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年龄都快九十岁了,为了子孙后代,还不辞辛苦,排除万难,毅然率领全家老老少少叩石垦壤,开始了浩大的移山工程。最后,愚公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帮助愚公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天堑变通途。
为师后,我已经数次给我的学生教读《愚公移山》。每一次对于愚公的解读,几乎与我当年求学时老师教给我没有什么两样,愚公还是那个愚公,神仙似的,我只能仰视。所不同的,只是随着岁月的陡增,我对愚公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那份感动,心渐渐生茧了。
今天,重读《愚公移山》,想了又想,越想越觉得这愚公不仅愚蠢,而且还很狡猾,颇具有迷惑性。
一是绑架子孙。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再加上一句“己所欲,亦勿施于人”才好。我不知道这愚公年轻时干什么去了,有没有想到交通困难,把山移走。等到自己都快要九十岁时,有一天,却突发奇想,发誓一定要把这两座大山都移走。自己干还不算,还要连带家庭成员,凡是能挑担子的都要跟着受罪。在黄河拐弯的地方,遇见了智叟,智叟好言相劝,却遭到了愚公的一顿痛斥。愚公慷慨陈词,“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由此看来,愚公之意不在自己,而在子子孙孙也。这哪里是为子孙造福,而是为了自己一时的糊涂想法,还要绑架子子孙孙,要子子孙孙都要为自己的错误决策买单,从而葬送掉子子孙孙们的幸福生活。不管愚公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他移山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害了自己不说,还贻害子孙千秋万代,可见其愚蠢之至。
二是殃及无辜。在愚公移山过程中,邻居家寡妇仅有的一个遗孤,才刚刚换牙,只有七八岁,竟也一蹦一跳地加入了他移山的队伍。由此可见,愚公的确有他过人之处,他的移山行为还颇能迷惑人。特别是他反驳智叟的那几句话,乍一听还很有道理,山是静止的,而人是无穷尽的,只要马不停蹄地挖下去,就一定能挖平。然而,仔细一琢磨,却觉得很不对劲。愚公的想法很好,但在实践中根本就行不通。等愚公他自己死了,就连他的儿子辈们能否继续他的事业也是个未知数,更不要说是子子孙孙和外人了。
三是破坏环境。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愚公家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并不是一无是处,山青水绿,鸟语花香。它早在愚公之前就千年万载地荫庇了愚公和同住在这个小山沟人们的祖祖辈辈,只是人们进进出出时需要绕远一点罢了。不知道愚公是老糊涂了还是发了哪门子神经,只是为了自己出入方便点,就嫌大山碍他的事,非要移走不可。幸亏古代没有环保局,要不然,愚公如此叩石垦壤,不坐监狱也要罚他个穷家荡产不可。如果只是为了走路方便,其实,愚公除了移山外还有许多条路可以选择的,根本就用不着费那么大的劲。第一,可以搬家,搬个家总要比移山要简单多吧;第二可以修个盘山路,虽不是一马平川,但也要好走得多;第三可以开个旅游风景区,既方便别人又快乐自己,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何乐而不为?放着这么多一举两得的方案不选,愚公却选了一个出力不讨好的方案——移山,我想不明白。我更想不明白的是,就是愚公的这一愚蠢得不能再愚蠢的行为,竟然还被到处颂扬。可见,不是一些人比愚公更愚蠢,就是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