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塑料海洋》经典影评集
日期:2020-06-25 22: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塑料海洋》经典影评集

  《塑料海洋》是一部由Craig Leeson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塑料海洋》影评(一):人类失去大海

  我只想说,人类就是想海洋去死。自然的自然而生和人类有目的经济活动是相冲的。两者根本可能被调和。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定程度地有原则破坏自然,以达到人类持续生存的目的。是的,海里的微型塑料会越来越多,海里的都会死光,人类会把大海变成一潭死水然后再不要脸地在里面继续开采石油直到把大海榨干。人类最终会失去大海。到时候,为了解决人类胃里面的塑料,就只有在不断地发明创造,发明消化塑料的药剂或者那些能够把塑料排出的药剂。写到这里,我发现人类真的不是无知,而是如此有知以致于控制不住自己行为

  《塑料海洋》影评(二):放过自然才能放过自己

  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人类活动对于整个生物圈的危害,片中死去生物的特写对人类的应该是重重一击,已经死去的动物尸体已经腐烂风化,吃进肚子垃圾完全呈现们没法消化更不会讲解,人类是间接或者说就是直接害死这些动物的凶手。眼观塑料制品已经占据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可是回收利用却不能到位,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烈自然开始报复人类的时候人类会反思是自己造成这样的后果吗,不要让事情等到不能挽回的时候才去重视,让我们一起为环境保护做点贡献吧,放过大自然放过可怜的生物们吧,其实这何尝不是放过自己。

  《塑料海洋》影评(三):或许我们不会因此死亡,但总有人会

  我们对不起所有的海洋生物,是我们把塑料带入海洋。“这个小孩正在放塑料风筝,从背后他,和世界上的其他孩子好像没什么不同”。当我看见无数的塑料碎片从海洋生物的肚子里被取出时,甚至隐隐作呕,如果我们保护不好它们,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保护好自己?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终会自食恶果。我们受到的关于环保教育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是新世纪的00一代,我们对于环保的意识依旧薄弱到几乎没有。这个世界是被“蓝色统治的,如果这片“蓝色”污浊,那么我们赖以生存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垃圾桶,人类只会被淹没在无尽的垃圾中自生自灭

  《塑料海洋》影评(四):个人作为

  少用塑料制品,但是我们周围几乎都有塑料。去超市塑料袋装封物品(超市是否允许自带袋子?);食品包装(似乎真的难以避免); 我们可以做什么? 1.少用一次性塑料瓶,自己买好玻璃瓶,外出带水 2.呼吁学校里每个班级将塑料瓶回收(一次性使用塑料瓶现象严重)包括庭一次性杯 3.去超市自带大型袋子eg.用书包 4.尽量不重复购买物品;网购时可以尽量集中买,eg.买一本书就是一个塑料包装

  5.在不太需要塑料袋的情况下(东西少)不用它

  6.少吃外卖,实在选择吃外卖可以减少使用那个塑料袋

  也许不能做到不用,但尽量少用,自己有意识地减少,一个人的力量尽管微不足道,但在于每个人少用一个塑料袋就是很多个。

  《塑料海洋》影评(五):观后感

  从来没有想过塑料危害环境和动物,真的震惊到了,塑料无法降解,污染水源,最多只能在海洋中分解成碎片、这些塑料经过阳光海洋的工农业水等作用附着毒素,海洋鱼类等动物吃进去塑料,进入动物血液,变成动物的肌肉脂肪,人类在食物链的顶端通过吃鱼类等最终吃到了自己扔掉的塑料,看到死去的鸟类鱼类等动物的肚子里面满满是塑料,太触目惊心了,焚烧塑料释放致癌物,长期住在垃圾堆的人们患病患癌,身体健康受到危险,塑料制品释放出雌激素活性物质的化学物质人工激素,对人体健康有害,塑料装热饮曝晒释放雌激素活性物质量增多,冷饮还是会释放一些,化妆品,硅胶,纸张,塑料,硅树脂,乳胶都含有雌激素活性物质,比如奶嘴着色剂释放很多化学物质,尽量避免彩色产品,避免不了尽量黑色和白色 ;用箔纸不释放化学物质好过塑料膜,片尾给了一些方法,限塑,垃圾分类塑料回收利用、公众塑料回收换钱、塑料回收制作社会塑料(再次制作塑料),塑料回收制作能量等等、地球的大部分是海洋,地球被蓝色统治着,海洋系统一旦失衡,所有生命都会受到影响,人类还能在地球生存多久,塑料垃圾扔了不代表它消失了,它还是存在着,从我做起,少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循环利用,而不是用完就扔

  《塑料海洋》影评(六):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胃里面都是塑胶呢?

  今天是深蓝放映会的南京高校第一站。在学校看过之后心情非常沉重。

  Dive for ocean 从国外买了Plastic ocean的版权由义工们帮助翻译完成作为纪录片展映。国内大范围传播估计是有些困难了,毕竟提到了中石化事故的一些负面消息,但片中也有交代,在意识到塑料微粒充斥着香港附近海岸之后,他们派了专员来解决这些塑料污染。

  在片中提到,中国是世界上塑料垃圾排放量六国之一。无数的海豚、鲸鱼、海鸟将这些塑料当作食物吃下去后因为无法降解、消化而死亡。

  小的鱼类将塑料微粒当作食物,塑料中的有害成分会进入血液与脂肪。被大鱼吃掉后,会进入大鱼的身体里,最后或许这些由我们排放的塑料会最终进入我们的身体里面。这一切一切,如果不加以控制,结果将无法想象。

  我们每一天都与塑料为伍,塑料包装,塑料袋,洗面奶、磨砂中的塑料微粒都是海洋杀手。

  小黄鸭的实验证明通过洋流,海岸流会将漂浮在海洋上的物质扩散到全球各大洋中。也就是说,不光是我们身边河流、湖泊的垃圾会流入海洋,全球各海岸的垃圾都日复一日地漂浮在海上。给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因为影片无法公映,所以凭借记忆的画面把这些感触写出来,是希望大家能真正意识到海洋环保问题,减少塑料使用,或者可以重复利用我们身边的塑料资源。

  纪录片的存在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是记者,可以去探寻,去深究这件事情背后的影响,以及引发更多的人思考。

  多么希望大家能看到这部片子。希望塑胶海洋这部片子不要像第二个塑料王国一样。

  大家可以关注Dive for ocean公众号去关注后续的放映活动。

  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我们更好的生存环境。

  《塑料海洋》影评(七):拒绝塑料袋、塑料制品

  当看到从海鸟尸体里解剖出那一堆塑料时,我被彻底震住了。

  2016年在佛山家里时,总是看到角落里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那里静静地躺着。有时四五个,有时七八个,用扫帚扫了一次又一次,但总是还有,因为我每天在菜市场买菜都会伴随着肉和菜带三四个塑料袋回来。

  有一次跟往常一样又看到了这些塑料袋,但不知为何心里却涌出每天用塑料袋这样下去不行的想法,这样实在是很伤害环境。于是就思考着要如何解决这个塑料袋问题。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其他对环境伤害不大的装纳工具来代替塑料袋。竹篮和环保袋,这两个给我的感觉是对环境伤害都不大。但事实上呢,还要考虑这两件物品的生产、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额外物。

  比如环保袋。生产环保袋需要的原料是什么,这些原料的采集成本如何,制作环保袋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废气、废水产生,运输给各个市场使用的运输成本又如何等等问题都需要科学调查才行。可惜,本人普通穷人一个,不知该去问谁问哪个机构。百度、图书馆资料却很难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最后忙着工作不了了之。

  2017年3月份搬来广州,换了新地方生活却发现塑料袋如影随形,无孔不入,还是摆脱不了它。期间试过一两个星期这样的,拿几个超市那种看上去比较干净的透明塑料袋去买菜,这次用了洗干净晾起下次接着用;想去外面那家便宜又好吃但却只有一次性筷子和白色塑料饭盒的快餐店吃时就拿宿舍里的碗去装回来吃。后面又不知为啥不了了之,宿舍厨房又总是每天都有塑料袋。

  在昨晚,跟宿友看《塑料海洋》,看到那位女士从那些海鸟尸体的胃里掏出那些塑料时,我被彻底地震住。这让我彻底地厌恶塑料袋、塑料制品。我想我要从现在做起,要时刻记着,能不用塑料制品就不用,下定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买个竹制菜篮,买菜时蔬菜直接放菜篮,肉类、海鲜、豆制品等先用碗装好再放到菜篮。

  2,买早餐吃的面条时不买塑料制品袋包装的。

  3,厨余、日常生活垃圾直接分别倒两个不同的垃圾桶,不再在垃圾桶套塑料袋。有些厨余垃圾直接倒在垃圾桶可能会恶心,但一想到那些海鸟胃里的胃容物,会更恶心。(这点在宿舍的塑料袋用完时开始执行)

  4,在外面吃东西时,用一次性饭盒装饭菜的不吃。

  以上先暂时4点,也希望大家能共勉,感激不尽!

  《塑料海洋》影评(八):拒绝塑料袋、塑料制品

  当看到从海鸟尸体里解剖出那一堆塑料时,我被彻底震住了。

  2016年在佛山家里时,总是看到角落里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那里静静地躺着。有时四五个,有时七八个,用扫帚扫了一次又一次,但总是还有,因为我每天在菜市场买菜都会伴随着肉和菜带三四个塑料袋回来。

  有一次跟往常一样又看到了这些塑料袋,但不知为何心里却涌出每天用塑料袋这样下去不行的想法,这样实在是很伤害环境。于是就思考着要如何解决这个塑料袋问题。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其他对环境伤害不大的装纳工具来代替塑料袋。竹篮和环保袋,这两个给我的感觉是对环境伤害都不大。但事实上呢,还要考虑这两件物品的生产、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额外物。

  比如环保袋。生产环保袋需要的原料是什么,这些原料的采集成本如何,制作环保袋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废气、废水产生,运输给各个市场使用的运输成本又如何等等问题都需要科学调查才行。可惜,本人普通穷人一个,不知该去问谁问哪个机构。百度、图书馆资料却很难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最后忙着工作不了了之。

  2017年3月份搬来广州,换了新地方生活却发现塑料袋如影随形,无孔不入,还是摆脱不了它。期间试过一两个星期这样的,拿几个超市那种看上去比较干净的透明塑料袋去买菜,这次用了洗干净晾起下次接着用;想去外面那家便宜又好吃但却只有一次性筷子和白色塑料饭盒的快餐店吃时就拿宿舍里的碗去装回来吃。后面又不知为啥不了了之,宿舍厨房又总是每天都有塑料袋。

  在昨晚,跟宿友看《塑料海洋》,看到那位女士从那些海鸟尸体的胃里掏出那些塑料时,我被彻底地震住。这让我彻底地厌恶塑料袋、塑料制品。我想我要从现在做起,要时刻记着,能不用塑料制品就不用,下定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买个竹制菜篮,买菜时蔬菜直接放菜篮,肉类、海鲜、豆制品等先用碗装好再放到菜篮。

  2,买早餐吃的面条时不买塑料制品袋包装的。

  3,厨余、日常生活垃圾直接分别倒两个不同的垃圾桶,不再在垃圾桶套塑料袋。有些厨余垃圾直接倒在垃圾桶可能会恶心,但一想到那些海鸟胃里的胃容物,会更恶心。(这点在宿舍的塑料袋用完时开始执行)

  4,在外面吃东西时,用一次性饭盒装饭菜的不吃。

  以上先暂时4点,也希望大家能共勉,感激不尽!

  《塑料海洋》影评(九):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

  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揪心是,有那么多的海鸟、海龟等动物因体内塑料囤积过多而痛苦死去;震撼是,海洋中的塑料,所谓的分解,不过是变成更小的碎块,碎块塑料又吸附大量毒素,被鱼类食入后,毒素溶入脂肪、肌肉,最后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类体内……很讽刺,最后吃塑料的,是当初丢塑料的人类……

  不过,还有个别重视环保的国家给污染日益严重的地球带来一些希望曙光。比如,美国德州奥斯丁,整个城市禁止使用塑料袋,德州最大的石化公司基地则更是环保者的绿洲;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卢旺达,始终拒绝塑料袋,不生产也不进口;德国慕尼黑,制定法律,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有义务回收塑料垃圾,整个城市有一套完整的回收链道,甚至每个超市都回收塑料矿泉水瓶;英国曼彻斯特轴子聚合物公司将塑料重新制成新的塑料制品,达到循环使用;戴维与肖恩弗兰克森在海地创立塑料银行,鼓励当地人回收塑料垃圾,避免流入海洋,而塑料银行则将回收的塑料重新加工处理,进行循环使用;爱尔兰,西娜尔垃圾转化能源公司,将塑料热解后制成柴油,每台机器每天处理20吨塑料垃圾,生产出18000升柴油;澳大利亚豪勋爵岛,垃圾分类回收……还有片中未提到的日本,整个国家都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家庭丢垃圾时,需要将垃圾分类投放,如果分类不对,收垃圾的人是不收的,政府还出台《废弃物处理法》,对于不按规定要求乱扔垃圾的人,最高有可能处以5年以下拘役,以及10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下图为新居浜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的垃圾分类信息

  反观中国,因为是属发展中国家,全面搞垃圾分类回收不现实,那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应该出一个有文明象征性的垃圾分类回收的城市吧?没有,一个也没有,处理的方式全部是填埋或焚烧,记住,焚烧会产出大量二恶英有毒气体,这是致癌的。这不能不让人汗颜……

  《塑料海洋》影评(十):塑料海洋的故事

  “我们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因为了解伴随着关心,

  关心着孕育出改变。“

  ——《塑料海洋》

  《塑料海洋》由生活在香港的澳大利亚记者Craig Leeson担任导演和编剧,该片开头以Graig的角度切入,从他对深海蓝鲸的喜爱与探索,揭露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污染现状,同时从海洋延伸到陆地,从海洋生物链接到整个人类,他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引起观众对地球上塑料垃圾问题的重视,并在影片中介绍了现有针对塑料垃圾的应对措施,从行动层面去呼唤人类做出改变。

  看了纪录片之后,自己收获了许多之前从未洞察过的东西。

  最大的思考是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吧。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就是对塑料垃圾,或者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是对垃圾,都觉得只要我把它扔了我看不见它了,就等于我把它处理了或者它消失了。这样的心态让人们觉得自己制造的垃圾消失了,这就导致了对垃圾问题的忽略;或者觉得已经妥善处理好属于自己的垃圾(其实大多数人做的仅仅将垃圾扔进某个垃圾桶,并且是在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前提下),地球上出现的垃圾与自身无关,导致了对垃圾问题的冷眼旁观。实际上,不可见的存在更加需要我们发现和关注,正如片中向我们介绍的“塑料烟雾”,人们往往以为海洋中只有可见的垃圾才是污染,认为海面上波光粼粼,没有任何垃圾漂浮着即是干净,但大多数人忽略的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分解成微小的垃圾颗粒,它们对肉眼来说几乎不可见,这也让人类放松警惕,但实际上海面上垃圾的数量却变多了,这意味着海洋生物吞食垃圾的概率增大了。再者从食物链的角度,塑料垃圾已进入海洋食物链,伴随着海洋生物进入人类的消费,即使体内有形的塑料可以在食用前被处理干净,但塑料中无形的毒素却早已深入动物的骨血,并通过各式各样的烹调方式,色香味俱全地被呈上我们的餐桌,深入人类的骨血。或许这样说会显得有点危言耸听,但完整看完纪录片后,作为观者,我发现只有在触及生死时,才更让人动容,更能引起人们的警惕。这其中的生死,包括着因可见的塑料垃圾而死的动物,也包括因不可见的塑料毒素而死的人类。

  不过该片并不局限于向观者展示塑料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引起大众的恐慌和茫然,在片中也介绍了很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呼吁人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实际采取措施,从个人到国家的层面,将环保从意识层面落实到行动层面,一起行动起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塑料海洋》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