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给人以启示,引发了许多的思考。其中有一些似是名言警句之类,或是原创,或是引用,都富有哲理,个别甚至有“禅”的意味,印象很深。我常常琢磨其中的一些话,发现其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对于生活都很有意义。
该句意取自于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且被编入了某版本的小学课本。文中第一朵百合教导它的后代:“全心全意默默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花是外显的,是价值的外在体现,但如果把这“花”简单地理解为“业绩”,那就如同简单的“白猫黑猫论”。心田上的“百合花”更重要,那是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信念。花首先开在心田上,心里无花身上开不出花来。
二、 幸福不是别人给的
幸福是一种沉醉的状态,无论是娱乐还是工作。
这话说得太好了。后一句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哈利·克塞克的观点。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娱乐可以取决于个人兴趣,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工作却已无从选择。有没有幸福感完全取决于对工作的认知和态度。教师要营造好属于自己的精神后花园,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打造自己的教育个性,从创造中寻求幸福。
干事最主动的表现是未雨绸缪,其次是不推不拖。不主动干事往往是更大的事找上门,今天的事今天不干往往是明天变成更大的事等着。当事务缠身,疲于应付时,真无自由可言了。班务、校务都是如此。
身教重于言教,古今中外皆认同此理。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论是教师之于学生,家长之于子女,领导之于群众,都一样。
这句话源于一首小诗《打开鸟笼》:打开鸟笼,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当坚持时坚持,该放手时放手。放飞自己的心灵,则身心顿感轻松。若因循守旧,固执己见甚至抱残守缺,拖累的只能是自己。
这个问题应这样看,不能被动地等待他人来调动积极性,但并非否定积极性是可以由他人来调动的。有这样两个基本事实:同样的工作环境,同样的工作任务,同样的工作报酬,不同的人工作积极性不同;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作报酬,同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同。这说明工作积极性与内在和外在因素都有关。积极性和上面提到的幸福感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动力和压力都能激发积极性。既不能一味强调外在因素而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内在因素而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七、 真正让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的才华,而是认真、专注
这正如我们的校训:志者恒进,为者常成。
八、 提高自己,才能外化自己的社会价值
与我们平时说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一个道理,形象有了自然升值。无论是对教师个体而言,还是对学校集体来说都是如此。教师提高素质,学校丰富内涵。
九、 家长是我们最好的同事
同事是合作伙伴,也可能是竞争对手。教师和家长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高度一致,且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故曰“最好”。但有时也有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