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开始主动去写一个事物,是在初中。学校每个月都发一本“中学生百科”的书刊,我很喜欢里面的文章,把每一本都珍藏起来。
这本书刊里有个作者,笔名叫“少年吴大”,我喜欢他画的兔子和小人插画,和他的故事一样治愈。我想,我能给这个书刊投稿吗。我尝试写了故事,拿给我的同桌看,她告诉我:你不适合写故事。然后我就打消了写作的念头。
在高二,很无聊的暑假,我找了1个G的教学资源,开始写网文。一通构思,刷刷写了十来 章。发到某个网友的QQ群里,骗他们说这是一朋友写的。我得到的回复是:文笔好差啊。
这本书太监了,思来想去觉得是个耻辱,卸载了作家助手。再后来呢,我进入了高三,和语文老师立下不共戴天之仇。因为一个作文观点,她说我三观不正。
撕掉我的作业,讽刺了我两节课,从个人到家庭的各种无端猜测,就差刨我祖坟。究竟是谁三观不正,也不好说。当时我也没觉得错,写的是事实。
后来我再也不写作文,连语文作业都不想交。老师说我孺子不可教,居然没叫家长,让我挺失望的。
进入大学,接触不同的人后才发现,活得糊涂才是真清醒,也明白了这个年纪不该明白的道理。一不要惹夫妻感情不和的女人(语文老师);二大多数人不愿意理解事实发生背后的原理,一错再错却不自知,只相信眼前看到的和别人告诉自己的;三要服从大众观点/审美/,才会被认可。
自从被教育了两节课,我学会假装顺从大众观点,让别人认为我是个明事理的人。尝试给别人洗脑一件事的正面意思,于是我多了正能量的标签。但极少有人去客观看待事物的发生,人们只认同利我的思想。
在某些主流观点的盛行下,没有人愿意去判断对错,清醒成了原罪。这就好比上世纪没人会觉得男尊女卑、包办婚姻是错误的,这种观念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反对者会受到不公的待遇,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才有所转变。
当今的某些主流思想也和上世纪旧观念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恶,成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糟粕。鲁迅笔下的旧社会从没变过。我正儿八经的写东西,就是从结束高考那时起的。
恐吓式教育下的高考前夕,我告诉同桌:我考不上大学,这世界就多一个三流作家。同桌也表示,没考上大学就去学英语经商,再不济也要成为美妆博主。我们都笑了,笑我们前途坦荡荡,无惧风浪。
后来我们被不同的大学录取,这世界上并没有多一个美妆博主,也不会少一个三流作家,反而恐吓式教育会让人精神崩溃。我开始写小说,写观点,散文诗歌,什么都写。我很讨厌按着老师教的作文方法去写,所以很自由,想什么写什么。
写了两w多个字,整理成几十个文档去投稿,大部分收到了退稿信,少部分杳无音讯。
接着我就进入了大学,我凭着那2W字的文档,吹嘘自己有文字功底,顺利当上一名学生记者。我还觉着自己很光荣,拿着相机和录音笔奔跑在校园里采集新闻。一篇新闻稿改到凌晨1点,又被打回重写。
我告诉自己,我足够热爱文字,尽管新闻稿被打回N次,学校官网的新闻资讯有我的鼎鼎大名,就很满足。如今,即将升入大二,学校没给我发1分钱稿费。大学里,没时间去写想写的东西。放寒假后,开了公众号。结果这个寒假,一直放到快暑假都没开学。
也不敢说自己写东西多厉害,真正的大佬能看出来,我坚持写了一年,还是这种水平。我每天都在写,平均每天2000字。
由当初的热爱变成习惯,一天不写皮痒痒。但没用,我研究再多技巧和思路,水平还是一般。给我带来最大的好处是,小组课题研究3000字,我一人包了,毫无压力的那种。
热爱慢慢变淡了,变成了我生活里的一部分,叫做习惯。想停更公众号,又舍不得那些支持的声音;想坚持下去,却很占用时间,习惯就变成了痛苦。但不论怎样,路还很长,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