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不仅对苏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解读,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更加广泛深刻的思考。作者将自己多年来的所学、所感、所悟,细细密密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童话般”的课堂。跟着教育大师,也学着做个“爱孩子”的人。
永远做个“孩子”
永远做个孩子,对世界时刻保持那份新奇与兴奋,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享受那发现与探索的乐趣。永远像个孩子般,喜欢大自然,向往大自然,与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在“最自由、最美好、最开阔的生命乐园。” 大自然是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美疗”的主要基地。
学着做盏“明灯”
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把学生引领到智慧之堂的门口,而不是直接把所有的景点指给学生,也不是把知识“从一个脑袋里装进另一个脑袋里。”做一盏引领学生前行的明灯,用我们的智慧与精神,给学生照亮一条知识路。丢下以前的手把手教的老传统,引领、点拨、指导、探索,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世界的奇妙,去感受自我实现的喜悦。
书中引用了大量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的片段:“我们面前的田野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树林犹如一座座绿色的小岛。”他那诗意的语言,描绘着一个个童话般的意境,让读者也禁不住静静的坐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身边听他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的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苏霍姆林斯基超凡的语言修养带给人心灵上美的享受。正如闫学老师所说,苏霍姆林斯基把一个人的语言修养看作是其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
我们也应该试着当“作家”,根据各自学科的优势,编写关于孩子们的诗歌、故事,“每个教师首先都是个语文教师”。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逐步完善自我,使自己更具个人魅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同时,教师写作也能给学生做榜样,促进学生多读多写。
苏霍姆林斯基悲悯的情怀、对心灵的关切、对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展现出来。闫老师的文笔清新细腻,读来如踩在沙滩上,软软的又有韧劲;又如水波漾开般的平静美丽,令人神往。
合上书,心却依然沉醉于那童话般的课堂。再次凝视封面上的句子:“苏霍姆林斯基 / 一个为了爱孩子 / 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我也想做个“爱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