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冬天,当院子里的花渐渐多起来,达到三四十盆的时候,我脑中时常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画面:所有的花草都枯萎了,满院子的空花盆一个个地摆放着,触目惊心。
当我想到这个画面时,感觉有一点悲伤,但是与其说悲伤,不如说是恐惧,对的,更多的是恐惧,我担心、害怕,有一天我会把这些花全部养死,最后剩下一地的空花盆。
鲜花盛开的4月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仍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脏因为害怕跳得比平时更快,呼吸也更加沉重。
在那个阶段,我脑中还有一个画面:某一天我非常生气,然后拎着一壶烧得滚烫的开水,把所有的花都烫死了。
为什么我会有这些画面呢?
第一个解释是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是生命力量,指向生长和滋养, 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死本能又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侵犯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
花草很美好,充满了生命力,我在种花的过程中,自然能够感受到这美好和蓬勃的生命力。但有生就有死,生与死是对应。就像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的那样:“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当我感受到美好和生命力的同时,也会激发我内在破坏和攻击的欲望,有一股死本能冲动,想要把这美好的一切都毁灭掉。
非常优雅又香气怡人的月季——果汁阳台,味道闻起来真的像甜甜的果汁
2.
我以为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自己已经结婚生女,靠着自己的努力拥有了明亮的新房和美好的小院,内心的不配得已经越来越少了,没想到种上花草之后,我才发现内心深处的不配得感又卷土重来。
我喜欢上种花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会骑着自行车去离家很远的村子闲逛,向有花的人讨要花苗,然后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栽种,或者看到路边喜欢的野花,我也会挖回家种。到现在,我依然还记得自己那时种的花:月季、菊花、芦荟、仙人掌、仙人球、黄花菜、大丽花、野生百合、白色、粉色的石蒜、野生的曼珠莎华,爬藤的五星花……
但是我妈并不支持我种花,虽然她有时候也会帮我的忙,比如把长得很密的芦荟分盆,但是她做了一些伤害我感情的事情。比如把我好不容易扦插成功的月季花苗随便就送给别人,然后别人随手就扔了;我养的百合开花了,她也让别人随便摘走,美其名曰“送花”。也许那个时候的农村人都是如此,并没有爱惜花草的意识。我妈总在我种花、除草、施肥的时候念叨我,“尽搞这些没有用的”“瞎折腾”。她不顺心时看到我在种花也会骂我。(感谢我妈骂得不厉害,不然我可能因为伤得太重,从此以后不种花了)
时间过得很快,我后来上了寄宿中学,一周回家一次,还能打理一下花草。然后升了初三,备战中考,学业很紧张,之后我又上了高中,一个月回家一次,院子里的花草由于疏于打理,一棵一棵地死去,最后全部枯萎。
如今在老家的院子里只剩下一棵仙人掌,长成大树的模样,提醒我那段种花的日子。
当我有了自己的小院,再种上满院子花草的时候,脑中时常浮现“满地空花盆”的画面时,我才意识到过去那个小小的我其实受了很多伤。那些以为很小的事情,以为过去的事情,其实都在我的心头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
长歪了的毛地黄,有又名狐狸手套,我女儿给它起名喷水花,说每一朵花像一个小水壶
我从小喜欢看书,但是家中并没有一本父母买的课外书,我都是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书看;我喜欢看电视,电视里那些光鲜亮丽的人住在漂亮的房子里,可是我却连一间像样的房间都没有,我的床旁边是爸爸的工具,是家里的米缸、油桶;我喜欢种花,但是在那个时候的农村,种花是很少人才会做的事情,我的行为显得格格不入,而且那些花后来都一一死去……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觉得:我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东西,我不配拥有那些美好的东西,就算哪一天我有了美好的东西,比如种了花,早晚有一天它们还是会死去!
所以,当我重新种上满院子的花草时,曾经的创伤被激活了,那种不配得的感觉又来了。
我们总在新的境遇中,遇见旧的那个自己。
看着自己满院子的花草,我一方面心生欢喜,一方面焦虑不安,我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些花草的美好,觉得它们早晚有一天会统统死掉,消失不见。
于是我的脑中会出现花全部都死掉的画面,或者自己把花全部烫死的画面,与其看着它们一点点死去,不如我自己动手把这些美好先破坏和毁灭掉,反而更没有那么痛苦。
就像那些恋爱中没有安全感,害怕对方离开自己抛弃的男女一样,他们要么各种作,要么先提出分手,因为与其承受对方随时会离开自己的焦虑,不如自己先结束关系,这样来得更让自己有安全感和控制感。
那些主动破坏和毁灭拥有的人,只是因为害怕拥有的东西有一天会消失。相比别人来毁掉,自己来毁掉会带来更多控制感,至少你知道怎么毁掉,何时毁掉。
他们不敢去拥抱眼前的美好,而是去毁灭,只是为了回到曾经安全熟悉的不配得感中,那是他们的心理舒适区。
石竹—初吻
3.
这种不配得感我在很多人身上看到。
我的一个来访者,结婚生子之后,孩子活泼,夫妻恩爱,自己的工作也做得不错,生活很幸福,却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总觉得如今的一切不是真的,她害怕这美好的生活有一天会消失不见。她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画面,比如孩子生了重病,丈夫出轨,或者自己出车祸……
原来,在她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争吵不断,家里的氛围总是那么压抑和痛苦,母亲还给她洗脑,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生活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活得不开心,但是她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就是不幸的,痛苦的。
所以,当她过得幸福时,她焦虑不安,她害怕这些美好的东西会消失,她感觉自己配不上这些幸福。
还有一个来访者,她在念博士,但她却一直拖延着自己的学业,做很多与学业无关的事情,唯独不去搞自己的博士科研相关的东西。
她告诉我,她心里面有一股力量,不是拉着自己向前,而是拉着自己返程,甚至要做摧毁自己博士之路的事,因为她有一个逻辑,“博士是最高的学历了,所以我不能好好做,我要做得不到的事情!”
“我要做不到的事情”指的其实是“我得不到好的”,里面是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她不配拥有最高的学历,所以行为上的表现是无法好好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采用拖延的方式破坏自己走向博士毕业。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假设里。你有什么假设,就会有什么行为,你会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假设。
社会上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穷人中了几百万大奖,一夜暴富之后,很快会挥霍一空,用很短的时间再次返贫,其中的原因除了他们缺乏掌控金钱的财商之外,还因为他们内心的匮乏感,不配得感。
他们的内心其实还是一个穷人,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些财富,自然无法像富人一样拥有关于如何使用金钱的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一个穷人突然变为富人,意味着他要走出之前穷人的心理舒适区,这会让他们感到不安、焦虑、丧失控制感。这种失控,你可以理解为穷惯了的人,突然有钱了会不知所措。
为了应对这种不知所措的焦虑,他们会让自己很快又变为穷人。因为当穷人是他们习惯的熟悉的状态,当富人却不是。
这就是改变为什么这么困难的原因。
我们过去的习惯,带来熟悉的安全感和控制感,会诱惑我们一次次回到那里。
我们大多数人都被这个控制感所左右,所以被困在原地,无法翻转腾挪,举步向前。
我鼓励每一个人去创造新的经验,因为这就是改变本质,当你有了新的经验,才能打破旧经验的束缚,发展新的自我。
草莓不仅好吃,花也好看
4.
回到我养花这件事上。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所有的花草都死掉,留下满院子的空花盆,触目惊心的画面,很快在我的头脑里消失了,不再困扰我了。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只是看到自己的想象和毁灭冲动,但并不认同它;继续种我的花,看着花开花谢,用新的经验覆盖旧有的经验,然后这些新的真实的经验与体会一点点地冲刷着过去的经验。
我开始让自己习惯有院子,有美好的花花草草围绕着自己的生活。
我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不会凭空消失。
我也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这些花草的美好,这些美好就是属于我的。
我不再是当初那个在农村种花的小女孩了,我已经长大了,也没有人反对我种花了,相反有很多人能够欣赏我种的花。
我相信只要我喜欢,愿意学习、付出努力,就能把花养好,我值得拥有那些花草的芬芳和美丽。
最后,愿你也值得拥有这世上美好的一切。
注:图片来自meiya的花园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人生很长,不要过早地放弃自己的梦想
出去走走,高兴起来,别辜负了这春光明媚!
怎样变成更好的自己:以实验的心态面对生活
为什么我劝你2020年的新年目标定小一点?
查看我的更多原创文章可以点击菜单栏中的文章目录
新浪微博:meiya慢慢来
预约咨询&约稿请发邮件到:
或添加我的工作微信:me(添加时请注明理由)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