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到以上文字时有些诧异,这也是词?这是苏轼的词?这是那个大气磅礴地吟颂“大江东去”的东坡先生的词?
酒再淡,也比喝茶强;布料再差,也比光着腚强;大老婆再丑,小老婆再凶,也比打光棍强。
这是苏轼在任密州太守期间,与当地百姓一起酿酒时的乘兴之作。苏轼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上做官,一向贴近群众。这首词,把它放到当时的背景下来欣赏,会觉得东坡先生是何等亲民。观苏轼一生,我们也会感叹,东坡先生难得有如此好心情。
一个人,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还是不安于现状、奋发进取,可能会因事因时有不同的选择,选择前者会有一种心灵的安顿,选择后者往往会有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焦躁。读东坡先生的生平,会发现他一生处在这样的一种矛盾之中。
与左右逢源正好相反,苏东坡一生在官场上是左右得罪,屡遭排挤和打压,多次被贬谪、流放,甚至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苏轼曾自嘲,有的不是学问,只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步入政坛不久,即卷入新旧党争的旋涡。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上书反对,感于朝庭内部斗争激烈,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等地的地方官。王安石罢相后,新法的推行者换成了一批投机官僚,苏轼不合时宜地表陈地方流弊,却被人构陷,定罪入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的主角。后被贬到黄州,思想变得消极。司马光等旧党上台执政后,苏轼被召回朝成为显贵,但他对司马光废除一切新法的做法又提出了反对意见,故而受到旧党排挤,再度外放杭州等地。后新党再次上台,苏轼进一步受到迫害,被贬岭南。宋微宗即位后,苏轼遇赦北归,死于常州。
苏轼一生的遭遇,造成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即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也有道家的消极没落。复杂的思想反映在其多样化的诗文中,豪放、旷达、婉约,兼而有之。即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又有“薄薄酒,胜茶汤”的超然。
苏轼曾自比白居易。苏轼这首“薄薄酒”的知足常乐和白居易的一首诗中的与世无争倒有几分相似:
随贫随富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