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是江边楼上的明月呢?如果是那样的话,南北东西,不管我走到哪里,你我都会在一起,永远不会有别离。
词作第一个字就是“恨”,果然是真恨。
恨了恨了,恨你恨你就恨你。
似恨实爱。
有多咬牙切齿,就有多刻骨铭心。
不管将此处的“恨”理解为遗憾、抱怨、嗔怪,还是思念,都离不开说话者满眼满心的浓情蜜意。
这样的话,只适合情到深处的人说。
这样的话,也只适合说给情到深处的人听。
只有相随无别离。
一步痛苦。
一步幸福。
一步没你。
一步有你。
从来没有哪里的“恨”,能像此处的“恨”,引人无限遐想。
但不管怎么想,都会觉得分外动人。
不,那不是我们的遐想,而是一个情到深处之人的遐想。
有人说,这个人是女人,因为只有女人,才会这般缠绵悱恻心思细密。
所以,这首词作才能如此轻易打动我们,让我们感觉这词作不是别人说的,而正是我们自己想说的。
恨君不似江楼月。
恨君却似江楼月。
似与不似,都在恨,那定是恨到入骨入髓。
《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
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
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
酸中带着甜,甜中透着酸。
只是,这一回,此恨怎么变成了“恨君却似江楼月”?
恨你就像江边楼上的明月,圆的时候短,缺的时候长,暂满还亏,总是让我在无限漫长的缺中,苦苦守着圆满之时。
这样的时候,什么时候才会到来呢?
一会儿恨你不是月儿,一会儿恨你是月儿,左也是你,右也是你,你到底想怎么样?
不想怎么样,只想着能和你在一起。
仅此而已。
对于情到深处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卑微的愿望,也是一个最崇高的理想。
外人可以评价说这样的愿望太过于小儿女,太过于小儿科,太过于小儿戏,然而,对于处身其中的人来说,但凡有一线希望,谁不愿意像飞蛾一般扑上前去呢?
那样敢爱敢恨的日子,那样又爱又恨的日子啊。
当这样的日子一去不返,我们要么不再年轻,要么,早已心如死水。
大抵,大抵。
恨君不似江楼月,恨君却似江楼月
吕本中的《采桑子》,有人说它是词,有人说它是民歌。
还有人说,它是一首有民歌风味的词。
抛开这一点不论,为什么词作中的主人公,偏要和月亮较上了劲?
关于这件事,如下是一些合理的猜测:
取譬需要自然,太刻意则失之朴拙天成,月亮高悬天空,作为人人可见夜夜可见的存在,显然适合作者信手拈来。
恨君不似,恨君却似,集中于一件事物上面,更能体现出词中人矛盾纠结其心难安的心理,这是陷入爱中之人的“典型症状”之一。
月亮是在晚上才会出现的,而夜晚,是想念的时候,是怀人的时候。所以,词作表面上是和月亮较上劲,实则是巧妙地加深情感表达,并符合词人实际上所表达的主题。
不仅如此,词作中取用为主要且唯一喻象的月亮,其空朦变幻的特性,更能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
那么,就让这一轮千古皎皎的月儿,长留人间,侵檐入户,将清辉继续洒向天下有情人吧。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愿得月儿圆,夜夜无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