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那么喜欢给别人扣帽子
文/晏凌羊
我是80后,我不知道和我同龄的人是否看过这样一部名叫《阿惠》的电视剧。
我依稀记得情节是这样子:抗战胜利后,一个叫做阿惠的日本女人流落在了中国。一个国军士兵看上了她,把她从东北捡回云南老家。
两人回乡路上,士兵死了。阿惠只好依着丈夫生前给她的信息,一个人一路跋山涉水,去到丈夫所在的村庄,并嫁给了丈夫的弟弟,生儿育女,还一度因为自己的日本人身份遭到很多歧视。
中日建交时,她已经是个老人了。她的事迹被人发现,她也因此有了回日本探亲的机会。回到家乡时,她差不多连日语都不会说了。探亲完以后,她又回到了云南,因为那里才是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这个电视剧,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真实故事中的那个日本女人,在云南弥勒一个小山村整整生活了48年,才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我估摸着,这种故事若是放在今天,估计都没机会被拍成电视剧。而且,我发这篇文章,感觉也会有人说我反华亲日(这都哪儿跟哪儿,我讲起这个细节不意味着我认为我国民众没有付出沉重的代价)。
之前我看过一段资料,说是抗战胜利后,一大批日本女人滞留在华,被收容到了收容所,但是,ZF也不知道要拿她们怎么办,于是,收容所管理人员就把这些日本女人逐个发给了当地娶不到老婆的光棍。
真实的战争哪像现在的战争片、谍战剧那般好玩啊,它是极其残酷的。
战争是国与国、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的事,却让无数个体承受了巨大的灾难和代价。
我是个和平主义者,但我也知道:战争是解决争端、重构秩序的方式。整个世界的规律就是和平久了就战乱,战乱过了才和平。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战争与和平的命题就不会终止。
台湾导演魏德圣40岁拍摄《海角七号》时,兜里只有几万块钱了,后来他是把房子抵押出去,贷到了一点款,才继续拍下去的。
这部投资7亿台币的电影,虽然在大陆只有1500万票房,但在台湾,却创造了8.8亿台币(约2.2亿人民币)的票房纪录,在台湾电影史上仅次于票房冠军《铁达尼号》。
《海角七号》讲了两段爱情:60年前;一个日本男人和一个台湾女人;60年后,一个台湾男人和一个日本女人。
影片出来后,很多大陆网民骂魏德圣“亲日”。其实,他哪里“亲日”了?他不也拍了台湾原住民反抗日寇的《赛德克巴莱》么?
在《海角七号》里,他也不过就是呈现了两段爱情故事而已,只不过刚好这两段爱情刚好发生在中国台湾人和日本人之间而已。而且,电影本身不只是在讲爱情,还讲了民族隔阂下的人性、被边缘化的海滨小镇上人们的困惑与迷茫。
台湾人对日本的情感,和大陆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也没法指望他们和我们一样。
林志玲嫁给黑泽良平,台湾网民觉得很正常,而大陆很多网民觉得她背叛了中华民族(这都哪儿跟哪儿)。这也跟两地网民长期以来接受到的文化熏陶截然不同有关。
日本人和中国人谈恋爱的故事,过去肯定发生过,现在也正在发生,但我们这边不可能拍出《海角七号》这样的电影。
要知道,当年姜文拍《鬼子来了》,但因为影片没有很强烈的政治立场,只是讲了小老百姓面对两个日本俘虏时表现出来的善良、愚昧、迷信、心慈手软,就没法公映。
这种故事很有真实感,但是,不够政治,还有伤害民族情感之嫌。
面对这些情况,我有时候既表示理解,又有点无奈。很多时候,别人讲的故事只是故事本身,但我们太喜欢给别人扣帽子。
所有人都必须得戴一个帽子。可是,戴不戴这种帽子,不能成为我们爱不爱国的评判标准的。
(全文完,欢迎转发和分享)
一点碎碎念念
我感觉,自由风气越来越少了,人们越来越传统,越来越喜欢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自由度也越来越少,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平面。你有这种感觉吗?
小号更多是和大家唠唠嗑儿,写得比较短,请见谅。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下次见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作者简介:拿了八千元高考状元奖励金才有路费上大学的贫家女,离婚后蜕变成励志单亲妈妈的畅销书作者,多篇网络爆文作者,《羊城晚报》报道的“最懂女人心的暖心作家”,跳出体制的传媒公司创始人。在这个公众号中,她写了许多有趣、有料、有态度、有温度的文章,欢迎扫描下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