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精选点评:
●補標
●现代史著说之难可窥一斑。感慨自己读晚了。
●过官厅时读完
●严肃读物
●读罢叹息作者去的太早。
●不可说,不可说。读高先生的书,吾辈之幸
《革命年代》读后感(二):革命年代
在糖纸看了会书,老妈家年夜饭尚早,去了书城逛逛,随手就翻到了这本革命年代。
高教授的书特点史料翔实,来源都是公开出版物,即便是反对他的学者都不得不承认其书论据确凿可信。
蒋介石日记杨尚昆日记 趁着假期最后一天,囫囵读完。两位20世纪最重量级的政治人物日记,成就了不少学者。
发现一个细节,杨长期工作到凌晨一点至两点,此外全书虽有110万字,时间跨度从49年至65年,仍有大量内容缺失。
蒋总统日记始于1915,终于1975,开篇仅一句,袁世凯承认日本要求二十一条。彼时,蒋受孙先生委派协助陈其美反袁,陈其美为蒋加入同盟会推荐人,次年,陈其美遇刺,蒋孤身前往为其收尸,27年蒋建立南京国民政府,陈的侄子陈果夫、陈立夫成为四大家族,开始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
《革命年代》读后感(三):理想和现实,以为的和真实的
看的是另一本书,拿这个做记录吧
首先,通过这本书梳理了自己对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发展框架,并且对很多人物有了基础和相对真实的认识。
人的行为总是有个动机、目标的,为了获得权力、最高的权力,人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对内、对外。别人的名誉、尊严,乃至生命都算得了什么,在斗争中,这些都是可以放弃的,但最后人也被所有人所放弃了,其实想想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到底,还是农民,农民党、农民领袖。
当然,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在大的战争方向判断上,是正确的,这是其获得权力的基础。但其余的就不多说了。
再谈谈其他人。发现人真的是丰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谄媚的、忠诚的、不屈的等等。这些人性在事件中被展露无疑。
再谈谈手段。舆论的控制,提拔一拨人打击另一拨人,同时还能让红人有所顾忌,搞平衡,真是政治的高手,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到最后所有人都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谄媚的人最终被谄媚所害,所以真的是盈亏同源啊,做人还是要真诚些,你成功的因素最终可能是你失败的原因。
再谈谈现实。能走到现在,实属不易,未来是更好还是更坏,真的不好说。一个领导决定了一切,极大的权力代表着极大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增长虽然不是很快,但是很平稳,就在于权力有所制衡、有所顾虑,我们当然想要增长,但是这是以稳定为前提的。但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对我个人来讲,历史让我更理解现实,更知道人、事是怎么一回事,慢慢积累吧,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
《革命年代》读后感(四):有感
年少时,在一个政治肃杀时代的尾巴里有少许感觉,不可避免影响我,逃避甚至厌恶政治课里的叙事语言和风格,甚至在高二时作为一个文科成绩更好的学生,逃避文科选择理科。二十岁左右,该愤青的时候也愤青过,很多禁书看的出离愤怒。
三十几岁,慢慢明白历史有其自身的逻辑,个人的悲喜剧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无法言说。从最开始沉醉于历史浪潮中某些个人的悲剧无法自拔,再到现在看清历史的选择有其现实的逻辑,那些伟人也一样有其缺点、个人情绪甚至悲壮结局。历史拉长来看,毛和蒋没有胜负,他们只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交响曲中的某段曲调,值得我们无悲无喜的凝视和学习。
高中时就读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知识分子天真的解读整风运动,虽然他们的赤诚和勇气永远值得尊敬,可是不懂政治才是最大的原罪。而且,这个桥段在建国后再次多次重复,悲剧一再上演,大部分知识分子最终被一个由知识分子成立的政党打成了臭老九。另一方面看,被毛点评为“狡猾的知识分子”的总理,又成为被无数人缅怀的对象。有知识不是错,光有情怀不懂政治才是关键。
《革命年代》读后感(五):今看革命
作者认为对当代史的资料需要小心鉴别和判断,需要用史识的修养和眼光;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具备历史学的基本功底,才真正能够读懂这些语意曾被膨胀或修饰的浩如烟海的史料。
任何民族只有把现代性因素融入本民族文化传统,对传统进行革命性的转换,刺激传统中可现代化因素的增长,才可能为社会变革提供联系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的源头活水。中国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所遭遇的严重挫折正是统治阶级顽固维护统治集团利益,拒绝以现代眼光看待变化着的事物所导致的结果。阻碍中国发展的是几千年的专制主义,它是一个体系,包括制度层面,心理层面和思想价值观的层面,将其笼统归之于传统文化,是很表面化的。
其他国家是由革命的失败导致革命文化的失败,而中国的情况则是由革命的失败导致革命文化的兴盛。国民党吸取列宁主义的下端结构性的要素,就是党治、党国、党军,而放弃了高端概念--阶级斗争;共产党则上、下端都吸取。国民党采用苏联的以党治国经验,但却没正确处理执政党、政府权威和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国民党所提倡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脆弱性和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与现实需要的严重脱节,使得三民主义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虚幻的大厦。其缺陷也在于本身不具有能够有效防止一党专政的内在机能。无产阶级的立场是需要通过否定资产阶级来体现的。毛泽东是‘君师合一’型的领袖,特别重视全民思想的改造和重建,注意把爱国主义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相结合的社会教育和国民教育。
毛泽东通过对马、列、斯的转换,通过整风运动,面对底层群众和精英分子,创造出一套新意识形态,消除俄式话语对党的影响,这是一个整体性的、无所不包的新解释体系,为革命党人提供了意义和价值,占据了近代中国的道德制高点。
书中还专题谈论孙科其人事迹和对宪政的理解、与苏联的关系、人生格局理念和限度;如何着手对待和研究当代中国史的史料;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原因;改动过的长征日记却使后人认知逐渐程式化(个别个人随感日记被拿开);从史料上考察得知刘毛结合的背景;从后来的情况得知,根据地教育有其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切仅从眼前需要出发,造成教育的短视和片面性;因势利导的整风运动、党内斗争方法的多样化,正面意义是促成民族独立国家地位的新确定,推动了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新国家的政治认同等,但随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陷入空想的迷雾,特定条件形成的经验被神圣化,并复制推向极端,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