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是一部由周華山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香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科学的家庭结构啊 和相似生活习惯的人生活 根本不会有矛盾 也没有欺骗背叛一说
●最大的感想是:在走婚制的拣选下,摩梭族的男人都好帅啊……! 我最美好的家庭记忆是外婆和妈妈们(小时候我管所有姨妈舅妈都叫妈)在一起干活聊天,我在旁边看她们的衣服和头发,不断接受投喂。
●人类学……
●Why can’t we live this way
●不做判断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没有儒家亲疏远近、上下尊卑那套,宗族社会也很美好。大家庭是摩梭人生活的中心,长幼之别、夫妻之别、男女之别、亲生与非亲生之别,这些汉族文化里能催生一系列细碎权力冲突的界限,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他们看见的不是身份,是具体的人,相信人要勤劳、善良、互助,这种剥离了层层繁缛文明虚饰的观念,有种上古时代的理想和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好有趣,又本真又纯粹,所谓的社会规范面对真挚的“心意”有些荒诞而不着调。从未了解“婚姻”为何物,汉族人来了才明白这是什么。看完后想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样貌。 “我和他是两个独立的人,我是我,他是他。我最多会说,他是我孩子的父亲。” “如果我孩子的父亲和别人走了,那我没办法因为他的心已经离开了。” “我女儿和一个汉族人结婚,他们的习俗是男方要给女方钱算礼金。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不是卖女儿,我女儿和你结婚了也不是你的。男性要尊重女性,不尊重女性,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母亲。” 可爱。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观后感(一):现代社会范本的理所当然,不堪一击
借别处的眼睛来审视“我们”这个“怪物”,就当做一处社会形态试验对照组,多少理所当然瞬间不牢固甚或荒诞起来:反物化附属的自我意识、男女平等或重女不轻男(对女性如母亲般尊重、生孩子不在意男女)、亲表堂兄妹甚至母亲几人莫不分。
全靠“走婚”实现:可以一对多,可以一对一,可以不走婚,只与人品和意愿有关,真爱和自有!钱不值钱,其一有事全村帮忙饭自备钱羞给;其二若想花钱走婚你的家乡姑娘更多,哈毒舌得可爱!结婚最大的好处?不知道…
当然,无法逆“社会潮流”的“大势所趋”,但文明经历了那么多(对原始嗜血野蛮的克制),是否该再次取经了呢?游客们,请保持尊严和底线。
并非刻意美化:生产力低、生活艰苦、受教育程度低(乡土中国曾提到并不成立)…可淳朴是宝,敲门比翻墙更不礼貌哈!你可以质疑“乱”,却无嫉妒、情杀,多么悖驳的一着。
摩梭男人夸起来摩梭女人,流于真心的尊重与爱。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观后感(二):关于母系社会和男权社会形成的疑惑
这是真正的自由之地。
摩梭的母系文化让我想起之前看过另一种女尊男卑的文化纪录片,貌似在西班牙(或许意大利久了想不起来确切的地方)女人行商为生,男人负责种植玉米。由于经商的利润远大于种植业且女人更聪明能生育。他们形成女尊男卑的文化,女孩初潮要举办盛大的成人礼,女性要学西班牙文而男的只会说土话,男的也会纺花织布。但是结婚的话还是男的出彩礼(大概率是从男权社会过度到这种形式的而不是母系社会过度,因为还讲究处女 ,而母系不会有彩礼和处女的概念),结婚从妻居,房子传给女儿。几乎是和男尊女卑反过来的社会。但是不同的是他们也给想要和女人一样待遇的男人留了一个出口,就是穿上女人衣服,不结婚扮作女人。这样就可以做生意,可以做女人能做的一切。她们也会平等对待他们,彼此像姐妹一样。 我怀疑这是一些从男权社会逃走的女人,通过强大的生育能力和聪明才智建造了这样的文化。虽然对男人也不公平,但是至少没有中印两国杀女婴的传统性转版——杀男婴。也没有男权社会普遍的对女性残害比如裹小脚,束腰,割礼等。毕竟母亲会爱她们每一个孩子,无论性别。
并不是赞许这种文化,而是这种模式给了我一点思考男权社会如何形成的灵感,男性霸权文化中,必有抢夺、杀戮和血腥,而远古女人们想建造一个部落其实很容易,和姐妹们多生几个就是一个小部落。所以母系社会崇拜生殖,崇拜女娲。正因为母系社会建立如此简单和顺理成章,男权社会的形成才让我困惑,男人如何反抗他们的母亲,团结到一起,欺压他们的姐妹和女儿,易女为奴的?谁号召了他们?有人说是因为古代各地传说中都有的大洪水冲散了母系文明,或者说父权部落堵塞河道以大洪水灭了母系文明。但是第一个男权部落是从何而来的,又有人猜想,可能因为疾病这个部落缺少女人,开始从其他部落抢。古代确实有很多抢婚的传说,蒙古族之前还有这种习俗。但是这么大规模的男权社会,几个部落缺女人是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的。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母系文明和男权本来就不是一种猿人进化而来的,一种黑矮猩猩就是雄性主导的社会,孔武有力的雄猩猩配偶多,而另一种猩猩是母系社会,温柔好看的雄性更受欢迎。可能目前为止我所接触的各个猜想里,这个最接近吧,但是也同样没法解释为什么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相当长的母系社会模式。希望有一天我能解开这个疑惑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观后感(三):草稿4
(胡言乱语)
为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最终都要结婚?
因为不结婚将承受社会异样的眼光,将不被人理解?(在意外人)
因为不结婚将被扣上“太自私”的帽子,将家人情感置于何地?(无法伤害亲人)
因为不结婚将面临年岁大了无人照顾无人依傍的处境,一个人孤零零?(不想孤老)
因为爱上一个人,想和他(她)一直在一起,所以结婚?(因为爱情)
因为每个人都要担负起传承后代的责任,所以要结婚?(不受道德谴责的传宗接代)
对应上几种因素,借用片中的话语。
为什么要结婚?想不到结婚有什么好。
因为不结婚很正常,没有婚姻这一话语,不会承受异样眼光,大家都一样。
因为不会被认为自私,家人情感完全接受无婚姻一说。
因为不会少无所养老无所依的处境,大家都居住在一起,不会孤独。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愿意和他(她)生孩子。
因为不需要组建小家庭,完全不影响传宗接代。
这样对比下来,似乎结不结婚和社会外界有太大关系,而爱情像是突然闯进来的“冒失者”?
爱情是什么?爱情难道不是一对一、排他性、占有、甚至权利义务吗?
爱情是否是个天大的谎言?是否压根没有爱情的存在?那我们体验到的情感是什么?难道是舆论的引导么?难道是教育的作用吗?而在婚姻中,我们为什么要开始提爱情,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提爱情?(我有点被自己绕晕了)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同样是喜欢,我们要因喜欢而生出在一起进而组建家庭,传宗接代的念头,他(她)们却不必?他(她)们喜欢则直接跳过组建家庭而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且我们喜欢一个人便想要占有/拥有一个人,而他(她)们完全不想。
如果说婚姻制度(它的功能涉及传宗接代(合法不受非议)、稳定的性生活、财产的保护、风险的抵御,维持社会稳定)需通过明确的“国家”立法、舆论引导、道德约束来实现,那么,在这些现实且功利的背后,如果没有一个结构(家庭充当)来承载,那么一切像是摇摇欲坠,看起来似乎如此。
然而,片中摩梭人则提供了另外一种参考。究其根本,我想在于社会保障体系、话语权、观念以及权力几个关键词语及其背后具体实践上。
(通过小家庭这种结构,瓦解了大家族的宗族权利等等,便于管理。而现代文明的入侵必然导致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进而某种程度相互影响或被同化,形成新形态,所以这个角度来说,入侵是必然的,绝非好奇,是一种现实考量。)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观后感(四):女权,男权,人权
1、三个女人都太美了。
2、看到中间父亲的话那里,有流泪的冲动。 她是你的妻子,可她是我的女儿。
我不是谁谁谁的妻子,我最多只会和别人说,他是我孩子的父亲。
以前听过一句话,说物化女性就是在物化男性。女权不是重女轻男,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对女权的追求是平权,平权是双方共赢。 只是在当下的环境里,太多人身上戾气太重,加上不能顺着网线找到现实里的那个人,所以无所顾忌的垃圾太多了。这种情况下杠精横行,一切好事都能被曲解成坏事。
3、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可以一生都只和他走婚。 如果你的心已经飞走了,可以离开这段关系。 如果你不愿和谁在一起,可以一生都不走婚。 新婚姻法颁布了,这个时候再看这部片子,颇为讽刺。 "婚姻有什么好处?""我想一下哦,不知道。"
最近读了大国大城,政策配置资源向中西部倾斜的坏处显而易见,作者还是用了半本书来论证,企图能得到现实中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做法投射在现实中产生的坏处已经如此明晰,可直到今天上方的做法依然没有什么改变。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婚姻”这种制度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它的坏处显而易见,而甚至连抛除了婚姻之后的社会都出现了,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我们却依然沿用,甚至用"离婚冷静期"来深化这种制度。
“离婚冷静期”说到底就是利用人的头脑发热和对人性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利用人的赌性和夫妻双方做一个局。说到底,和制定这条规矩的出发点是背离的。屁股指挥脑袋,呵呵了。
想起萨特和波伏娃,这里会是他们认为的乐土吧。我可以有其它的情人,但情人只是情人,我们坦诚。
对,我们可以坦诚。我爱你,但你是自由的,在这段关系里我们都是自由的。
而且你的自由不是我给的,你的自由是你自己的,我们之间没有任何人会用爱的名义捆绑谁。
4、中国古代文化其实强调的一直都是小家服从大家,这一点在现在沿海地区的宗社文化还能窥见一斑。大概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神话曾经出现过,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种神话需求的土壤有多严苛。 历史是一直进步的吗?何以见得。
5、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可以一生都只和他走婚。
想起读过的张爱玲的小说。中国人用家庭去束缚人。逻辑是这样的,他大了,该娶一个妻子了,丈夫、父亲的责任会使他成长。在一个人尚未懂得责任的时候把责任加在他的身上,迫使他成长。结果显而易见。
摩梭人的自由,不只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不谈什么男权女权,先说说人权吧。
6、对最后那个男人的话不大赞同,但他说,外面的女人温柔漂亮,我可以去喜欢她,但也只是喜欢而已,那些女人中看不中用。我会爱的还是摩梭女人。
这样的女人谁不爱呢。
7、老奶奶说起自己的初恋,眼睛里的光那么美好。摩梭的女人眼里永远有光。
他是她去看喇嘛跳舞时认识的,篝火晚会结束后两个年轻人就走在了一起,他对她很好,他们很相爱。
如果那个男人没有劳改死在丽江,她也许会和他一直在一起。在一起。
谁的心飞走了,那就放他走。如果心一直在,人也就一直在。无关其它。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谁说走婚没有爱情呢?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观后感(五):不结婚也不同居,去女孩家睡一晚就走
人类社会还处在男女不平等的父权社会吗?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但实际上,哪怕放在今日,女性的生存地位仍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达到了真正的平等。
知乎回答@艾自由从女司机开不好车,到女孩子的生育对职业的影响,再到女生必须嫁了人生了娃才算完整的论调,女孩似乎在我们的直观概念里,本就有许多与生俱来的“劣势”。
也就是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似乎女孩也不自觉地开始物化自己。
要彩礼、要豪宅、要金龟婿,做了婆婆物化儿媳,做了妈妈物化女儿,一系列恶性循环下去。
在西方语境里,有一个词叫男性凝视(Male Gaze)。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指把女性置于被观看者,被男性的目光所凝视着。
玛丽莲·梦露这种男性凝视权力的宣扬,将女性角色构建成男权社会所希望的样子。
再想想我们的现实生活,女性又何尝不是活在男性的凝视之中?
如何成为一个美丽的恋人?如何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如何成为一个顾家的母亲?
更别说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调,舆论对女性的苛责,职场的不公平,以及其他了。
大家总是在说如何做一个女人,如何做一个男人,却恰恰忘了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一个人……
可见对于女性的尊重,对于女性的平等,是否在我们的认知里缺席。或许我们应该打一个问号。
恰好最近一部在微博大火的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或许可以给现代都市人的我们一些借鉴。
从母系氏族的摩梭人对男女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制度的看法里,我们大概能够找寻到这个民族文化深处的坦然与智慧。
摩梭族,位于中国云南的泸沽湖边。
作为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个母系氏族,这里的生活完全由女人们做主。
在过去,摩梭族甚至没有结婚的概念,男女组成一个小家庭,在他们那里是不存在的。
所有人都是和母亲、兄弟姐妹住在一块儿。
喜欢谁就可以跟谁养育一个孩子,但有了孩子,也不代表要在一起生活。
平时生活在各自家里,男子晚上到女方家,早上再回到母亲那务农。
在大家庭的模式里,孩子与母亲、外婆、舅舅、姨妈相处的时间最多。
但这并不代表父亲的缺席。
父亲不仅要在满月时来认孩子,还得在节日送来衣服和礼物。
在摩梭族看来,男女组成小家庭是一件辛苦的差事。
又要管小孩,又要管牲口,再加上家务和农活,很难兼顾。
而大家庭,所有人一起分担,生活自然就容易得多。
那他们的伴侣关系是怎么存在的呢?
作为摩梭族的传统,走婚现在仍在这里族群里继续着。
与我们通常观念里的“婚姻”不同。白天,摩梭男女都是各自在大家庭里忙活,但到了晚上,男子若是对女孩倾心,在白天约好女孩后,晚上就会到女孩的花楼(成年女子的闺房)。
走婚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他人不要干扰。
然后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以由正门离开。
若于天亮之后或女方家长辈起床之后再离开,则会被视为无礼。
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感情,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随时切断关系。
女方一旦不再为男方开门,走婚关系就宣告结束。
情感自由度非常高。
所以在这里,似乎既没有“彩礼”一说,也没有“第三者”的概念,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规矩,更没有“财产划分”的难题。
我不靠你养,你不靠我活,各住各家,维系我们的缘由,只有感情。
在这个大多数都经历过相亲、催婚的时代,摩梭族却认为走婚完全取决于自己。
也就是说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概念,早就在他们的文化里根深蒂固了。
虽然会悄悄暗中给情投意合的双方制造机会,但你要是一辈子不想走这婚也无妨。
对应到我们,你要是敢跟你爸妈说我这一辈子都不结婚,估计“小命难保”了。
api酱最近袒露的婚姻之道,她说自己没有婚礼、没有酒席,甚至从恋爱到结婚,双方亲家都没见过面。过年也秉持着各回各家的“传统”。
大部分网友表示支持Papi自己的选择,而通过投票来看,不少人似乎也对这种独立的观念持赞同意见。
这与摩梭族的观念有几分相似。
不组成家庭,在摩梭族看来,是一种轻松生活的方式。
各自为独立的个体,你家繁忙的时候我去帮忙,我家有难的时候你伸出援手,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而没事的时候,就各自生活。
观念三:生男生女我真的不care
虽然摩梭族是母系社会,但并不代表他们在意女性就比男性要多。
相反,在这样的结构之下,他们对于孩子性别的钝感,甚至比我们要强很多。
或许我们大可以说,重男轻女的事情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想想前段时间2月底那起“12岁女孩带孕妇血样赴港查婴儿性别”的真实版“过春天”事件,我们还真的敢说重男轻女已经消失了吗?
不知道因为彩礼而谈崩的故事你身边发生过多少,我听过与见过,因为彩礼在结婚前夕闹崩分手的,就不止一对。
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传统礼节,总能轻易把我们的爱意转化为一个具体的数字,一个无法妥协的标准,一个敲响婚姻大门的板砖。
彩礼,甚至成为了家长干扰婚姻自由的重要因素。
而当我们用金钱衡量一段感情或一个人之时,或许我们也该想想,我们是否真的把人当作人,是否真的把爱当作爱?
一段关系里的主导与从属,在这个社会并不少见。
无论是想要进入豪门,还是把毕生都献给婚姻而忽略自己,不少人其实都在婚姻关系里甘愿成为依附品。
我们总是说“我们”,我们总是顾全“大局”,而忘了成为“我们”之前,首先是要成为“自己”。
而这个道理,却被一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少女,看得清清楚楚。
甚至对于伴侣的去与留,她都有着超乎我们的坦然。
她说,那种爱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多少人,又能达到这样的通透呢?
观念六:“处女”这个词是对我的不尊重
在摩梭族的语境里,女性从来不是被物化的对象。
既不会对女性苛刻要求,也从心底里尊重女性,从而达到一种自由与平等。
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的摩梭人,既不会认为女孩是泼出去的水,不会认为女孩是男性家庭的从属,也不会让贞操定义女性的价值。
在摩梭族看来,他们崇尚感情自由,不会预先设定标准,没有从属关系,无人干涉情事。
这里的女性既不会感受到占有,男性也一样自由。男权女权,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观念。
他们只知道,自己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恐惧、不安和压迫。
李银河曾经说过:女人也可以是压迫女人的男权主义者,男人也可以是解放女人的女权主义者。
深表赞同。
在男权语境下,很多时候作为女性的我们就为自己设了限,还浑然不知,这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在《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里,听到一位摩梭男人说,在摩梭人眼里,男女都是平等的,重女不轻男。
希望我们也多少能够在这部片子里找到几分这样的通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