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村里人一块乐和,不计较谁拿多少
日期:2020-03-25 00:03:25 作者:冬日原野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打平伙”,是东北农村聚餐的俗称,多流行男人之间。但有的人不知道回事一句话大家凑钱吃东西

  在乡下,干农活时的“打平伙”钱,由生产小队出,然后按人头分配摊派,记在每个人的账面上,等到年底生产队决算时,从年末“分红”中扣除。农村打平伙,是一种淳厚质朴乡土民俗

村里人一块乐和,不计较谁拿多少

  1973年的秋天,我所在的小队本着“勤俭节约”、“勤俭办社”的方针,将花马车绳子及马拉绳套不用外出采购,一律自己纺制。纺绳之前需用麻,而这种麻类植物也是生产队自己播种,好了收割,然后横一层竖一层摆放在水里沤上。

  这天我们16人在组长带领下去做剥麻的农活。大拖掉鞋撸起裤腿,把浸泡在泡子里的两米多长的青麻捆运到岸上,靠墙立起来控水,拆捆取出一根沤熟的青麻轻轻一抖,秆上的杂物随即便脱落。之后从根折断,手一拽从根到梢便会青麻脱落。天是阴天气温又偏低,还有北风相伴,每剥一根青麻,凉水滴便会溅到社员身上,甚至脸上都有。这种自然环境,加上水淋淋剥麻,使每个人都有些凉意,一会儿卷支烟熏熏嘴儿,一会儿吵吵挺冷,个别皮肤外力响起檩子。

  整个农活干完三分之二时,也赶上第二次“抽根烟”(歇一会),组长很是高兴,并说“去找小队长‘打平伙’”。听说“打平伙”,大家喜悦之情涌上心头,顿时大家十分高兴,立刻欢呼雀跃起来。

  那时候,吃饼干算是一种奢侈享受。“打平伙”终于可以美餐一顿,大家一块乐和乐和,不管谁吃多少都不斤斤计较。因为在那个贫困年代老百姓每天吃的几乎是玉米面饼子高粱米饭,见不到一口细粮,谁家有钱买饼干吃?也很少有钱打酒喝,没有钱。这回妥了,又可以解馋了,这是何等的快事,何等的幸福,何等的享受。

  队长立即同意,并让出纳给拿钱。组长手拿5元钱和粮票供销社走去,并喊让一知青跟着。不一会组长和知青回来了,一人两手各拎一斤廉价散装白酒,另一人双手捧6斤用纸袋包装的饼干。

  大家围成一圈,没有开场白客套话,瓶子每人嘴对嘴喝上一口,再往下流传人轮班喝。饼干是大家用手抓一把或几片,边喝酒边嚼饼干,边讲笑话吃喝酒量大的喝酒,一扬脖儿咕噜咕噜就下了肚,让旁人看得目瞪口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打平伙”,也是第一次喝白酒。喝头一口时就辣出泪水。组长鼓励说:“没事,咽下去就好了,练练就会了。”个别酒量小的,几口酒下肚,小脸红扑扑的。一边酣畅淋漓怡然自得地吃着,一边手把酒瓶相互传送,乐不可支地喝起来。一口白酒暖身子,一块饼干即香又脆,这两样是平时吃不到的美味,虽说简单些,但大家吃的特别香。

  可以说,“打平伙”,没什么拘束,也没什么讲究,大口喝小口抿随便,吃得快吃得慢随意。不知不觉,饼干吃光了,白酒喝尽了,休息时间也结束了。美中不足量少,吃得舔嘴乍舌的。

  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饼干,只有生病时才能吃上一点,白酒,只有来客人时才能喝上一点。当时,我觉得天底下再没有比这更香,更好吃的东西了。虽然没有推杯换盏,没有杯盘筷碟,没敞开肚子吃,没喝足,没吃饱,但大伙没有怨言,能参加这样一次“打平伙”就很知足了,毕竟小饱口福,“铺张享受”了。

  下班的路上,人们还在七嘴八舌地说:“今天真好,要是天天能吃细粮该多好啊。”

  秋后,在每户全年收支的清单上,出纳账写上剥麻“打平伙”每人0.35元。

  “打平伙”,其乐融融的吃喝,令人回味无穷的乡野情趣,高兴情景至今难忘,也许永远也忘不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村里人一块乐和,不计较谁拿多少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