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伦布》是一部由Kogonada执导,海利·路·理查森 / Parker Posey / 米歇尔·佛贝丝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哥伦布》影评(一):美,在建筑
剧情缓慢是有的,或许人的转变也就像这么慢吧,镜头下的建筑很美,构图很美,导演似乎很愿意从远处拍摄,人物在远离镜头的地方交谈,通过建筑推进剧情,整体深沉,色彩也很严肃,不至于看不下去,但总是有点乏味的。女主的转变很明显,离开家追求自己的喜爱,男主呢,他的改变是通过和女主交流原谅了自己的父亲?这点表现得有点不明显。
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城市电影,但摄影所流淌的静谧气质乃至故事框架都像极了日本的田园文艺片。场景渲染极度依赖摄影机所对准的符号化的生活经验和灵感。两位主人公的心境看似低沉失落,实际是对未来满怀生机的等待。他们乐此不疲谈论人生意义和建筑精神,于是冰冷的建筑也便有了神性。摄影很美,构图很精致,通过两个人物对建筑学的探讨,描绘了失衡家庭对人成长的影响!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
《在哥伦布》影评(四):The Asymmetrical Balance
与其说是剧情片,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哥伦布城建筑的电影,电影里不少场景(书店 塔楼 银行)都是对称的背景静物和不对称的人物 再加上那个屡屡被强调不对称的教堂,场景与剧情都在暗示:细节处的”asymmetrical balance”. 当建筑不在只是容器时,也就达到了它的美学意义.
电影的取景几乎处处都在暗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融洽,每一处的演员位置似乎都是精心按照摄影安排,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一部清新版的《绝美之城》.
构图极美,运镜也让这些建筑在影片中焕发着如有生命的角色般的光彩。建筑治愈的理论很有趣。可爱的小Lu表演平实细腻动人,今年看到现在最棒的了。<3 剧本快到结尾处感觉有点留白留大了,显得尿急,但其实再想想回味悠长哦。'17最好观感之一。有几场戏真实戳哭。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在哥伦布》影评(六):一个片段
“它是美国第一批现代主义风格的银行,想象一下在当时,完全由玻璃搭建的银行是很少见的。也很先锋,因为那个时代设计的银行都很壮观,如同堡垒一样。出纳们在柜台围栏后。这栋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于大门跟路面一样高,不需要门阶,很平易亲和...“她流利地向金讲着当地导游对游客们讲的那套话。
金对着她挥挥手,打断她,问她,你在干嘛?你是谁?放下导游那套,你说这是你最喜欢的建筑之一,为什么呢?
“她是美国最早的现代主义风格银行之一...”
“不,这不是答案,难道你喜欢这座建筑就是因为这些事实吗?”
“不,同时我也被它触动。”
“那就对了,跟我说说,什么触动了你。”
《在哥伦布》影评(七):美妙的偶遇
因为偶遇这首后摇(片尾曲 Meier)
看了这部电影
有了意外收获
原来这就是很多人提到的愧疚感
女主角的妈妈 是那么弱的一个存在
她居然让女儿感到
妈妈离开了她就无法照顾好自己
甚至活不下去
孩子原本是需要被照顾的
现在完全颠倒了过来
同时 因为妈妈给不了女儿她渴望的
女儿这里又有一个巨大的缺失
期待着有一天能被妈妈满足
于是就捆绑在一起
形成叫人痛苦不堪又逃脱不了的共生关系
所有这些压抑在这女孩身体里的能量
都呈现在电影中的一次
只属于她一人的派对的舞蹈里
男主角的爸爸醉心于事业
无暇顾及儿子
关注 陪伴的缺失
又是另一个需要疗愈的故事
两个人的偶遇
互相倾听与碰撞 各自的挣扎和逃避
以及剧中对建筑能量的更深的触及
...
很有深度的电影
推荐给大家
也许你会看见自己
因为这个看见
也许你终于可以放下愧疚与期待
可以感谢这段生命体验
看见它是造就今天的你的土壤
(就像电影里 如果没有缺失带来的强烈痛苦
也就没有女主角对建筑的深情)
进而走出共生阶段
自在飞翔
*欢迎订阅公众号“回家的路”阅读这篇影评的完整版
《在哥伦布》影评(八):逃离舒适圈
每个人总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挣扎,如何离开,去往新地点是我们真正成人的第一步。
虽然抗拒,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圈子总是将我们禁锢在一个空间之中,想要跳出的人占大多数,能跑出来的只有那么几个。跳出舒适圈是一件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的一件事,走不出来的是我们对于已知的安心,在圈子里的人告诉你外界险恶,你信或者不信都是你的臆想。但不可置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失去些什么。
失去我们究竟要保持怎么样的状态,我们想要在外树立起一个好的状态,或许是体面地装作无所谓,亦是歇斯底里宣泄不满,无论是怎么样的情况,我们能做到的或许不是我们真的想做到的。Jim虽然是个亚洲人,有着相当独立的人格,对于爱的对象,居然是自己的继母,病重的父亲也不过是个缺少感情基础的亲人,所以才能对Casey说出不怎么期待父亲醒来的想法,而Casey截然相反,她承担起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放弃天赋,放弃学业,还被不懂事的母亲不领情,她没有人生可言,而只成为了某个人的女儿而已。当她再一次面对Jim走出去的邀请,她开始沉默,不再讲熟练的台词。
有句话讲,喜欢你因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很难把两个人简单归属于爱情,即使继母已经给出答案,Casey像年轻时候的她,但也从来没有哪一个镜头真正给予两个人爱情的碰击,更多的只是困惑和艰难。我总能想起《里昂》里小女孩问杀手:“生活总是如此艰难吗?“男人沉默说”总是“的样子。不如意,什么都不如意,心爱的人总是不够对等的爱着你,喜欢的一切总是不能完全拥有,就连我们的圈子也无法真正选择。
最终的结局,Casey还是眼泪汪汪离开妈妈去往新地方,而Jim却留在父亲房间安静看着书。
导演爱极了对立拍摄,从对称美的建筑到镜子拍摄,好几次的轮回给人一种视觉感官效果,剧情平淡没起伏,入睡感特别明显,两个角色之间的默契度也参照剧情,陌生人一般,情感交流的部分少得可怜,看得人昏昏入睡。
《在哥伦布》影评(九):Modernism with a Soul
我问自己在走出电影院之后,为什么无法从《Columbus》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似乎没什么道理。那久久吸引着女主人公并持续给予她力量的建筑物,在电影中仅仅体现为一个扁平的无法走入和感受的图像。当男主人公质问她一个具体建筑物对于她的意义,她终于给出了一个彻底的私人理由——此刻影像沉默了,观众甚至无法听到她对私人体验的描述,更不必说去实际经历这一体验了。
除此之外,观众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知识。关于建筑学的lecture就很吸引,至少对我这个外行来说。看完《Columbus》,很多人(比如我)大概会对这个现实中的小镇和其中的著名建筑产生实际的兴趣。我怀疑这部电影是否从公共财政那里获得了支持,因为把片中展现建筑物的空镜头单拎出来,说它们可以组成一部城市宣传片也不为过。
当然,这些建筑学知识与它作为故事片的动人之处没什么关联(再加上我对建筑艺术毫无了解)。再多的知识也无法保证缩短同主人公的心灵的距离。精神性的力量来源永远是私人性的,是他人无法到达的。这是一部讲述modernism的电影,用现代派建筑讲述现代性精神。主要人物都是现代性精神的载体。在电影中没有人相信超越性的价值,无论是西方的一神论宗教,还是东亚的家庭本位伦理。当然,这不意味他们就什么都不相信了,只不过,相信何种价值全部要靠自己决定。观众也一样。正如女主人公拒绝男主人公对她进行关于人生选择的lecture一样,这部电影也拒绝在价值层面对观众进行lecture。lecture嘛,建筑鉴赏ABC就够了。
上面说的都是《Columbus》的“冷”,它的温度,那种把观众拉进去的东西是什么?它和观众的共同立场在哪里?也许是在于影片展现的寻求价值自决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失败。女主人公说,我【不确定】建筑是否真正疗愈了我。这是绝对真诚的自白。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败,个体通向他人的可能性被打开了,人们短暂地转向自我之外。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在人生的低谷中相遇,观众在永恒的失败中和这部电影相遇。
因此,会被这部电影打动的人,多少带着自恋和自怜。《Columbus》高过这群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将现代人的挫败转化为现代性实现自身的内在环节,至少是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主人公们凭借自己(由全部过去,包括过去的失败定义的人),在接近影片结尾的某一时刻,做出了面向未来生活,接受全部不确定性的决定。当然了,影片【不能够】告诉观众如何做出这一决定。它只是在说:我理解你;你看,跨出这一步是可能的哦。
我很感动了。
《在哥伦布》影评(十):不同时代下的价值表现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
能连着看到几部不错的电影,运气也确实是好的。
[UNDINE], [DU FORSVINDER], [COLUMBUS].
因为刚看完,就说说【COLUMBUS】吧。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影片借助建筑学做出的构图,除了被男主角的演技逼得经常出戏外,这是个流畅的故事。
这些当然不够,好的作品,是可以让观者感受和思考的。
反转概念1. 所有亚洲人都不会说英语么?
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的遇到时的开场白。既定印象。忽略不计其他人种,似乎在意识形态上简化了,世界上只有两大人种,欧美人种和亚洲人种。看到亚洲面孔,就觉得应该是中国人,韩国或日本人,所以不会说外语;而看到高鼻梁,深眼窝,不同发色的外国人,那他们酒一定不懂中国话,或日语,韩语,柬埔寨语等。
反转概念2. 文化的差别,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态度表现.
印象中美国人开放式思维和对家庭亲情的淡薄,以剧中的女孩【希望一直陪在母亲身边】对立;
印象中亚洲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和剧中男主人公的【希望父亲死去】和【这不公平,他从来没有因为我而停止生活】的感情制衡;
反转概念3. 人们在对博士和小孩在面对书和游戏的反应.
让人们不假思索的认为书比游戏更有价值,而博士比小孩也更有说服力?这点,我就不细说了,因为女孩在图书馆的同事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最后女孩决定离开时,和同事一起抽烟的场景。
同事:跟你说件事,其实。。我不抽烟。
女孩:。。。也许我也该戒烟了。
现代人的爱情,也许不再像从前,对其有着无限憧憬,希望有深刻的情感和心灵的碰撞,用尽一生的力量去投入。其实可以喜欢的人有那么多,而让自己没有压力,即使什么都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仅仅简单的呆在一块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只是喜欢和你在这呆着。人们追求理想,爱情,事业。。。其实真正难懂的,值得一生追求的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