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微信推出“拍一拍”,到底是想干什么?
日期:2020-06-20 20:19:59 作者:不是我吧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微信推出“拍一拍”,到底是想干什么?

  先说结论:人与人的交流需要喘息空间的,微信试图提供这种空间。

  想知道推“拍一拍”到底是要干什么,还得从微信的国际版说起。

  微信国际版,把“拍一拍”翻译成了Nudge。

  你“拍了拍”自己

  udge的本意是“(用手肘)轻推一下(以引起注意)”,比如老师上课点你名,你没听到,你同桌用手肘推一下你,这个动作就是nudge。

  这个动作很轻,但是一个提醒,所以是一个弱提醒。

  昨天很多朋友说,这不就是“抄”的QQ的抖一抖吗?其实跟抖一抖还是不一样的,而且抖一抖也是“抄”的nudge功能

  “抄”的谁呢?

  MSN。

  2005年,MSN更新了7.0版本结果大受欢迎,国内用户也把MSN和QQ定位为两个工具,QQ用来聊陌生人,MSN用来说工作

  7.0版本的MSN加入了nudge功能,翻译过来叫“闪屏振动”。

  长时间得到回复,发一个闪屏振动,提醒对方

  两年后,QQ2007加入了一模一样的功能,起名叫“窗口抖动”。

  无论是闪屏振动还是窗口抖动,表现屏幕上都是剧烈摇晃,MSN也觉得这个功能跟nudge的初衷有点远了,太频繁肯定打扰,所以规定一个账号一天只能振动两次。

  QQ则觉得窗口抖动很好,抖的一方与被抖的一方,都会产生震感,且对话页面会前置,这种“强提醒”非常适合精力旺盛年轻人

  相比之下,这次微信的“拍一拍”的提醒方式则非常不明显

  没有窗口抖动,区别群聊@,不会让被“拍”的人收到红色提醒,仅仅在对话框出现灰字提示。但通过让对话在列表里上浮,安静完成了提醒功能。体现了nudge的本质——轻微触碰的提醒。

  (一个是窗口剧烈抖动,一个是无提示的拍一拍,你想想哪个和“你同桌用手肘轻推提醒你”更像)

  那么,对于微信而言,“拍一拍”这个功能到底有什么用呢?张小龙是这样说的

  小龙说法有两个关键词

  1、仅需一行代码有趣功能

  2、像蚂蚁一样打招呼

  先来说第二个,蚂蚁是怎么打招呼的呢?

  蚂蚁触角上分布有大量的嗅觉感受器,蚂蚁利用触角相互沟通,来判断对方跟自己是不是一类气味(每个蚁群都有自己的气味)。我们常可看到两只蚂蚁的触角轻轻相碰,信息也就跟着传递过去了。

  这个动作体现了nudge的意思:蚂蚁通过轻轻的触碰,来提醒对方是自己人

  我曾经知乎看到一个回答,就是把抖一抖用出了nudge的精髓

  “我女朋友,她妈妈总是上她QQ,然后每次和她聊天我都是先抖她一下。她抖回来,我再抖她,她再抖回来,反复多次,证明是她。如果我抖过去,不抖回来,就是她妈妈,我就保持沉默。”

  udge是个暗号,相于“队长,别开枪是我。”

  再来说说“有趣”,网络上的段子图已经很多了,这里就不贴了。重点说一下为什么张小龙要做“拍一拍”这个功能。

  首先,微信是人和人沟通的工具。

  人们在面对面沟通时,谈话的具体内容只占到全部沟通影响力的7%,表情、神态、声调和肢体语言则占到了九成以上。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对方意识到了,就立刻心领神会。

  (想想吵架时候的“你滚!”,和娇羞的一句“你滚”,在你男朋友眼中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美国行为学家斯泰恩将非言语沟通中的显性行为,称为身体语言,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微信作为社交工具,其实是缺乏这一部分的。

  长期以来的表达空白,终于让用户们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表情包。当我们无法通过(或者不想通过)语言诉说时,我们总是需要一些非语言的东西来代为表达,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表情包会大行其道。

  表情包就是线上社交的非语言信号,它包含了聊天中的眼神,语调,手势和表情。“拍一拍”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表情包,它可以表达弱催促,但是没有逼宫的成分,留给了“被拍”方喘息的空间。

  这是社交软件的做法。工作类软件则是相反的。

  比如钉钉和微信的一大差别,就是钉钉有“已读”功能。钉钉是一个标准的工作软件,领导给你发了一段信息,一旦显示“已读”,你只能马上回复,这里没有了社交中的弹性空间。而这类压迫性的功能,微信选择不做。

  尽管在今天,微信已经有了12亿的用户(含国际版),几乎所有人的工作都离不开微信,但它还在试图讲:微信里不只有工作,它依旧可以让社交变得有趣。

  这大概就是张小龙做“拍一拍”的初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微信推出“拍一拍”,到底是想干什么?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