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就是那头经常出现在电视里的北极之王,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它了。
7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布了一篇研究,里面指出,北极熊到了2040年将会面临繁殖失败的危机,很有可能在2100年前灭绝。
曾经的北极熊是这样的:
作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在捕猎食物时,只吃脂肪,对瘦肉不屑一顾。
而如今的北极熊已经瘦成了一条狗,绝望地闯入人类的生活领域,到处翻找垃圾。
瘦骨嶙峋,只剩下一层脏兮兮的外皮耷拉在骨架上,让人不忍直视。
栖身的空间越来越小,觅食的难度越来越大。曾经的极北之王不再,只剩下一条条苟延残喘的无辜生命。
“全球变暖”这个词你或许已经听过无数遍,有些许麻木了。那么我今天再告诉你一组数据:
38度啊朋友们,就算是在我国的部分城市,这也绝对算得上是夏季温度的峰值了。
而现在它出现在了北极圈内,那片我们印象中,一直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区域。
这说明,全球变暖引发的后果,已经真实暴露出来了,不再只是停留于我们印象中的“天气变热”。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
南极“流血”了。
前阶段,乌克兰沃尔纳德斯基研究基地周围的南极冰层上,出现了一道道幽灵般的血红色条纹。
而实际上,这片“血雪”的始作俑者,是一种名为“雪地衣藻”的红色藻类。
温度上升时,积雪融化,它们就会涌现出来开花繁殖,留下红色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这层“血衣”还会降低冰雪对阳光的反射,加剧冰层的升温,形成“繁殖、融雪、再繁殖、再融雪……”的恶性循环。
南极血红一片,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而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那群黑背白肚的企鹅。
据媒体报道,在两年的时间内,已有15万只阿德利企鹅死亡。
温室效应造成的冰山坍塌,挡住了企鹅觅食的道路,它们不得不绕道跋涉。
60多公里的遥远路途使它们精疲力尽,最终酿成了这起惨祸。
曾经的企鹅是这样的:
可爱笨拙,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冰原上。
而现在的企鹅,只能满身泥泞地站在裸露的土层上,雪层早已融化消失。
还有那数十万头被逼上绝路的海象。
《我们的地球》纪录片中,有一幕令人心碎的场景——数百只海象从陡峭的悬崖上跌落,活活摔死。
原本在海冰上栖息的它们,因海冰减少而不得不来到陆地上。可由于视力不佳,当它们想回到海中捕食时,瞬间从悬崖上坠落,一路滚到山脚。
整个滩涂上铺满了海象的尸体,混合着血水,触目惊心。
灭绝、死亡、哭泣……你以为这些离我们很远吗?
并没有。
这些正在发生着的绝望,都在同时释放着一个危险的信号——人类的命运岌岌可危。
今年1月7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b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
在青藏高原提取的冰核样本中,发现了33种不同病毒的遗传信息。其中28种是此前从未记录过的新病毒。
这一发现证实了古老病毒的存在。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正在慢慢释放出这些被冰封了数十万年的病毒。
一旦它们再度活跃、扩散,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2016年,夏天的一波热浪袭来,加速了永久冻土的解冻。解冻过后,75年前死于炭疽病毒的驯鹿尸体重新暴露在了大众面前。
西伯利亚炭疽疫情卷土重来,带走了数条无辜的生命。
全球变暖还可能导致我们的淡水资源锐减。
科学家已经通过卫星监测,发现在珠穆朗玛峰海拔6159米的高度区域,长出了绿色植被。
而这个高度,本该是被冰川覆盖的生命禁区。
喜马拉雅山的植被生态学家伊丽莎白·拜尔斯表示:
“植被面积确实正在增加。很多年前只有洁白积雪覆盖的地方,现在只剩巨石碎屑覆盖。
在它们的上面,你会看到苔藓、地衣甚至花朵。”
冰川消融,绿植覆盖,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为亚洲水塔。
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等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七条河流都是在这里孕育的。
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遏制气温上升,按照现在冰川的融化速度,最早在2035年,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冰川就可能全部消失。亚洲13亿人口的淡水资源也会受到威胁。
也就是说,再过15年,我们的饮用水源就可能会减少。
除此之外,冰川消融,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一些国家和城市正在慢慢消失。
2013年,位于南太平洋、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的国家——图瓦卢,其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告诉大家,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败,不得不放弃家园,举国移民到新西兰。
放弃家园,举国迁徙。这看似只是一条简短的新闻,可其实饱含着数万人民,远离故土的悲哀和对抗无力的绝望。
对于我国来说,相关研究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以上,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将有大批农田和城镇受到波及。
我国沿海将有12万平方千米土地被淹,7000万人需要内迁。
沿海的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将蒙受巨大损失。
你还觉得这些离我们很遥远吗?一点都不。
没有人能从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
蔡蔡在查阅“北极熊濒临灭绝”的相关资料时,看到了很多“与我无关”的言论:
“不关我事,2100年我都灭绝了。”
“那还远着呢,我先现在快乐了再说。”
这种对自然没有敬畏心的表现,是自大的,也同样是自私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不要以为没有亲眼见过这些事,它们就真的与你无关。
别等到末日来临的时候,才慌张想起,我们原本是有机会拯救自己的。真到了那个时候,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这样的拯救,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配合,缺一不可。
其实,环保不需要什么重大贡献,只需要生活中的一些小举措:
购物时尽量不用塑料袋;
出行时尽量使用环保的交通工具;
暖气调低2℃,冷气调高2℃;
随手关闭电源;
少用一次性制品;
……
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可是我相信,将每个人的“小事”积累在一起,一定能重新为这个世界铺满生机。
灾难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如果一直抱着侥幸心理,漠视大自然予以我们的这些警告,当有一天,悲剧真的降临时:
莫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点个在看
别用侥幸去挑战自然的权威
那样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