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故乡都有复杂的情感。年轻时人们总想逃离它,无论是熟悉的早点摊、小卖部,还是游戏厅、商业街……一切都那么乏味。
而外面的世界是它的反面,意味着新鲜、刺激,充满未知的可能。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只有离开故乡,与它隔开一段距离,才会理解它,怀念它。
最近播出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记录了六位国内著名作家和他们的故乡:莫言与高密,贾平凹与商洛,阿来与嘉绒藏区,迟子建与北极村,刘震云与延津,毕飞宇与苏北水乡。
他们年轻时离开故土,在陌生的城市开始写作,却始终忘不掉那片自己逃离的土地,他们用创作,召唤故乡的魂灵,使之成为笔下的文学坐标。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用一辈子的时间逃离故乡,又用一辈子去寻找和怀念它。寻找和怀念,与其说是我们想挽留住记忆中的故乡,不如说是在寻找自己心灵的家园。
作家的天职,正是用文字,为我们所有人勾勒出那个心灵栖居的地方。那里不仅包含着我们人类共有的生命密码,也包含着作家们对于所处时代最深的忧虑和思考。
电影《步履不停》剧照
莫 言
莫言,山东高密人,代表作《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20112年凭借《蛙》获茅盾文学将,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密东北乡,不仅是莫言的故乡,也是他小说中最重要的文学场景。他称它为“血地”,这个地方有母亲生他时留下的血,也埋葬着他的祖先。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剧照
莫言家里有十三口人,平常吃的是蒸的野菜叶子。总是吃不饱饭,让莫言感到屈辱。饥饿使他很小时就看到人的底线。生活得不到保障,人便轻于鸿毛。
长大后,莫言只想离家越远越好。他当上兵,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很快便有作品发表。进入解放军艺术学校学习后,莫言的创作更呈井喷式爆发,一篇《透明的红萝卜》让他声名鹊起。文坛刮起“莫言旋风”,杂志争先抢莫言的稿子,甚至错别字都不改。编辑想,这个错别字,会不会是莫言的又一次创新呢?
《透明的红萝卜》手稿
1985年,莫言打算写一篇关于抗日的小说。他的家乡有一条胶河,上面有一座小桥,名叫孙家口桥,是当年的交通要道。日本人会定期开着一辆车,运载着一个中队或者小队过桥。这个消息被游击队得知。游击队在桥头上挖陷阱,里面埋了农村用来耙地的耙子,耙齿朝上。然后游击队埋伏的河堤后边。日本车队过桥后,轮胎被扎破,与游击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游击队牺牲了几十个人,但终于把日军的小队全歼了。
◆ 红高粱家族
豆瓣评分:8.6
作者: 莫言
出版年: 2017-1
这个事情莫言听当地的老乡讲过许多次,虽然时间才过去四十年,但已无法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这一事件已经被人们文学化,红高粱浓烈的传奇色彩,来源于此。
后来,张艺谋得知这篇小说,他当时在《老井》剧组体验生活,在那里待了几个月,与山西的农民无异。回北京后,他直接跑去军艺宿舍找莫言,莫言听到楼道里有人喊他的名字,出门一看,一个人光着背,提着一个鞋,像生产队队长。这给他留下了朴素的好印象。与张艺谋谈了不到10分钟,莫言便定下来把《红高粱家族》给张艺谋。
张艺谋与莫言
莫言的每部小说都是关于故乡的一次回望。另一部力作《丰乳肥臀》,是写给母亲,为母亲树碑立传的小说。他母亲晚年身患多种疾病,胃出血、胃溃疡,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痛苦的,呻吟的。母亲经历过饥馑和战争,以前农村吃小柳叶鱼,老人吃肉,他母亲就把鱼头、刮下来的鱼鳞、鱼骨伴着蒜,碾碎,自己吃。去世时母亲体重只剩下60几斤。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宣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时,莫言说: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电影《红高粱》剧照
刘震云
关键词:延津 《温故1942》
刘震云,河南延津人,代表作《手机》、《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2008年获茅盾文学奖,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刘震云说,因为工作原因,他去过很多地方,当地的建筑、人的肤色,都不一样,但是人性是一样,跟老家的人一样。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剧照
刘震云出生于河南延津,他母亲说,儿子经常将她随口讲的事情写进小说里。
高考过后,还在塔铺中学当民办教师刘震云进入北京大学学习,逐渐成长为新写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一地鸡毛》大红大紫,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由徐帆、陈道明主演。《一地鸡毛》出版最初,受到诟病,有评论说这部小说是流水账,刘震云不置可否。他说,到目前为止,他看到过的最好的评论是:对刘震云无处下嘴。
2009年,他创作了一部关于河南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同样受到批评,有人认为,这部小说纯粹是材料的堆积。
《温故1942》记录了一次不能忘记的灾难。1942年大饥荒,有一千万河南人逃荒,饿死了三百万人。
◆ 温故一九四二
豆瓣评分:8.2
作者: 刘震云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6-8
面对批评,刘震云觉得,小说中的材料并非材料,而是探照灯,包含着灾民的角度、政府的角度、中国新闻界的角度、美国新闻界的角度、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的角度、宗教的角度……这几个探照灯都射在一千多万逃荒的人群上。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
《温故一九四二》的写作初衷之一是抵抗遗忘。他曾经让自己的外祖母给自己讲讲1942年。外祖母问1942是哪一年。他说饿死人那一年。外祖母说饿死人的年头太多了,你到底指的是哪一年?
“恰恰是遗忘的角落,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学可能有时候就想一束光,它能够照亮民族被遗忘的地方。”
毕飞宇
关键词:苏北 《推拿》
毕飞宇,江苏兴化人,代表作《青衣》、《推拿》、《玉米》等。2011年,《推拿》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被导演娄烨拍摄成电影。
区别于其他作家有各自明确的故乡,毕飞宇坦诚自己是一个“家族缺失的人”。他的父亲无父无母,从小被人收养。没有故乡,没有祖先,成为毕飞宇巨大的遗憾。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剧照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坦克,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文革时期,毕飞宇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工作经常调动,毕飞宇也跟着父亲迁移,生活轨迹遍布中堡、兴化、杨家庄……每一个故乡,都与他相处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毕飞宇在一个个故乡进行着自己的探索。
◆ 推拿
豆瓣评分:8.8
作者: 毕飞宇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5
毕飞宇小说的许多故事发生在王家庄。这个地点是虚构的,并不是真实。但在这个文学地理下,我们还是能看到苏北的印记。《地球上的王家庄》中,一个男孩曾在大纵湖上划船……《玉米》、《平原》里的主人公都曾生活在中堡。
电影《推拿》剧照
《推拿》写作于2006年。大学毕业后,毕飞宇得到第一份工作,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担任教师。这成为小说《推拿》的经验素材。跟残疾人在一起时,毕飞宇自嘲像居委会大妈,他们有了重大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得找毕老师谈谈。这对他写《推拿》是一个物理性的帮助。《推拿》之后,毕飞宇的文学版图再一次得到扩充。
贾平凹
关键词:商洛 《废都》
贾平凹,代表作《废都》、《秦腔》、《古炉》等,2007年凭借《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
早年间,贾平凹的写作,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逮住什么写什么”,后来,他发现这样写作行不通。经过思考,他决定写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家乡商洛成为他文学写作的起点。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剧照
为了搜集写作素材,了解当地的民间风俗,他与朋友一起回到老家,沿着丹江,跑遍了商洛的七个县。饿了就随便在小饭馆或者农民家对付一口,身上长了虱子也不在乎。这次艰苦而漫长的旅行之后,贾平凹创作了“商州”系列的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贾平凹的写作一直很疯狂,写起来就止不住。他在采访中说,他写作时能体会到神的存在。
最高产时,他一年写几十个短篇,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中篇。他写作时需要密闭空间,关门,拉窗帘,还大量吸烟。有时候有人进去找他,发现屋子内烟雾缭绕,根本看不清他人在哪里。贾平凹的弟弟去西安出差,会去看望他,但大多数时候见不到,那时候没有手机,只能找地方打电话,经常电话通了,贾平凹告诉弟弟,这次没空见,他在忙着写东西。
◆ 废都
豆瓣评分:7.6
作者: 贾平凹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0-9
《废都》是贾平凹最痛苦的一段创作经历。染上肝病,又遭到父亲去世的重大打击。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个人问题、身体问题,纷至沓来,引起了他的思考。他每天写作十个小时,九点钟吃一次饭,下午五、六点钟再吃一次,其他时间都用于写作。朋友称他“写作机器”。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剧照
《废都》出版后,前半年好评如潮,到了后半年,便遭遇大范围的诋毁和攻击。这一影响持续了十几年,给贾平凹带来巨大阴影。《废都》后来的传播,全靠盗版,每次有人来贾平凹家找他签字,他看到是《废都》,便把这一版本的盗版书留下来。至今,他家里还保留着60多本《废都》的盗版书。
迟子建
关键词:北极村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伪满洲国》、《白雪乌鸦》,2007年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茅盾文学奖。
迟子建的故乡在北极村,北极村位于黑龙江漠河,极寒,纪录片拍摄时,气温达到了零下42摄氏度。迟子建在雪地里扬雪,丝毫不觉得冷,还戏称这是“雪浴”。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剧照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那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迟子建早年的作品一直以童真、纯粹著称。当年她去鲁迅文学院学习,大家在谈论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莫言看到她来了,立刻说,“迟子建是儿童团的,不能让她看这本书,给她清出去!”
◆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豆瓣评分:8.6
作者: 迟子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8-5
2002年,是迟子建写作与人生的转折之年。那一年,与她刚结婚四年的丈夫,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委书记黄世君,在哈尔滨返回塔河途中遭遇车祸去世。
迟子建的家里,有一个陈列架,架子上摆的不是古董,而是与丈夫的记忆。她留下了与丈夫一起吃的最后一罐咸菜瓶、一起喝过的酒的酒瓶,丈夫送她的花瓶……她以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纪念了这段感情。丈夫的去世,使迟子建跳动的心沉了下来。
“哪一个冬天会没有尽头呢,哪个春天会永远伴随着你呢?”
◆ 额尔古纳河右岸
豆瓣评分:9.0
作者: 迟子建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0
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之后,迟子建迎来蜕变,她开始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为了写作这部小说,迟子建深入大兴安岭森林深处,记了几万字笔记,记录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神性。小说出版后不久,便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作家阿来说,故乡是自我的一个投影,写故乡也是写自己。
在这个人们不断失去“附近”,被即时、市场掌握的时代,回望故乡,也许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去了解自我,了解周围的人群。
我们借作家的眼睛去发现生活,同时,也为我们自己寻找人生的答案提供了一个契机。这些作品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故乡里,藏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密码,它值得我们一再回味和追索。
-END-
作者 | 高翔
来源 |纪录片 《文学的故乡》
■ 往期精选
唯有知识可以戳破社会的种种假象|社会学入门书单
弹幕版四大名著,这是要笑死我吗?!
15位被安利的华裔作家,你读过几位?
30岁前读完这本书,人生也许不会“垮掉”
觉得文章不错, 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