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纳莱伊湾》是一部由松永大司执导,吉田羊 / 佐野玲於 / 村上虹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纳莱伊湾》影评(一):一般
故事讲述了在儿子冲浪被鲨鱼袭击而亡后,母亲每年都要去哈纳莱伊瓦湾。她在哪里遇见和儿子同龄的年轻人,才慢慢打开自己直面内心。 故事和题材都是有基础的,但导演明显的能力有问题,整个故事拍的像唯美风MV一样,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实际上,只要好好的把故事的细节处理好,更细腻更真实,去掉那些水情节,这就是一部能轻松到八分的电影。即使是这么差的细节表现,女主的性格还是很突出。除了细节,从导演对回忆、寻找儿子踪影的把控也能感到这导演能力挺平庸的。
《哈纳莱伊湾》影评(二):既然苦难避不开,挥不掉,那就让它跟自己一同经历岁月,一年,十年
村上是一位描述伤痛、表现痛苦的作家,看了他这么多的小说和电影,无论主题是什么,都离不开一些痛苦元素。《Hanalei Bay》主要讲的是生活、自然的意外所带来的伤害和痛苦。阿姨心怀梦想却遭受挫折,结婚生了孩子,丈夫吸毒和别人女人上床时死了,用他的保险金开了钢琴酒吧,为了养育孩子拼了命地工作。这些个人经历没有必要跟两个素不相识的毛孩子讲,这是编导没有处理好的地方。与这个孩子相依为命,又磕磕碰碰,这也在常理之中,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爱。孩子在夏威夷Hanalei Bay冲浪时死于意外,阿姨一直无法从痛苦的阴影里走出来,十年来每年都要去Hanalei Bay湾去追思孩子。
阿姨一身独立自由的精神状态,一股子精明能干的劲儿。她属于那种不愿改变自己的人,始终守在以往的生活中,活在从前的人。在日本忙于生意,到了夏威夷则一下子陷入痛苦之中。与两个毛孩子的交往,也算是移情别爱,通过这两个孩子了解自己孩子当年的喜怒哀乐,如此下去,也算是找到了疗伤的药。可是才有了一点转机,自己孩子的鬼魂出现了,于是又使她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村上的作品,总是要把情节一轮一轮地搞的更激烈。
村上的作品还离不开战争的创伤,这部电影里也有。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相比,自然对人的意外伤害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循环,但这位阿姨的痛苦是循环不掉的。既然苦难避不开,挥不掉,那就让它跟自己一同经历岁月,一年,十年,……痛苦要忍受,日子要继续,让逝去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吧,以此纪念今年的清明节。
看短篇小说的时候,整个故事没有那么多悲情,是一个安静的描述,文字非常有趣,对白暗藏玄机,女主是一个特别优雅孤僻的人,嘴巴也挺利索。
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很缓很慢很美,和书给出的画面感不同,导演确实很会把控细节,有些画面处理的非常撩人,被风吹起的窗帘,这也是日片惯用的套路,但个人以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日风,他有特别多的突破和现代感,这也是这部片没有把控到的。
电影因为时常添加了一些她和儿子过去的生活,但删减了特别多过去女主自己的故事,只有小时候弹钢琴的一个镜头,但其实她整个留学和在酒吧钢琴演奏的经历才能立住她的人设,她本身不是一个笨的女人,那么为什么会婚姻失败,选择一个du鬼,是因为他的爵士才华,这一点也没有交代。一些小说里比较重要的文字都被抹去了,另外配角演员的选择感觉没到位,老警察的气质也是不符合的。
电影的色调也不应该用日式常用风格,失去了夏威夷岛屿特有的风情。不是当地的场景怎么能感受到儿子感受的美好呢。不同色调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一些特别有趣的人设对话都被修改了,情节变得不合理。差一点就变成中年丧子少妇恋爱记了。
电影中特别强调儿子的手印,个人觉得太强求了,太形式主义了。其实就为了表现年轻小伙的一句话“人可以健忘,但不要遗忘”。手印是纪念,也是一种释怀。但可以话表现出来就特别没意思。 电影的优势在于画面的表现力,这方面导演功力十足,镜头处理的很美,截图都是海报。音乐和剪辑也很棒。 染料的长裙,透过水瓶照出的光,大背光,波光粼粼的海,呼呼的浪声,被风吹动的云。
多一些海,天,的长镜头,完美。
《哈纳莱伊湾》影评(四):原著是不是被稍微改编了一下?
我记得原文好像是对着大海的时候,看到一个单腿男子。我脑补的样子,大概就像小时候看中国神话传奇剧一个虚无缥缈的神仙一样的在海浪中若隐若现。但是电影中,单腿男子出现在了后面,必须要回头看的时候才能看到。这样的安排有点点失望。
还有,女主去拿手印的时候,说我讨厌他,但是爱他。这是什么样的刻画?是因为儿子身上流着吸毒出轨丈夫的血吗,还是说平时儿子很纨绔很不尊重老娘我?前者还说得过去,但是后者就。。。。
原著毕竟是短篇小说,所以能改编成这样,也算过得去了。不能和《烧仓房》比,更不能和《挪威的森林》比,但是我还是很喜欢满意的。
另外,男主是那种很粗的长相,但是有几个镜头其实很耐看。
《哈纳莱伊湾》影评(五):记得先看原著
电影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故事内容较为简单,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我更倾向于从影片对于原著的还原程度的角度入手,因为仅仅是独立地分析电影内容的话没有什么能够深挖的东西,或者说影片容易让人犯困,没有让人惊喜的东西。
电影还是大致还原了原著内容,但是个别的电影原创镜头对电影造成了挺大的影响,主人公幸在电影中变得更敏感,她寻找不到单脚冲浪者后的歇斯底里的画面好比导演用鲜艳的颜料在原著情节上画上了重重的一笔,而这也只是笼罩在丧子后的悲伤情感中的后半部影片的一个剪影。
村上春树的作品喜欢分别将主人公同几个不相识的人物发生的事件陈列在一起,然后在通过一些微妙的细节在无形中拉近它们的距离,这种若即若离的位置感使情节朦胧而耐人寻味,而且村上也不会对这些不相关情节组合引起的突兀作出解释,而是作为一种文本的张力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因此,村上的作品内容还是存在着一些象征意义的东西,它们放置在情节之中,仅仅是存在于那里,产生的文学意义在于使读者置身于某种文字带来的气息地带中和使读者徘徊在情节的漩涡之中,我们是无法在情节阅读中找到所谓的结果和想要的答案,或者是在此看不到具体的人生启示,也许阅读过程的参与带来的流畅感和陌生化产生的美感才是原著最大的财富。
但是,影片已经代入了影片制作人对于原著的解读和思考(抛开影片制作人刻意地改编原著使其成为受自己控制的作品的可能性,在此只谈论电影和原著的偏差),制片人把幸对于儿子的怀念、幸内心潜伏的悲伤以及幸认为不被小岛接纳的想法作为电影的核心,也就是说原著在电影里降格成了传统的情感故事、启示故事,简而言之制片人把不该存在的电影思想核心安置在了影片《哈纳莱伊湾》中,从而改变了原著整体的意味。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人物几乎不存在所谓的压抑感和歇斯底里的情感宣泄,生活的压力固然存在,但是在村上式对话语言中过滤了戾气,剩下的是无可奈何的苦笑,情感的宣泄也是平静的,平静得几乎不像是在宣泄。所以,幸的抓狂,乱砸行李的镜头无疑是在整部电影中格格不入的。
当然,导演的改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情理之中,村上春树的作品改编电影的难度太大了,参考之前的《挪威的森林》和《且听风吟》,作为一部放映电影而言并不理想,因为如果真的完全保留了村上小说的精髓的话,电影估计会成为文艺片中的文艺片,清淡不说,还容易看不懂。反过来,参考某种方向去改编的话,则失去了村上的神髓,一旦失去了这种作家赋予作品的独特魅力,电影终究也只是一般的影片,而且是毫无特点可言的惨淡片。
《哈纳莱伊湾》影评(六):面对无常,渺小的我们如何渡过。。。。。。
看这部电影,我总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夏威夷的风景好美,天好宽阔,海好蓝,透过画面我感受到了夏威夷的热风和悠闲。但是那么美的自然,却带走了一个鲜活的年轻的生命,无声无息地夺走了。它的美丽与安宁,好像在告诉我,这一切与它无关。好似一条美丽的毒蛇。(让我想到了藤冈靛拍海王的那部电影。)
失去吸毒出轨丈夫与独子的她,本该悲痛欲绝,痛哭流涕。可是都没有,她很平静,平静地像只是看着一个陌生人,连看被咬的尸体时也是如此。她井然有序地安排独子的身后事,只是在日后的行程中每年都会来夏威夷的海滩边坐着,一个座椅、一本书、一瓶水,十年。
但是我好像可以理解那种感受,外公与爷爷走的时候,我内心很平静,我的大脑自动过滤到他们只是去其他地方旅行了,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他们还在某个地方生活着。但是我扔穿了十年的衣服时,却会觉得难受,觉得对不起他们,找一个干净的袋子把他们扔了,觉得自己很残酷。我的大脑,怪怪的。
时间慢慢地流走,她每年都来夏威夷,在酒吧弹弹钢琴,在海滩边坐着,很少与人聊天。在外人眼中她很悲情或者矫情。她始终那么平静,那么从容,依然拒绝手印。直到来了两个与儿子年纪相仿的冲浪者。凡接触,必会产生变化。当他们说看到独脚冲浪者时,她仿佛看到了最后一根稻草,拼劲全力去寻找。有了欲望,就会有痛苦。她终于正常地哭了,发泄了。
故事的最后,也许是和解了,也许是释然了,但是当她回眸一笑时,我仍然感到了鼻酸。
一直独身一辈子,和结婚生子却丧夫丧子,哪个更悲痛,哪个更值得?
人生没有答案,我们承受,我们只好努力渡过。
夏威夷的那家饭店又让我想到了长泽雅美拍的关于每天记忆重复一遍的故事。窜起来就好像夏威夷每天都会发生的小故事。
相对欧美人、藏族人等对死亡的乐观、平常心,日本和我们一样,面对死亡,总是悲痛的,难以承受的。面对死亡,面对无常,因为措手不及,因为永不再见,所以我们常常无法平常面对。欧美人却觉得他们只是从自然来,回自然去。他们可以笑笑地诉说他死前一天还在和他们一起喝酒,他是一个很酷的男孩。他们希望她不要因此恨这座岛。藏族人的天葬,让他们觉得死者只是回到了天上。我看过一次远距离的天葬,那样肃穆,那样平常,那样井然有序。看淡死亡,珍惜当下,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吧。
生命的珍贵在于只有一次,生命的珍贵在于时间的刹那,生命的珍贵在于遇到了那些想要珍惜的人。
全片节奏缓慢,却很有韵味,能让人思考,能让人感动。很喜欢。
《哈纳莱伊湾》影评(七):这是一个生者原谅死者的故事
其实很早以前就看过村上的这篇小短文,当时感觉并不是很深刻,可以说悬疑多过思考。而这次的电影着实将思考层次深化了许多,大概这就是电影擅长塑造境域的魅力所在吧。
妈妈每年都会到儿子去世的海湾居住一段时间,一张椅,一本书,一瓶水。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悲情的母亲,十年不间断的哀悼,让人无力也不忍心揭开记忆。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妈妈的生命中,儿子很像他老爸,追求自己的东西,对别人冷漠无闻,她始终无法理解这一点。作为钢琴家的自己,拥有超高的演绎技巧却不会创作。嫁给一个充满才情的音乐家,但这个梦却随着音乐家吸毒死在其他女人床上而破灭。养育十九年的儿子也因为喜欢冲浪而命丧大海。
她真的无法理解。
所以,这十年间。她不是在哀悼,不是在纪念。而是在去寻求一个答案。或者更像是,在去不断控诉儿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对待生命,这样对待她。
她无法原谅儿子的做法,就像无法原谅他爸爸一样。于是,她尘封起儿子所有的物品,其中包括儿子的随身听。而这个随身听,她清楚的记得是自己丈夫在吸毒时最喜欢用的东西。海洛因纠缠着音乐的快感,丈夫大打出手,儿子的啼哭声。这一切一切都让她无法原谅他们。
直到一个契机的出现。两位年青冲浪者进入她的生活,他们与儿子年纪相仿,和她聊天,为她打架,带她体验冲浪的感觉。与她告别前说:我们见到了独腿的冲浪者,如果你见到他,请跟他聊聊天。
妈妈疯狂的寻找着,湾上的每个角落,讯问每个人。但一无所获。直到在旅店老板那里看到儿子的照片,并从殡仪馆方最终取回了儿子的手印。一切才爆发了出来。
撕心裂肺的哭喊,眼泪,崩溃,哀悼,痛苦,自责。
待一切平息后,妈妈开启了尘封多年儿子的物品箱。看到了那个随身听,并第一次把耳机戴上。
欢乐的旋律传来,出现儿子年轻的脸,迎接阳光奔向海边。
她终于能够第一次尝试去理解儿子,理解他的开心,他的快乐,也同时理解了他的冷漠,他的抱怨。
生活像个磨人的齿轮,在生的边缘喘息,与最爱的人冷漠相忘。却在死的那一边,才能顿然理解对方。
妈妈理解了儿子,原谅了儿子,同时,也原谅了自己。
我们因为生相遇,却因为死相知。
妈妈将儿子的照片放到钱包里,并拿给年轻的冲浪者看。照片上的儿子,阳光,帅气,浑身肌肤晒成了古铜色。
是的,这才是真正悼念死者的方式,感激他的出现,而不是悲痛他的离去。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不在于生与死,而在于能否理解对方。不然,死同生一样,并无差别。
电影的最后,妈妈回首好像看到了什么,那抹微笑,是最终的理解和原谅。原谅儿子,原谅丈夫,也原谅自己。这份原谅,让往日所有的羁绊全部转化为思念着的爱。
这一刻,最终让我热泪盈眶。
生执着的永远不是死,而是生时错过的彼此。
《哈纳莱伊湾》影评(八):接受自己无法接受,也算一种接受
在快打烊的牛排店看完《哈纳莱伊湾》。
工作人员估计是想让我赶紧吃完走人,不断在我坐的地方拖地,瓷砖都磨没了。
电影一般,常规观影者期待的点,这里可以说一无所有。
电影讲述一个倒霉的日本母亲的故事:自己的老公吸D,死在别的女人的床上,儿子去夏威夷冲浪,被鲨鱼咬死。
之后,她每年都会从日本前往美国夏威夷,坐在孩子出事的海滩,看看书,看看海。
试图去和这个地方和解或者说走出心理的困境。
电影里有多次她莫名其妙去奋力推一棵大树的情景,还有试图去寻找传闻中单腿立在冲浪板上的少年的画面。
最后她回眸一笑,故事结束。
这一笑在我的理解力像对无望未来的释然。
类似努力很久的黄馒头,拿着59分的考卷,终于意识自己就算抄也他妈赢不了那个王八 蛋学习委员一样。
它不是高级的搞定了,和解了,超越了。
而是一种“拉J B倒吧”的态度。
看完以后,脑海便浮现《海边的曼彻斯特》。
也是倒了血霉,家里死了孩子,男主角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死妈脸,整天浑浑噩噩。
按理说,正常的轨迹,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女人,梦想,或者别的亲情,带他重回正轨。
但就像最后侄子朝他扔球,他在斜坡并没有去接,任由球滚下去说了句“Let it go”一样。
鲁智深是施耐庵吹的牛逼,人是推不倒大树的。
单脚的人,是无法立在海浪阵阵的冲浪板上的。
倒了血霉的人生,如果无法和解,那就接受自己无法和解的事实,别去折磨自己,硬要去达成什么人生协议了。
事到如今,我不再举悲惨或阳光例子去安慰别人。
也并不觉得,人活着,就必须处处都得明朗得收获。
一个人在你面前哭,人们第一句蹦出来的,永远是,别哭了。
这种话,听起来就很气人。
人家也不是水龙头,轻易不会落泪,情绪到了,流点眼泪理所当然。
有次和一位学生时期常年短跑的冠军打球,外线所有人都放空了,我们大喊让他投啊。
他把球传给别人,也朝我们大喊:我他妈就是投不进啊,我草 你 妈。
边上的朋友对我说,你看,用最嚣张的语气,说出了最怂包的话。
承认自己在某些时刻是个废物,有时候也可以理直气壮的,没什么。
写这点东西的时候,刚好看到韩国一位年轻女艺人抑郁自杀的新闻。
而早前刚好和一位不认识的微信好友聊天,她说自己也得了抑郁,在家,吃药,等事情好转。
每个人,都有些无法解开的破事,或大或小。
我们不是总要去和别人一样,也不是总要积极向上的。
很多时候我们难受的原因,就是因为绕不开那个坎。
可是,接受自己无法接受这件事,同样是一种接受。
“谁能决定呢?是漫游还是冲刺?随它去吧,我们都只活一次。”
《哈纳莱伊湾》影评(九):自然越美就愈加残酷,这是一个用了十年才学会和解的故事
“大自然是没有立场的,不偏颇,takashi只是回归自然而已”。
夏威夷是这么美,那么美,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绿色的水和树,呼啦啦的风,还有海里快乐的人。而自然更越美,就显得愈加残酷。海或许曾吞噬过许多人,却始终显得安宁美好。
这是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吉田羊所饰演的母亲用了十年去尝试接纳这座曾夺去她儿子生命的岛,终于在连续几天日夜不停地寻找着和儿子一样独腿的冲浪者而无果,在试着和自然战斗却失败,在家里翻出儿子爱用的耳机听了《the passenger》之后,最后终于和这座岛,和儿子,也和她自己和解。
儿子热爱冲浪,在夏威夷的一次冲浪中,被鲨鱼袭击咬断了右腿而去世。女主没有哭,只是静静地处理着后事,收拾遗物,和形形色色的人对话,偶尔脑海里会闪过儿子和自己相处的片段:
埋怨自己洗坏了衣服时;
和自己争吵时;
第一次拿着冲浪板穿上冲浪服想要被夸赞时:
丈夫吸毒时殴打自己而儿子尚在襁褓中啼哭时:
最后一次出门时——
“じゃ,さよなら/那我走了。”
さよなら,拜拜,再见,亦有“永别”的意思。
谁会知竟一语成谶呢。
自从儿子死去之后,十年以来,女主都会在儿子去世的那一时期去夏威夷,坐在同一个沙滩的同一位置,拿出不同的书,只静静地看着。
有小岛人民看不惯她一副悲情母亲的样子,对她冷嘲热讽,但也有善良岛民帮女主一直保留着儿子的手印,而女主被无数次地问要不要收下,自己却始终无法接受。
第十年,女主遇到了两个和儿子年纪相当的日本年轻人,接受了她的帮助,为她出头,也让她第一次体会到了“冲浪”的乐趣。
两个年轻人走之前对她说:“阿姨,我们冲浪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右脚没了的独腿日本冲浪者,你见到了他的话跟他说说话吧。”
而女主的儿子,正是被鲨鱼吞噬了右脚。
于是女主拼命地找啊找,日夜不停,像是疯了一样。
整个电影很安静,全程台词不多,观众只是和主角一起久久地坐在沙滩的树荫下,安静地看书,偶尔远眺海上的冲浪者,却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她的隐忍和平静的痛苦。很安静,但更痛苦。
而这延续了长达十年的安静终于在多日搜索无果后爆发。
撕开装有儿子手印的信封,看着那个不会再出现的蓝色手印,女主忍不住嚎啕大哭——
事到如今,我要这个手印又有什么用呢?
“我好想见你啊。”
伴随着《the passenger》的歌声,出现了儿子戴着耳机听歌快乐又阳光的身影。
我来到同一个地方做了同一件事持续了十年,只是为了想再次见到你罢了。
女主久久地伫立在海里,任海浪一遍遍拍打着自己的裤腿的时候,她没注意,不远处有一个独脚的年轻人拿着冲浪板看着她。
这是真实,还是虚幻?
感谢小岛上善良的人民,有人曾失去丈夫,有人曾失去战友,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的痛苦,不强行说“我理解你”,但我会十年如一日地帮助你。
也感谢这两个善良的年轻人,是他们打开了女主的心,是他们带女主一步步更了解自己的儿子。
最后,又是一年,她如约又去了哈纳莱伊湾。转头看向身后,露出了久违的由衷的笑容。
最后的最后,变成了鲨鱼的儿子鱼鱼真好看!!!!!
《哈纳莱伊湾》影评(十):生命之语
是不是只有活着,才叫生命?
是不是只有活着,才能诉说?
我们因为愤怒怨恨悲伤,在活着的每一天里厮杀冰冷相处。但却因为死去的意外,在自然里寻找答案与归宿,最终与自己,与我们爱的人和解。
画面十分美丽,妈妈也十分动人。对白和情感表露都很克制,但是却直抵人心。
这不是一部影片,这是一部影片,但这绝不仅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