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中,孟子先是列举了六个出身不好,后来却功成名就的典型事例,然后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进一步论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千多年过去了,孟子的这句话被一代又一代虽出身卑微而又渴望成功的人们奉为座右铭,激励着人们在逆流中行舟,激流勇进。说真的,自从我在初中学习了孟子的这篇文章后,以后近20年的时间里,身处逆境的我对之深信不疑,并且从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勇气与力量。
扪心自问: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事者,是顺境多还是逆境多呢?答案不言而喻,顺境成才者十之八九,而逆境成才者也不过十之一二而已。
君不见,为富的所谓有为青年,有几个不是子承父业?为贵者,又有几人不是官二代、官三代或是与官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君不见,爷爷种地,父亲种地,儿子种地,孙子种地,祖祖辈辈世代种地者,比比皆是,而原本耕于历山,而后华丽转身为一代帝王者,四海之内,天下之大,除了舜帝,还有几人呢?
君不见,父亲有钱儿子就有钱,父亲为官儿子就为官,富贵者可以遗传,而一代为奴就世代为奴的贫贱者,不是要比富贵者更容易遗传与传染给子孙后代吗?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人生在世,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安乐,因为安乐能使一个人的生命之花更恣意地生长、绽放;而最大可能地逃避忧患,因为忧患极有可能使一个人的生命之花过早地凋零、萎谢。
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在忧患中生存,那么人生的一切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生活的安乐,那么奋斗就将失去最原始的动力与目标,人生也会变得虚无。
因此,与其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美丽的谎言来安慰身处逆境中的人们,还不如说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来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人生,尽管它真实的近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