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6-20 23: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100字

  《生活在别处》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2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别处》精选点评

  ●母亲和人儿子的关系是一个想把一个塞进尿布,一个想把一个裹进尸布.但到最后儿子发现那种令自己恐惧窒息的世界上唯一无条件的爱.而自己为之投入青春抒情时代的全副精力革命,是以满腔愚昧热情称颂残酷灿烂

  ●米兰昆德拉小说题目总是勾人,想去理解到底是要表达个什么。所以每每在阅读的途中有别样想法,也不会以此切入作为书评。而这本书又是内容如此丰富,每每一个句号都能令人阖页想上好一会,不过最后的评论还是要落在题目上,生活在别处的人是和格格不入的人,是充满乌托邦幻想个人理想的人,这样的人格无论对错,但是有时候你又不能说时代是对或是错,即使很多时候乌合之众极端宗教政党狂热总是不让人好好安生,所以冲突总是美的,而我们应该站在正义的大多数那一边

  ●诗人在奔跑

  ●生活荒谬爱情可笑。生活不在别处,就在你的脚下。20171104-20171111【纸质

  ●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相比,《生活在别处》的可读性高一些,但没有前者精彩,无论是叙事架构还是哲理性。一贯的昆德拉风格

  ●今夕何夕,此方何方

  ●母亲真正的生活不在逼仄阁楼上,而在与画家幽会的房子里;红发女孩真正的生活不在她男友稚嫩诗句里,而在中年男人温存近似爱的感觉之中;而雅罗米尔真正的生活也不在与红发女孩的爱情之中,而在投身劳工阶层的虚妄狂欢之中。书中的每个人都试图通过在别处的生活寻找真正的自我,然而却又在这种自我分裂中被伤害,被异化……

  ●好久之前就想的书。

  ●绝对自由存在的,那是一个没有爱的世界。

  ●生活、战斗、忍受痛苦、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在别人眼里他们应该这样做,特别是为了这个原本应当这样却未能这样的世界。无论怎样逃避反抗,我们都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生活在别处也只能是梦境。“我们只要活着,我们就是在自我欺骗。”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一):完满人生抒情诗人版解读

  抒情诗人总是喜欢奔跑,因为生活永远在别处。这种朝向永恒的奔跑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必然悲剧相随,然而,奔跑却极可能是人生不变之常态。因此,诗人的这种奔跑也不自知地与人生必然之规律契合。在他人眼中的悲剧即是诗人自己所追求的死于烈火,这样的生命结尾便是诗人自己所能达成的极限愿望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二):提纲

  1.妈妈的爱:丈夫;儿子;画

  2.艺术:“绝对的现代化”绘画(思考:我眼光的狭隘?);诗歌

  3.雅罗米尔(儿子):对妈妈的叛逃;纯爱与欲望;成熟

  4.革命(政治):旧世界与社会主义反思(“绝对的现代化”)

  5.理想:理想与革命;想?(“生活在别处”质疑反思)

  6.诗人、诗歌与死亡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三):从噩梦惊醒从来都靠自己

  我记得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要活在当下。从侧面是不是说明在很多人眼里我生活在别处?而生活在别处这五个字确实对我有着无限的吸引,就像无边的黑洞,有着致命的诱惑。

  但是人不能永远骗自己,总要面对现实,总要清醒。

  既然一切已经无法避免,既然大幕已经拉开,那么就扮演好要扮演的角色,躲在角落试图以不登台表演抗议才是最无效的。如果有一天能成为名角,再抗议可能会有效的多。

  所以,just do it 。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四):临时把你从现实中拉开

  真实的生活在别处,名字很有诗意,主角亚罗米尔也是一个诗人,在捷克政局变化的时候成长。诗歌和叛逆都是青春期的特征。有意思的故事结构设计,类似于《盗梦空间》的文字版,克萨韦尔是诗人的一个幻想的任务,诗人是作者的一个幻想人物,一环扣着一环。亚罗米尔的红发女儿,为了掩盖出轨的事实,编造了哥哥想要逃离国家的虚假故事,然后这个虚假的故事,引发的真实的告发,转为了事实。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五):时代和个人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题目总是勾人,想去理解到底是要表达个什么。所以每每在阅读的途中有别样的想法,也不会以此切入作为书评。而这本书又是内容如此丰富,每每一个句号都能令人阖页想上好一会,不过最后的评论还是要落在题目上,生活在别处的人是和当下格格不入的人,是充满乌托邦幻想和个人理想的人,这样的人格无论对错,但是有时候你又不能说时代是对或是错,即使很多时候乌合之众、极端宗教和政党狂热总是不让人好好安生,所以冲突总是美的,而我们应该站在正义的大多数那一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