,某日收到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

  他穿着新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总觉得家里的家具风格老旧,地毯针脚粗鄙,配不上身上睡袍的雍容华贵。

  狄德罗很焦虑,一通买买买,把家里重新装修了一遍,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

  施罗尔讲这个故事是想表达:

  我们在拥有一件新物品后,总倾向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这种套娃式的欲望,不仅消耗金钱,还会无断增添焦虑感,让你不断通过更多的消费来弥补。

  然而,你只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焦虑,大脑中会生成一种叫做“皮质醇”的东东。

  皮质醇水平越高,人越容易消极,只想干点轻松愉快,有刺激感的事儿。

  比如,玩玩农药,逛逛某宝,买点东西……

  于是,欲望再一次被喂养,而意志力进一步被瓦解。

  有时你可能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自控力,所以才容易当剁手党。

  然而真实情况可能是:在买买买的行为下,你的意志力被反噬了。

  3

  唾手可得的快感

  多半没什么益处

  有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成年人中,60%的人睡觉时把手机放在身边。

  这个数据我觉得还是太保守了,现在睡前不刷个圈刷个微博刷个抖音的年轻人,恐怕都快成少数异类了。

  确实,玩手机可以让身心快速得到愉悦,但长期来看,负面影响是肯定的 。

  当“娱乐至死”成了瘾,也成了你唯一的解药。

  这些刷不停的短期快乐,不仅消耗你的机会成本,还会让你的大脑耽于放松,习惯性不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视频越做越短,15秒就够了。

  目的只有一个:缩短反馈周期,毁掉你的自律。

  缩短反馈周期是什么?

  有一个叫做“嗑瓜子”的理论。

  你在嗑瓜子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半天时间分分钟就过去了?

  但如果换成学习或者工作,时间就过得特别慢,每分钟都可能感觉度日如年。

  因为一颗瓜子,从嗑到吃只要几秒钟,进嘴了就是你得到的反馈。

  但是工作学习你做了,一般不能马上得到反馈,几天甚至几星期都不一定能得到反馈,就不容易坚持。

  学习工作为什么难?

  究其内里,其实就是因为反馈周期长。

  倘若你嗑完瓜子壳先不吃,等上个把小时再吃瓜子仁,恐怕也会大呼无聊。

  你看,明明同样的时间段内,瓜子也并没有少吃,只是改变了反馈周期的时长,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互联网大咖们对此早已驾轻就熟:

  只要缩短反馈时间,你就会沉迷于短期娱乐带来的满足感与快感;

  只要步步为营摧毁你的意志力,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银行卡双手奉上。

  唾手可得的快感,多半没什么益处。

  就像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到的“系统一”和“系统二”。

  负责直觉的系统一的工作,总是更加迅速。

  所以,将醒目的牛皮藓大字、夸张的表情包、自动播放的视频,这些能简单粗暴带来快感的东西,第一时间呈现到你眼前,就能轻松打败理性思考的“系统二”,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你的自律,以及你的思考能力。

  而且,在算法的裹挟下,你甚至丧失了选择“系统二”的权力。

  深圳某游戏界大佬,曾在圈内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游戏业就是小动物研究中心,算法就是科学化的投喂食谱。

  在这种机制下,你根本分辨不出,到底是你想玩游戏,还是游戏商在让你玩游戏?

  其实消费也一样,你在购物网站上的每个动作,都会被追踪。

  人工智能比你还懂你,推荐给你什么,你就买什么,这时你也搞不清是自己的决定,还是算法帮你做的决定 。

  你所接触的大众媒体,不也是这样吗?

  你在社交网站或者APP上,看到的每一条新闻,都是经过计算后推送的。

  本质上就是为了取悦你,只为把你留住,增加时长,你也很难分清,是你选择了这条新闻,还是这条新闻选择了你。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有一句预言:

  “人们会渐渐爱上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真心希望,这只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臆断。

  4

  写在最后

  我并不反对娱乐,人都需要轻松和玩耍。

  但是我认为,好的娱乐会让你心满意足地结束,而不是让你欲罢不能。

  然而,这似乎和商业逐利的本质背道而驰。

  那些算法的玩家,会想方设法把你留下来,最好一起度过每个春夏秋冬……

  而他们自己却有另外一套准则。

  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中这样写道:

  “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

  对致命算法严格保持距离的科技行家,在美国硅谷比比皆是:

  乔布斯的小孩甚至从来没玩过 iPad;

  《连线》杂志的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对家里每一台设备,都设置了严格管控,他的5个孩子从不准在卧室里使用屏幕。

  这些大佬们比我们更明白,算法只可渡人,不可渡己。

  当别人家的孩子都沉迷在瘾头上时,自己不但生意兴隆,自己的孩子也赢在了起跑线。

  毕竟,在算法的世界里,不退就是进……

  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是个上进的人,应该也会感到兴奋。

  因为算法会拉住更多人的大腿,让他们止步不前,甚至跌入漩涡。

  你的竞争者会少之又少,你只需要付出一丢丢就能干掉大多数人。

  每天花一个小时进行冥想,或者每天写个200-300字的工作日志,要不就花半个小时学点有用的技能,实在不行花一点时间看看高质量的公众号文章……

  哪怕你什么都不干,只需早早上床睡觉,就能躺赢。

  因为你的一大波竞争对手,正在熬夜刷剧,种草、看直播,玩吃鸡……

  所有的这一切,都会记录在时间的账本中,等到结算那天,你就知道自己的伟大。

  你要恭喜自己,从商家手里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注意力;

  你还要祝愿自己,永远成为算法之下一条漏网的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是我没自制力,是弹窗先动的手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