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是一本由吕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了剧版《三叉戟》定档的消息,演员是我喜欢的,忽然想起书架上的这本书已经放置了好久,我还没有拆开阅读,想来在电视剧上映还有一段时间,还是先将手里的这本原著小说读一下吧,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翻来作者吕铮的简介,作品应当是非常精彩的,因为本身从事的警察工作,他的作品多数为围绕着这一职业进行描写的,警察对于他是特殊的职业,无时无刻都在为其助威呐喊,在吕铮的作品里会看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民警察,他们在有限的职责生涯中所作的无限的奉献,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安宁留给每一个百姓。
《三叉戟》的故事有着些许不同,多数小说的主角会为年轻有为的毕业生,初入行业的风风火火,无所畏惧。而这部小说的主角却是三个即将退休的老警察,他们已经没有了往日叱咤风云的激情,原打算在最后有限的职责生涯里平静安稳的工作到退休,这是多数人最为常见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没有人会要求一个还有一年就退休的人必须去执行这个任务,况且还有其他的年青警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临危受命的三人重新被召集起来,他们三人各自有着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特长,一个新的组合形成了三叉戟,稳定而安全的新组合,他们齐心协力去侦破一场又一场金融案件。
吕铮的文字很轻松,这种轻松在故事中人物的影响塑造和语言对话上,一部警察的侦破案件故事,在最开始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用幽默风趣的口语形象的塑造了一个思维敏捷,处事冷静的老警察形象,因为多年的工作经验崔铁军能更好的处理一些事情,而徐国柱武力值爆满,潘江海以前搞审计的,头脑相当精明。三个人三种性格,三种能力,一个身份,那就是人民警察。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将罪犯绳之于法。书中的人物对白更多的为口语化,听着较为亲切,吕铮的叙事能力很强,整个过程张弛有度,格外精彩。
《三叉戟》通过即将退休的老警察宝刀未老的精神,在最后职业生涯上发挥炙热的光,给人以温暖。作者吕铮的职责生涯让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与警察这一职业有关,也让我们通过他的作品了解到一线警察舍生忘我的风险精神。剧版和电影版今年都会上映,所有的演员都是实力派,这是一场原著粉的狂欢。
《三叉戟》读后感(二):宝刀未老 重出江湖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精彩的悬疑破案故事,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三叉戟》,书中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破案故事。在书中的主人公与以往的人物可能会有所区别,这次的主人公是三名快要退休的经侦人员,就是这样的三个老警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正所谓宝刀未老啊,此次三人临危授命,重出江湖,凭借着各地的实力,为我们带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三叉戟》的作者是吕铮,作者本身就是一名北京警察,并且曾任公安部猎狐缉捕队成员。作者的职业是警察,却有非常喜欢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还是全国公安文联理事,以及全国公安作协签约作家。作者凭借着自己的文学功力连续多次荣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并且斩获其他奖项多次。作者的作品被读者喜欢和关注,并且有一些作品被搬上影视作品之中。
在本书中讲述的 故事可是非常有特色的,对于经侦部门来说,能够破获大案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书中的几个主人公在各自的部门兢兢业业,但是已到暮年的他们,迫不得已要退居二线,这也是必然的。但是时局不断的变化,一起大案牵动了整个部门,大家束手无策,只要让这三个老警察再次出战。三名老将出马,可是不得了,运用各自的看家本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啊,一个震惊全国的金融大案就这样被破解了。大案破解看似简单,可是却付出了相当多的辛苦,这里面的艰辛相信只有当事人才能够体会。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不仅大案被破解,而且几十年前的恩怨情愁也随着大案的破解而水落石出。
书中的三位老警察可真是老当益壮啊,看到英姿飒爽的身影,真是宝刀不老。三个老警察就是人们心中英雄的化身,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有罪恶,那么就会有英雄的出现。 想要当英雄的人很多,可是最终能够成为英雄的人却很少,因为英雄是孤单的,需要克服重重的压力,也许会被人们误解,可是作为英雄这些都不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只会让他们变的更加冷静,沉着,这是一种素质,一种气势,也是一份担当。时代需要英雄,人们需要英雄,作为一个英雄不会被人们忘记,不会被时代忘记。
《三叉戟》是一本相当精彩的悬疑破案故事书,书中讲述的故事,可以唤起人们对于英雄的崇拜,英雄是不分年龄的,少年出英雄,老年一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通过书中几个老英雄的身影,我们看到了经侦警察的艰辛,对于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时代造英雄,英雄在各个岗位都可以出现。宝刀不老的几个老英雄是我们的骄傲,看到这样的小说,更是让我们兴奋,非常不错的小说,很喜欢。
《三叉戟》读后感(三):一念之差 成警成魔
说到“三叉戟”,耳熟能详的是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那柄神兵利器。在这本书中,所指的则是三名老当益壮五十八九岁的老警察,一位经侦,一位刑侦,一位预审,有头脑有行动力还有嘴炮。 无论曾经有多少风光,如果只是一名普通警察,临到退休时,大多就慢慢开始淡出核心圈子,进入边缘化,甚至到最后名字也不会被记住。像我看完之后,过了两天三位主角的名字就记不大清了,但并不代表我就忘了他们。其实三位主角的人物形象依然烙在我的脑海中,只要提到“大背头”“大棍子”“喷子”我就知道说的便是那“三叉戟”。所有的外号都不是白叫的,外号有多广,名头就有多响。可以说,在这本书中,三位主角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这三个外号给奠定了好的基础。 “大背头”去看大门,“大棍子”成了巡逻民警,机缘巧合的一件经济犯罪案子,把这两位退居二线的老警察又拉回了一线,连带着还拉上了“喷子”。三位还一起带上了位徒弟。一开始还真以为是上面把这有所隐情的烫手山芋扔给了三位临退休人员,看到后面才知道真正的隐情比想象中的还要深。谁能想到这一切其实都是早有预谋的,看着不怎么正经的“大背头”为了二十年前的事儿谋划了一个两年多的局。 故事就不多剧透,种种反转,更多的让人看到的是英雄迟暮的心酸。对于警察来说,要想完成除暴安良维护正义的使命,不仅要有打击犯罪的决心与能力,更多的时候,还考验一个人的底线与原则。在涉及一些大案要案的时候,犯罪分子往往会对办案警察威逼利诱穷其所有,普通人面对远超自身所能的利益诱惑时,要想不动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警察面对诱惑的次数却比普通人要多,最终能不能把持住往往就在那一念之间。那一念则是来自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因此在书中看到了三位老师傅对新入行的小吕同志的考验,看他面对金钱诱惑能否不为所动。直到看到这年轻人是个信仰坚定的人时方才接受了这位徒弟。其实比起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先天的做人行事原则是更为难得。一位警察无论业务能力有多强,如果根子上是坏的,那么迟早会祸害一方;唯有秉性良善才能造福社会。比起对小吕的这点考验,那几位老警察所面对的个人问题才是真正的人生抉择,前路荆棘,处处陷阱,一步踏错那就万劫不复。 几位“老炮儿”警察,展示了那个逝去的时代的为人处世方式,在他们眼里,年轻的生瓜蛋子看着凶狠看着厉害,但都是一气乱来没有轻重。就像冯小刚在《老炮儿》里头所展示的那样。 吕铮在书中也难免感叹“夜晚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就像人着一辈子。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日子慢,变着法地消磨时间,但某天猛一回头,发现自己已经不算年轻,曾经浪费掉的那些过往,其实才是最好的时光。” 到了最后剩下的只有局气,对于“老炮儿”来说,不管是警察还是流氓,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局气。警察和流氓的不同也只是一念之差,“三叉戟”如果没有经住诱惑顶住压力,最后不仅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纵容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每个人心里都有魔鬼,控制住了是警察,控制不住是流氓。 履行职责是警察之本,更是做人的准则。一辈子说快也快,走到最后能够坚持原则到底的才算是真英雄。
《三叉戟》读后感(四):一代人撑起了一个时代
看到《三叉戟》这个名字,就很感兴趣,难不成是什么神仙大侠的兵器吗?
记得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里第一猛将吕布使用的是方天画戟的,而大将吕蒙的兵器就是三叉戟。戟,是一种古代兵器,呈"十"字或"卜"字形,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实际上是戈和矛的合成体,但其杀伤力胜过二者。
古代神话中海神海神波塞冬的武器也是三叉戟,是有三尖头的矛枪;而把三叉戟作为标志的车为玛莎拉蒂。
本书的主人公是三个都已从一线退下来,即将退休的老警察,一个经侦、一个刑侦、一个预审,三位曾经奋战在各自领域的老枪,为了一个案件再现江湖,犹如荷兰足球队的巴斯滕、古利特,里杰卡尔德,曾经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故而将他们称作‘三叉戟’。
这部小说从一个疯子想要鉴定文物硬闯警局开始,门卫崔铁军职责所限前去劝阻,怎奈武疯子扶持了局长,只得去搬救兵大棍子;一波尚未平,一波又再起,警局门前聚集的一干众人,纷纷讨债要钱,直指合同诈骗。
在这个形势下,经侦支队启用了那个门卫崔铁军,可别小看他,这可是原经侦支队的精英,临危受命后,他要了几个人,组成了专案组。
三个老哥们儿临时成立个专案组,带个小徒弟发挥余热。让我们来认识下这老几位:
崔铁军:负责本次“合同诈骗案”工作,官称“大背头”缘于原在经侦支队时,西服革履、油头粉面的形象,这个当年的经侦精英,现退居作了警局门卫。
徐国柱:曾经的刑侦干警,因一直是光棍儿一条,外号叫“大棍子”,现为基层巡逻警。
潘江海:预审支队最能聊的人,一张嘴就天南海北、云山雾罩,仿佛这世界上就没他不知道的事儿,外号“大喷子”。
为使日常工作更为方便,专案组还另外给配了个年轻人小吕(估计就是作者自己吧)
专案组人员各自发挥所长,终于发现了案件的端倪,在侦察此案的同时,居然发现了另一起金融大案,涉及金额令人咂舌,当他们凭着自己一身正气欲查出个究竟时,没想到却被叫停,是牵扯到大号人物,还是出现了内鬼?一切似乎陷入迷雾,甚至三个人也都有了相互的猜疑……
真相是什么?其中有什么隐情,会有一只大老虎吗?
当你读完这个故事,你会发现,原以为这个警察的故事是一次悬疑推理过程,而与之相比,经侦察案的情节并不是很多,但从中体现出人性的感叹才是重点!
小说写得很生动,人物形象在那些外号的包装下,有着辨识度极高的语言、动作特征,性格品性也很符合他们的身份,书中的对话很多,但不用注明,也能从中识别出说话者。
故事一开始,我就有种强烈的熟悉感,虽然发生在B市,但什么小肠陈、卤煮、绿标白瓶的牛二……明显的地域痕迹一下子就让我识别出这是我所在的城市,那一嘴浓郁的胡同片汤话,绝对是油腔滑调的京油子,书中所写正是父辈那一代人的故事。
书中各类人物的性格也很饱满。无论是警局中的正派代表,还是黑道中的反派角色,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完美与不完美,人,都有着可以炫耀的光环,但也会有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看似光鲜亮丽的幸福,难抵夜深人夜的酸楚。
如同崔铁军心中的妻儿、如同徐国柱心底的花姐、如同潘江海放心不下的女儿……这或许也是他们生活中的软肋吧。
经济案件比刑事案件更为考验人,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金钱与欲望的诱惑时刻在挑衅着生命与尊严。
一个案件似乎是一张网,将几个人的命运编织到一起,一个人蛰伏几年,也要找到心中的答案。我只能感叹,原来人的命运竟如此难测,每个人的命运或许都是由着一件件的大事、小事牵着,任你怎样也不能轻易挣脱!
生活是一张网,命运像一个局,而小吕作者的这个局还真是布得挺好的!
前阵子,看过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当我们问这三位从一线下来貌似无所事事的老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回答我们,他们并没有被时代抛弃,他们是三杆荷枪实弹的老枪,他们用自己的尊严与生命捍卫正义,一代人撑起了一个时代!
《三叉戟》读后感(五):时代的落幕总是伴随着英雄的退场
“许多事情即使看透了,也不要说破。沉默的人永远比说话的人深刻。”
看《三叉戟》之前,既没有看过吕铮的其他作品,也没有看过《老炮儿》这种类型的影视剧,不了解经侦这个职业,也不了解“老炮儿”是个什么样子。但是看了《三叉戟》之后,经侦和“老炮儿”在我心里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形象。经侦会一直存在,并持续战斗下去,“老炮儿”可能就如时代产物一般,随着时代的发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新版封面虽说本文名叫《三叉戟》,但其实和希腊神话波塞冬的神器没有一丝半毫关系。小王口中的“三叉戟”,是荷兰足球队的“三叉戟”三位名将,按大棍子的话就是三个臭皮匠,直白实用,但出于对英雄的尊重和美化,当然还是《三叉戟》更胜一筹。
而说到“三叉戟”,自然要介绍一下是哪三位大将。说是大将,也不过是三位迟暮老人,一辈子兢兢业业,临了快退休的时候被各自安插在一些小角落里郁郁不得志。“大背头”崔铁军,一出场就是看门大爷悠哉悠哉的样子,警局门口范大傻子拿一根锈铁棍硬说是九龙宝剑,引得郭副局长下场指导,结果被挟持进退维谷之间,只得让人把街上“巡脚”“大棍子”徐国柱叫来救场。大棍子一来余威赫赫,三两下吓得范大傻子束手就擒,此时也为后文埋下N多伏笔。
剧版剧照侵删说实话,写故事的有时候设计的情节过于巧合,虽说命运的必然和其不可测也能为这些巧合解释一二,但是一番读下来难免会有一些不过如此的轻视。
救场之后的人情往来必然少不了请客喝酒,当晚“三叉戟”聚齐,“大喷子”潘江海随着大棍子一起吃起了酒席,并给大背头带来一个可以重新崛起的小道消息。此处又是伏笔。
在重新梳理的过程中,发现了作者喜欢埋伏笔,有些前后连接上了,有些又有一些让人困惑的地方。就说这起案子伊始明明是大喷子撺掇大背头去当个探长,等崔铁军当上了并向领导要来审讯人才潘海军时,他又横挑鼻子竖挑眼,更在最后暗自调查崔铁军执着的原因,继而促使三人联盟不攻自崩。
一开始只是为了查办地下钱庄的洗钱案件,结果越查越大牵出了一连串的金融诈骗,看到后来,我们都能明白,这只不过是崔铁军为弟报仇的一环,更是省厅布局中的一个起点。若说潘江海嗅觉敏锐能够及时发现崔铁军执念所在,那么一开始的临危受命到底是人为的算计还是楚冬阳们的将计就计?
“夜晚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就像人这一辈子。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日子慢,变着法地消磨时间,但某天猛一抬头,发现自己已经不算年轻,曾经浪费掉的那些过往,其实才是最好的时光。”
一切起源都自二十年前,经侦崔铁军的弟弟缉毒警察崔雄兵查案时被二冬子抢枪击杀,崔铁军场外举报又致使刑警徐国柱击杀二冬子坐实“大棍子”的名号,从此徐国柱惧怕黑道报复不敢成家,只能游走在黑白之间。虽受两边尊重,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没有人知道徐国柱的痛苦,甚至在快退休时才发现一切的错误开始都是好友的精心算计。临老临了,谁关心过这位曾经的英雄的心事呢,英雄二字千钧重,一旦背负了才知道除了虚名什么都不剩。
剧版剧照侵删说是《三叉戟》,潘江海这支的作用大概就是为了在整个案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偶尔当个反面教材,与徐国柱形成鲜明对比。岁月不饶人,许多年过去,身边的好友同事落马的落马,牺牲的牺牲,有谁能独善其身,曾经的热血到底有没有沸腾过呢?
办案伊始,老鬼威逼利诱劝告徐国柱抽身事外,不要老来涉险。郑律师盛情相邀潘江海往外递消息,助自己一臂之力。崔铁军当然也不会被遗忘,自己的孩子被涉案集团高薪聘用敲山震虎。
“在这个年头,成功的概念越来越狭窄,钱、权构架成了社会地位,住廉租房的不可能与住别墅的一起探讨成功。”
面对诱惑,真的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吗?
潘江海审讯谢春宝时,郑律师来为代理人发言,两人咋一相见,大概都没有预料到彼此的尴尬处境。而潘江海转头就让小吕把已经审讯出来的口供撕掉,此处是否已经昭示他已泥足深陷,无法回头了呢?此处伏笔也是我对后续反转感觉生硬地原因之一,郑律师私下对他说的那些话,很多次都能看出潘江海轻而易举的动摇,毕竟钱也收了,最后却又洗白了,难不成还有卧底中的卧底这一回说法吗?后续也没有交代他最开始收好处的心态,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他一心为公,而他的结局似乎也印证了他曾经的动摇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审讯谢春宝当天晚上,哥仨和小吕一起吃饭的时候,喷子说大棍子“嘴壮,肯定能长寿”,肯定也料想不到,最后的物是人非,空断肠。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玩笑话,千万不要给自己立flag,不然铁定得翻车。然而在这时这刻,每个人都是吃饱喝足,畅快淋漓,愈发对比显得英雄悲壮。
影版剧照侵删而整本书最让人感到无厘头的,大概就是小青的出场,有一种画风突变走向玛丽苏言情剧的诡异感,不管是在KTV杀马特式的出场,还是打折了夏彪之后45°仰天的寂寥,无一不在说着这个人神经质的矫作。搭配上老鬼的心里感受——“病态”,突然有点想笑。事实上只是伏笔又见伏笔,神经病对上神经病。
而结局对比最后时刻楚冬阳的反转高光时刻,徐国柱的最后一击可谓是精彩震撼,有一种回光返照英雄必胜的浪漫与悲怆,锈铁棍原来真的是“九龙宝剑”,英雄至死都是手执利剑,打击罪犯。我们的和平年代,或许处处笙歌,只是因为有我们看不见的英雄四处奔波拼命。
“信息时代,你手里能掌握多少资源,就决定你能收获多少财富,得学会利用啊。这下层人啊,是人整人,争权夺利,害人害己;中层人呢,是人比人,比来比去,心生怨气;上层人呢,是人捧人,互相成就,共赢互利。”
我不知道文中吕铮是否在借郑律师之口控诉,你要说郑律师说的是歪理谬论,可是我们又知道他说的难道不是现实?可能是好的道理被坏人说了出来,道理也成了歪理,或是道理没有用在正途,都是废话。
《三叉戟》,结局虽是正义得到了伸张,英雄得到了表彰,只是悲壮的结局,多少都有些让人心酸。有时候会恍惚活的可能还不如老万、柳爷他们来的快意恩仇,毕竟曾经的老炮儿,如今的朝阳群众,人家照样过得风生水起。只是那个时代终将落幕,却从来没有人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