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和同事们一起去参加“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考试,想来应该是全市统一举行。感觉这次考试与我若干年前参加的“普通话达标测试”应该是同等级别。考核后,经由国家权威机构颁发与测试成绩相应的等级证书。按说,应该是一次自上而下组织严密、十分正规的考试。然而,我看到的却是:一次没有规则、没有意义的集体作弊。
考场之上,大家不但可以随意商谈,对正答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发的方式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跨校,跨城郊,跨越不同的考点。对此,监场老师视若罔闻,毫不在意。甚至于考试出场后,有同事语气兴奋地说:“连题都没看,就把答案给抄上了”。旁边更有人感慨:“这考试也太容易了,书还没翻,也过去了!”可以想见,这次考试的价值有多大!
我想,国家耗费人力、物力组织推广汉字考核的初衷,肯定不是这样,但一到实行起来却变了方向,明显的应付了事。这次考试的通知,学校三周前下发。考试培训和发放考试资料是两周前。第三周周末考试。时间安排的确有些仓促,加之还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师们的备考复习时间显得很紧张。我个人也仅仅是利用业余时间看看书,做点习题。在复习过程,我发现:自己虽为语文教师,却在汉字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常见字的字音不准、书写错误、词义曲解等。一边复习,一边查字典为自己纠正,内心自是惭愧!其实,倘若自上而下真的把这项工作认真对待起来,及早通知,给教师们充分的备考时间,各个学校有组织的督促教师去积极复习,对每个人而言也真的很受益。对提高教师集体汉字应用能力会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事实非此!自上而下似乎都在走过场,只是可惜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我为此而痛惜!
面对这次考试,教师们也似乎并不太在意,早知道监考很宽松。考试之前,便早已精心策划好各种应考方式,建立相应的微信群、朋友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成为应考的主力军,再通过网络互动将答案传播出去,“资源共享”成为大家便捷而无须负责的集体抄袭方式。由此,我想到凌校长文章里的“乌合之众”。没有独立思想,没有精神和人格的拷问,在集体无意识的推动下,其乐融融地做着有损教师形象与良知的事!而令我尤其不安与愧疚的是:我也身在其中!尽管对考试作弊深为不齿,尽管考试前也曾为自己被拉入群里而气愤,纠结,甚至于临考当天冒着可能成为众矢之的的风险没有带手机。然而,当进入考场,面对熟悉的笑脸、殷切地招呼,我的防线渐次瓦解。独立答完后,开始接受同事的询问,传递答题卡,以自己所不齿的方式“帮助”别人。唯一不同的是:做这一切时,别人是心安理得,我则是勉为其难。一方面,不愿因此伤了同事的情面;另一面,也难以承受拒绝“助人”的后果——成为大家眼里的另类和因此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我承认,我是胆怯的,面对强势的集体力量,“我有着反抗的目光,却只能压低声音歌唱”。身在一个庞大的集体之中,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况且,在这个问题上,我真的找不到知己。也或许,我真的很另类——一个把规则和良知看得很重的家伙!我可以摆脱名誉的诱惑,但我难以接受站在学生面前口口声声要诚信做人,而自己私下却出尔反尔的行为。这种行为,让我良心不安,无地自容。然而,身为教师,不该如此么?
我由此又想到五年前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经历。那一次,因为业内的规定,有许多警察也来参加考试。考场之上,大肆作弊。之前被我视为最严格的监考级别(国考),那一次却因为警察的参与而松懈。翻书,对答案,频频发送手机短信,诸如此类在先前的考场上见所未见的违纪行为,严重的干扰到我的思考,令我惊讶而愤怒!一万多字的阅读量,几十道选择题,十几个案例分析,每次都令我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而又万分焦虑的状态。那一次,我气愤得差点骂人,但为了不耽误自己答题,运用深度呼吸法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事后,在自己的百度空间发表了一篇长文《和警察一起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竟然引来几位参试警察的关注与抨击,然而事实是掩盖不了的,人们对此的忧虑也在与日俱增。
当一个国家的执法者不再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当为人师表的教育者不再遵守考试纪律,这个国家还有谁会遵守规则?忧虑与省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