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拿到包装,先就看取名的由来。原来,东北的土地,是几万年来几经火山爆发之后,地壳内部的有机物质丰富而含多种元素,种出来的大米,当然口感好。
这样给东北的土地一包装,仿佛说赵本山不是土老帽,而是农民艺术家一样,顿时,一炮走红。(当然,人家本山是靠着实打实的本领慢慢红透了中国。)购买板田米的人,自然很多,虽然价位很高。
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教育新格局里,不乏这样为了某种利益而为自己贴标签的角儿。比如大家一致称道的杜郎口,我个人是深不以为然的。单是每天数以千计的参观者,足以把课堂弄的热如闹市,在这样不宁静的环境里,孩子们怎么能够安心学习下去?大人尚且定力不足,何况十二三岁的孩子?
可是,杜郎口真的火了。火的不可收拾。据说仅门票收入一项,学校就可以在老师买车时每人补助五万,更别提其他了。我不知道这场闹剧何时收场,如何收场,但是我可以以我并不睿智的大脑断言:这样的热闹长久不了。
昨晚聊天,有个比较关注教育的朋友问我:你如何看待某某式教育?说真话。我说:见过卖猪肉的没有?上面卡一个钢印,曰:优质免检猪肉。检疫合格猪肉。人家没贴印的,似乎不是了,更不是猪肉。
难道不是吗?我刚工作的九十年代,郊区正轰轰烈烈的搞目标教学(抱歉,发起者正是我今天好友的舅舅。),当时我一下来工作就觉得自己很不合时宜了,看当时剑拔弩张的样子,心理压力挺大。因为每逢上课,校长在校园里站着,看你手里有没有提着上面写着目标的小黑板。就这么轰轰烈烈的搞了十多年,现在停下来了。
静下来细想,我读书的小学中学时代,虽然没有提出什么理念的教学模式,但是,哪位老师上课时不时心里装着本节课的目标啊?记得我初中时的生物老师,每节课都是先回顾旧知,然后口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接着进行生动的讲述,最后再领着我们进行复习梳理。他没有贴这样那样的标签,但是,今天我依然清晰的记得他的课,记得他讲课的生动细节。
那天与朋友爬山,她非常通透的说:其实我们今天搞教育,搞来搞去,无非还是遵循孔子的教育理论,大道至简,无论你贴什么标签,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不能变。
在这个热闹的时代,人们都喜欢变。似乎不变不足以创新,不足以表现人的智慧。其实,遵循圣贤发现的大道,不妄作,才是真正的智慧。
听创新课,发现这样的滑稽比比皆是。比如把积累词句叫做滚雪球等。其实,不过是把水喊做H2O1。
本是个不断寻求新异刺激的时代。不这样,反倒不正常。教育,也非圣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