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每周二晚
带你揭开《尘封的真相》
作者/Beyond
上:
解密尘封已久的案件,揭开迷雾之后的真相,欢迎收听《尘封的真相》,我是彼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冲击了整个世界,中国也不例外。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下,经过数月斗争,“战疫”形势终于呈现出一片大好。此时我们的指导思想也由“外防输出,内防扩散”变成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现在的情况是国际形势愈发严峻,而“风景东方独好”,我们在积极开展国际帮扶与协作的同时,控制好本国的疫情,也是第一人口大国对全世界的贡献。
最近从各大机场海关等入境的人不少,首都北京、东北绥芬河以及华南的广州等地都有境外输入的病例。前段时间广州三元里地区的境外输入还上了热搜,甚至还传出了疑似再次封城封村的谣言,好在官方迅速辟谣。不过三元里“外防输入”的局势属实严峻,这是对我们防控疫情工作的又一考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元里地区不仅这次上了热搜,在近代史上的这件事同样值得上热搜被铭记。
近代史上西方各国轮番崛起,在国际舞台上独领风骚。16世纪地理大发现造就了西班牙的霸主地位,17世纪西欧低国荷兰取代成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在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又抓住工业革命的契机,迅速发展壮大。19世纪上半叶又在全世界疯狂扩张掠夺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人一方面寻求商品倾销市场,另一方面需要生产所需的大量原材料,1840年,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对准了清政府。
此时的清政府虽然刚刚经历了一百三十余年的康乾盛世,但闭关锁门上百年的大清在不思进取,已经步入末路。值得我们骄傲的是,落后世界大潮的满清却在对外贸易上处于贸易顺差位置,这当然要拜“瓷器、茶叶、丝绸”所赐。眼看大量钱财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英国人心里不痛快了,他们的工业产品在中国这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推销不出去。为扭转贸易逆差,他们想到了向中国走私鸦片,试图用易于上瘾的毒品来打开市场,牟取暴利。武器落后的八旗子弟战斗意志本来就异常薄弱,在鸦片浸染下就更加腐朽堕落。虽然英国议会有很大的一支力量认为对华开战的冒险,但实际上结局早已注定。
广东海关地区鸦片泛滥,人民深受其害也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多次颁布禁令未果后,情况越来越严重,统治阶级内部关于禁烟的讨论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838年12月时任皇帝道光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亲率官员奔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是近代史的英雄,也是大家熟知的人物,他一到任就雷厉风行立刻投入到禁烟行动中。半年后的1839年6月,林则徐命令将查缴的2万多箱鸦片(总重2376254斤)当众在虎门销毁,这便是鼎鼎大名的虎门销烟。这次行动共持续23天,狠狠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也保护了国人免受鸦片侵害,但受害者则是英国人的利益。
英国将鸦片看成私有财产,而资产阶级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林则徐的这种行为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愤怒,为报复清政府的这种行为,同时为打开中国广袤的商品市场,英国政府决定借机出兵。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而清政府挨打的原因不只落后,还有思想上的“盲目自信”。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罗兹·墨菲曾深入剖析了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后,得出结论,中国因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非常浓厚,对外国人往往非常傲慢,而这种态度是近代世界所无法容忍的。英国人自然也不堪这种被轻视的感觉,再加上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烧了鸦片,英国希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自由平等的贸易,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物美价廉的工艺品才能发挥优势。
1840年2月议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结果通过对华军事行动的方案,同年6月远征军司令懿律,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配合下,亲率47艘英国各类舰船以及4000人的陆军,从印度出发抵达中国广东的珠江口,并武力封锁了出海口,这个事件标志着中英两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打响。
就像刚刚说的一样,天朝上国的观念充斥着整个清政府,即便英国人的枪炮顶到了自己的鼻子上。清政府将其视为蛮夷入侵,根本不重视。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进攻虎门外的大角炮台和沙角炮台,武力掐断了中国对外贸易,7月沿海岸线北上,又打下了浙江定海(也就是今天的舟山市),并在此地派军修整,作为向内陆侵略前进的据点;8月英国舰队又达到了天津大沽口,直接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危。而在此次一系列战斗中,清军一直没有阻止其有效的抵抗,除广东在林则徐的督战下稍作战备自卫,其他地区都是松弛软弱的状态。
英国舰队在不远处的天津叩关,北京城里的道光害怕了,慑于兵威原本力主抗争的他开始动摇。1840年8月他转告英国政府允许开阜通商,还答应惩办林则徐等一批禁烟官员。不得不说,道光真是腐朽懦弱到了极点。但即便是这样,没能讨得英国人欢心,中英谈判破裂后,1841年1月远征军再次进攻虎门的大角和沙角炮台,清军死伤700多人,2月份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不退,最终以身殉国。
道光见遭此重创,再度下来开战,并派遣奕山为靖逆将军率万余士兵援助广东。5月21日,奕山命令1700多人趁夜乘坐快船偷袭,打算火攻焚烧英军舰队,但计划失败英军天亮后全部将其打退。5月24日裹挟胜利之势的英军登陆,兵分两路开始猛烈攻击重镇广州,很快就将城外要塞拿下,并居高临下炮轰广州。而我们的朝廷大员、靖逆将军却竖起白旗屈辱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条约》。这便是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官方抗英的斗争,偌大的国家被远道而来的英国打成成这样,着实让人生气。
但溃败的政府并不能代表硬气的百姓,广州附近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想知道百姓是如何反击,又是如何将广州地区推上“历史热搜”的,请听彼岸为您下回讲解。
下:
上回我们说到奕山与英国侵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条约》,泱泱大国竟然这么轻易地就屈服了,就连英国人自己都没想到。战场与谈判场取得双胜的侵略者更为骄狂,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在广州城北面四方炮台驻扎的英军士兵更为飞扬跋扈,经常到附近村里自扫荡掠夺,甚至试图强暴妇女。
1841年5月29日大早上,四方炮台的十几个英国士兵跑到附近三元里地区的东华里劫掠。可恶的贼兵在看到村民韦绍光的妻子李喜后动了邪念,于是仗着人多势众上前调戏。所幸韦绍光和村里的青壮年们奋起反抗,当即打死数人。韦绍光是当时广东省南海县恩洲堡三元里村东华里人,职业就是农民,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生活,有时也租用地主的土地。他相貌魁梧身强力壮,还练过一阵拳脚,性情豪放直爽在当地人缘不错,再加上勤劳朴实的品格,一家人的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如果连这种老实厚道的人都被欺负,那其他人就更没有生存空间了。所以村民们才忍无可忍,奋起反抗,而欺软怕硬的这小股英兵赶紧逃回了四方炮台。
实际上,此次中国百姓与英国士兵的正面交锋纯属偶然,乡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正当自卫才揭竿而起。他们既没有刀枪武器也没有正规训练,更没有人严密组织。但在经历了此番对抗后,大家义愤填膺,群体的智慧被充分激发。赶走这伙英国士兵后,韦绍光同大家商议,一向不可一世的英国人肯定会搬来救兵报复村庄,人们迅速将老弱病残等疏散转移,其余成年男性组织起来,手持棍棒斧头等易得简易武器,聚集到三元古庙附近,以庙中的七星旗为令旗,共同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随时准备迎战。这段时间大家都受到了英国人欺负,此次事件就像一个导火索瞬间引爆了中国百姓的愤怒情绪。义愤填膺是必然的,但打败英国人不能只靠一腔热血更需要实力。为扩大影响力,韦绍光等人还去周围村庄宣传,号召人们团结反抗。深受英国侵略者骚扰的乡民立即响应,唐夏、肖冈等地的青壮劳力随即抄起农具木棒等赶去古庙集会。
之所以能迅速组织起庞大的队伍,与农村中的士绅阶层分不开。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富豪劣绅都是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负面形象,但此次却有很多开明绅士自发投入到战斗中。他们不仅豢养有大量团练民兵,还在当地有着很强的名望。团练可以看作民兵,我们在清朝的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胸前印字的士兵,“兵”字的是政府正规军,“勇”字是就是地方团练。
三元里108乡,每乡都有几十到百余不等的团练,虽然是要听从官府号令,但毕竟天高皇帝远。这些较为松散的武装人员还是受他们的组织者地方士绅的影响较大。
正是他们的积极行动,影响带动了很多百姓。广州城东北路六社的王韶光就是其中的代表,斗争激化后作为客家人的他带来族人迅速响应,并联合其他长者带领管理部分百姓。而知识分子何玉成就更牛了,他是1818年的秀才,1831年的举人。虽然家境清贫,平日里用自己的文化教书育人,但为人正派且极富远见。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在乡里组织群众维护地方治安,保的一方太平。鸦片荼毒我华夏大地后,他忧国忧民还写下了《辛丑首夏书事》等诗,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鸦片输入对中国人民的危害。
鸦片战争后爆发后,他在家乡组织团练。早在5月29日英国士兵下乡骚扰前,5月24日侵略军刚在泥城登陆占领四方炮台时,看到政府无能的何玉成就预测“自度旧庐必遭倾”,打算联合附近望族“集众公盟”保家卫国,也曾希望“联合本司各社学,保守乡间”。但当时情况还没这么糟,清政府的中央特派员奕山也在与英国议和谈判,再加上各地的乡人士绅大都有“自保”的心态,谁也没有响应。
而此次遭袭印证了何玉成的推测,乡亲们都愤慨不已。在他的出面倡议下,当地的地主乡绅纷纷率团练前来,附近103个乡的百姓也迅速在古庙集合,很快总人数达到了1万-1.5万。但当天英国人并没有再来侵犯,不能痛击侵略者,大家难消心头之恨。经过众人商议,最后决定第二天主动出击,并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熟悉的地形围歼敌人。不得不说,这个战术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首先英军武器先进,但人数少。世居于此的百姓们充分主场地理优势和人数优势,给侵略者布置好了伏击圈。而这上万人中知识分子极少,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更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能够想出这种妙计,实在是难得。
5月30日一大早,三元里古庙集结的百姓们分兵数千,前去四方炮台挑战。昨天刚吃过亏的英军看到中国人竟然送上门来震惊之余也想报仇,但慑于人数优势没有出击,而是依靠工事对百姓们开枪开炮。群众们按着之前的战术,佯装不敌被打散。久经沙场的英军司令卧乌古被这群扛住锄头铁锹的农民骗了,为显示军威他亲自带领部下追击,大家且战且退,一路引着卧乌古来到了三元里的牛栏岗。
就在英国人全部进入指定伏击地点后。突然间四面八方喊杀声震天,七八千乡民冲了出来,联合诱敌的数千人,总计上万一起将英国人包围。卧乌古见势不妙自知中计了,赶紧组织了两路人马突围,可任凭他怎么冲杀,还是被万余百姓围住其中。更巧的是,5月底的广州已经入夏,突然间的一场大雨淋湿了英军的火枪火炮。英军中有很多是印度的雇佣兵,英国人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火枪,一旦被淋湿就无法击发。
义愤填膺的三元里人民则越战越勇冒着大雨冲上去肉搏,将这伙英国侵略者分割包围。其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大约有60人,被乡民们围困在稻田里,大家冲上去拿戈矛犁锄等简易武器一顿乱打,就有30多人被打死打伤。甚至还有军官因天气炎热又被大雨淋湿,高度紧张下倒地猝死。眼看司令被围,炮台里的英军急忙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不怕湿潮的“雷管枪”赶来三元里增援,结果也被大家围住痛击,相持了两个小时后,这帮人扔下卧乌古又退回了炮台据点中。
前线青壮年们打得激烈,后方的妇女老弱也没闲着,大家回去做好了饭菜送到前线,整个三元里呈现出一片同仇敌忾的杀敌氛围。附近的百姓也纷纷赶来,人们越聚越多,都喊着要困死饿死这帮敌人。
无奈的英军向清政府求救,并威胁要攻击广州。我们的特派员奕山又怂了,命令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解围。余保纯带着当地的两个县令赶去前线,软硬皆施让带头的乡绅散去,慢慢地百姓们也都离开了,最终解救了英国人。关于歼敌人数各方记载都有出入,从5—200人不等,但不管怎样都狠狠打击了英国侵略军。而中国百姓也有20多人牺牲。后来英军在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吓唬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但百姓又不是奕山,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a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事后,何玉成申请在牛栏岗建立了“驱夷忠勇祠”,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同胞。“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童谣也在周边地区流传。面对英国侵略军,清政府懦弱妥协,但中国百姓却奋起抵抗。三元里人民抗英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大群众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运动,值得登上历史“热搜”。这也充分印证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扫描下方,可添加彼岸微信
解密尘封已久的案件
揭开迷雾之后的真相
长按扫码关注
排版 | 卓
图源 | 网络 侵删
阅读原文收听更多节目 点个好看 一夜好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