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刷屏,48岁的宁静,用她耿直而真诚的“静言静语”,屡次戳中网友,从而圈粉无数。
例如,在被要求自我介绍时,她的一句“都不知道我是谁,那我这几十年白干了”,霸气十足。
而被问到为什么来参加这个节目时,她的回答也是又好玩又好笑:贪玩。
我不想跟外界有接触,不要饭局,不要聚会,不要派对,我就要在家里宅着......希望世界凝固在那。
原来,这个看上去强势又欢脱的女人,背地里却有着非常封闭的一面。
之前她就透露过,自己在录完节目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微博取关王源杨超越他们,她说:
王源的话,我只在一个节目里,一大群人里,见过一次;
在这个主张“多个朋友多条路”的人情社会,宁静却反其道而行之,避开社交,坚守自我。
有人说她“生性凉薄太过冷漠”,不过在我看来,这份“冷漠”,恰恰是众多成年人还未能悟透的、非常重要的社交潜规则。
成年人,我劝你冷漠一些
蔡康永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这个“大暖男”,却公开劝说大家“做一个比较冷淡的人”——
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一个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一个好的立场,如果被温暖两个字绑住,就更吃力。
例如,他从不参加别人的婚礼,不送生日祝福和节日祝福,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不想相处的人,就赶紧找空隙溜走;
而且他自己也从不过生日,不过春节,不过圣诞,很少发微博与微信记录生活······
事实上,正因为处于这个圈子,你才会发现,这份“冷淡”有多难得。
当初宁静在和蔡康永对话的时候,就坦言自己是在假装“合群”,那时候她参演《花儿与少年》,在一众当红花旦和小生中间,观众都期望看到一个“温暖”的姐姐形象。
其中讥诮,不言而喻。
想到当初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李荣浩去找李健加微信时,看到的却是对方掏出的02年的翻盖诺基亚。
在他看来,什么社交圈子,什么人脉资源,都不值得他花精力去维系,作为一名创作型歌手,唯有“冷漠”一些,“这是让我保持专注最好的方法”。
后来,《我是歌手》大火之后,各种通告和资源找上门来,而李健的做法直截了当,拒绝,甚至于到最后,他匆匆给朋友们打了个招呼:
我要去美国“避避风头”了。
还有韩雪,当初她和何炅等人一块儿录制节目,结束之后,何炅邀请她一块儿去吃饭,但遭到她的拒绝:
我要回家写作业。
后来何炅谈到这事的时候,坦言自己当时觉得对方是在“打马虎眼”,后来他才知道,韩雪是真的回去写作业了。
有句话叫:成熟的标志,就是终于意识到那些你强求的东西,99%是没有意义的。
这尤其体现在社交上。
那些你挤破了头皮想进去的圈子,等真正挤进去了你才会发现,毫无必要,不属于你的圈子终究不属于你,你合不了的群,也合不了你。
因此不如活得“冷漠”一些。
在“冷漠”中学会分辨孰轻孰重,在“冷漠”中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在“冷漠”中,活成一个温暖的人。
与其困于社交,不如潇洒独处
有句话叫,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找回自我的过程,以前我们忙着了解别人,后来我们终于学会发现自己。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放弃了社交,转而一头扎进和自己独处的生活中。
例如前段日子,朋友圈有人感慨:从来没有这样的“孤独”过,也从来没有这样的轻松过。
在公司里我们是员工,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孩子,成了家我们是妻子丈夫,是父亲母亲,这些身份叠加起来,反而会让我们忘了活出自己。
然而,独处,才是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
就像有句话说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找回自我的过程,与其忙着了解别人,不如学着去发现自己。”
很早之前看陈道明和杨澜的访谈,其中有短对话,如今回想感触颇深。
陈道明直言:独处是一种美德;
杨澜回问:德行在何处?
陈道明不紧不慢地说到:让人内心得到净化。
与人打交道这件事,真的太难了。
因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打听相互试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必须去探知到了对方的内心活动,才能处理好一段关系。
但事实往往是,我们连自己的内心都无法审视清楚,又该如何去了解别人的内心呢。
而独处恰恰是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在规避了和别人的“试探”之后,把所有的经历用来观察自己,追问自己,然后了解自己。
当我们学会和自己对话,也就学会了更好地追随自己的内心,做出更真诚的选择。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何才能让一杯浑浊的水变清?
答案是,停止搅拌,让它慢慢沉淀。
而我们要想让自己获得沉淀,那就必须得主动拥抱私人时间,练习独处,享受独处。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日常社会生活中,为了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塑造完美的个人人设,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去压抑自己的内心,潜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长期处于这种忽略自我感受的情境,我们很难不为之感到痛苦。
而独处就可以帮我们从这样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人情的焦虑和敏感中脱身,从而专注于内心的搭设和铺陈。
整合自我,然后成就自我。
要知道的是,真正厉害的人,早就学会了独处。
就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的: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那么独处就是修行的最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学会了独处,你才真正掌握了生活的真谛,最远的路,永远属于最孤独的灵魂。
你的社交自由,源于你的强大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说了:人情社会,哪有人能真得离开社交呢?
的确,环顾四周,人们常常被复杂的关系网所拉扯,在独处与合群之间摇摆不定,这是很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追求“社交自由”。
而社交自由的源头,一定是你的强大。
试想想,为什么社交那么容易不自由呢?一者,受制于人;二者,有求于人。
因为我们总是需要别人,所以我们才需要去参加一些不想参加的饭局,去和一些不想打交道的人打交道,去合一些不想合的群。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宁静这样的“狂傲”——在娱乐圈,只有人红,才有资格发脾气。
同样在《吐槽大会》的舞台上,张韶涵曾说过相类似的话——
虽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给我修路的朋友,我自己有翅膀。
这是个很残酷的社会,你是谁决定了跟你交往的人是谁,也决定了别人怎么待你。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
所谓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愿意认识你。
就像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刚开始签到落座时,宁静话并不多,也不怎么和别人套近乎找存在感。
但大家看到她时,都毕恭毕敬,主动过来打招呼,尊称一句“静姐”。
这就是她的底气,是她过去这些年的成就使然,她有着拒绝社交的底气。
社交,本就是需要资本的。
与其蒙着头一味地混圈子,不如把那些时间和精力用来提升自己,想被别人看见,就要练就随时被人看到的本领,做好随时迎接机会的准备。
不想做小透明?那就让自己活成大咖,待你足够强大,那你自己就是圈子。
回到开头,这个“希望世界凝固”的宁静,让我们感慨于她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时,也及时地提醒我们:
与其抱怨那么磨人的社交,不如赶紧把自己抽离出来,练习独处,提升自我。
你有了“世界凝固”的认知还不够,还得有“凝固世界”的底气和实力。
就像《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宣传语——
用拳拳之心去征服所有不服;用天生骄傲去会见所有偏见;用步履不停去拒绝所有标签;
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作者:张树一,幸福芬空间特邀作者,为你传递更幸福的生活方式。微博@张数一一;文章首发于幸福芬空间()中国新女性成长平台,养身、养心、养颜,提升万千女性的幸福感,转载需联系平台授权。
给大家送福利啦
四大福利,超多好物免费分享
立即扫码领取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扫码关注,和德芬老师一起研习幸福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记得点击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