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3-18 23:4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细菌小不点人体历险记》是一本由[德] 西比勒·莫特尔·林克 文 / 弗雷德里克·贝特朗 图著作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精选点评

  ●以红色细菌小怪物为主角,将人体的相关知识融合身体冒险之旅。符合孩童探秘寻宝天性轻松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还不错,就是有时候分不清细菌和守卫兵

  ●可以配合工作细胞》一起看。

  ●非常可

  ●马马虎虎

  ●生动有趣的科普绘本描述了人体如何抵抗细菌。

  ●儿童节拆书第三本。我自己本身很喜欢这种翻翻书,不过感觉这本是不是太接地气了233鼻涕什么颜色,为什么要咳嗽,呕吐又是怎么回事还有最后一页还画了腹泻怎么办。我哈哈哈哈哈哈,很好,感觉特别适合我侄儿

  ●很可爱的翻翻书,适合最近对细菌超感兴趣的哪吒妹

  ●还行,孩子在看书的时候总想问这个是好东西吗?还是坏东西?答不上来。

  ●给喉咙痛的小朋友看过后,她淡定很多。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读后感(一):一本书让孩子正确认识细菌

  书籍人们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也是人们感知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对于儿童而言,绘本是他们所接触的书籍形式中最早的一种类型,也是儿童图书的一个主要形式,因为这与儿童的理、生理特征以及阅读兴趣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其中,科普绘本又是儿童接受知识信息的主要媒介有利于对儿童进行品格培养和知识的输送。因此,优秀的科普类绘本是儿童认识未知世界、获取知识的金钥匙。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就是一本科普绘本。

  由于显微镜发明,使人们发现了细菌。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形形色色的致病菌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搏斗,征服霍乱伤寒鼠疫致命性的传染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然而,在用抗菌药物治疗疾病时,却往往一种细菌被消灭了,而另一种细菌却大量繁殖起来,形成新的疾病,这是怎么一回事?医药学家追根溯源,进行长研究探索,终于发现,在人体内竟然有个“细菌王国”,分布在形状各异的腔道内。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星球,那么细菌王国的细菌们就是想打败抵抗力这种智慧生物统治这颗星球的入侵者。他们的阴谋能得逞吗?智慧生物将做出怎样勇敢无畏的斗争来保护自己的星球呢?小朋友又该如何配合这些智慧生物去消灭细菌呢?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手指头?多喝水?还是养成所有的良好生活习惯呢?

  首先要了解细菌。自从人类第一次猎获细菌以后,细菌这个名字就常常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因为许多传染病都是细菌作祟。其实,危害人类的细菌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都能和我们和平共处,部分细菌维系着人体部分消化代谢功能。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细菌我们将难以生存。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告诉我们:在扁桃体里,如果有坏细菌想要闯入的时候,喉咙就要开始疼了;感冒的时候坏细菌会通过鼻子进入,于是鼻涕就一起来对抗入侵的坏细菌;血液里一旦有小孔,坏细菌就会进到身体里捣蛋,这时候,身体里的警察,也就是白血球就会把坏细菌赶跑,可是万一打不过坏细菌,就需要吃抗生素药物;肺、胃、肠道里也常常有坏细菌,人体也会用咳嗽、打嗝、排便等方式来把坏细菌赶出体外。

  在近两年,我们遭遇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咽颊炎等传染病,孩子们的生活因为流行病的预防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大人们都会告诉孩子“只要勤洗手就不会得手足口病、讲卫生,多喝水就不会生病、猪流感不是猪传染的……”其实,对于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不是让孩子单纯地背诵科学息,而应该培养科学精神,要在孩子触手可及的、随处可看的地方,让孩子们观看那里的生命世界。这就需要多给孩子们阅读科普绘本,因为它们既是图画书,也是科学书,可以向孩子渗透各种健康知识。

  在多数人印象中,细菌是疾病和痛苦的象征。《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用拟人的手法,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细菌具体化,告诉孩子们,其实有的细菌不但无害,而且有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一些有奇特功能的细菌,已经或正在变成为人类服务的好朋友。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读后感(二):与两三岁孩子沟通,要学会利用他们的脑洞。

  不知道你们之前有没有看过一类视频,视频中的长为了让孩子吃药,把药放在了饮料瓶中。

  这样逗孩子有点好玩,但个人建议尽量不要这样做。不过这些视频启发了我。因为这个家长用这种方法和孩子沟通,孩子竟然就真的把药喝下去了。

  这说明痛苦本身并不是完全客观的,相反它被认知影响了。当小朋友认为这是饮料的时候,她的痛苦神奇地减轻了。

一、认知影响了对痛苦的感觉

  在这个视频中,家长改变孩子的认知,靠得是哄,家长用障眼法让孩子认为他自己喝的不是药。但其实不用这种办法,也是可以改变孩子们的认知的,孩子们也会有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恐惧。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给孩子科普吃药的好处。

  说到这儿,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好笑,因为他们对孩子也是苦口婆心的,正是科普半天不奏效才出此下策的,那现在你又说科普,开什么玩笑?

  但是我想说的是,科普不是告诉孩子“吃了药身体就会好”这么简单。给这么小的孩子科普,大人尽量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

二、正向利用小朋友的脑洞

  这我要厚颜给大家讲讲我自己的故事。我女儿快5岁了,基本上从来没有害怕过打针吃药。很多人说她很勇敢。但其实,这和她的个性没什么关系。最主要的是,我采用了合适的改变她认知的方法。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对疾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你给她吃药打针,她会觉得苦,会觉得疼。这时候,在她看来,所有的这些痛苦的感觉都是直接冲她而来的。那我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她,她的体内是有一些看不见的朋友的。这也要感谢一个刷牙的app,里面把细菌画得特别卡通,刷牙的时候就会把他们踢出去。我就告诉孩子,就像嘴里的细菌一样,生病了就是类似那样的小人人入侵了你的身体,所以我们要派一只军队和身体里的好朋友里应外合把它们赶出去,那我们就不会生病了,而那支军队全在药里,特别特别小,小到你看不见,但他们就在那儿。

  就这么简单。

三、创建能分担痛苦的小伙伴

  这么小的孩子无法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原理、内在规律,但是他们这时候已经开始模仿大人很多事情 。我在刷牙和吃药的时候,会和孩子讲我要把嘴巴里的那些小人人,还有身体里的小坏人都给它撵出去。

  而且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段时间我推荐《脚鱼》,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象力也很厉害,虽然容易把想象和现实混淆,但利用这个特点,灌输某种意义上正确的科普知识,对孩子而言好处多多。

  你想,当她知道了吃药的好处,她下次再害怕哭或者怕疼的时候,就能发自真心地明白,这些东西不是全部都冲自己来的,这就分担了一部分痛苦。其次,她也能理解他身体内有好多朋友期待她吃药,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起打败那种让自己难受的疾病(身体里捣的小小坏人)了。

四、影响认知的技术性启蒙书

  所以,新手爸妈如果担心孩子以后也会像视频里孩子这样恐惧喝药,我推荐你们一本后浪出版的叫做《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的纸板书。说实话,如果这书要早出版几年,我就不需要自己编那些故事了,拿这个给孩子讲,说服过程可能会更简单一些,也更科学一些。尤其是有读书习惯的孩子,这种方法会更加高效。

  此外,这本书的绘制,立体透视+逼真细节,对儿童的思维启发也有好处,能方便锻炼记忆能力。孩子上学以后能够利用这些已经养成的思维、记忆习惯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所以接下来我们直接插一下这本书的硬广!强烈推荐购买!!

##荐书时间##

科普翻翻书 红色细菌小怪物的身体冒险之旅 4岁以下小朋友了解人体必读书目

  就像我们上面说的,儿童科普的关键在于要简单到让孩子能迅速理解。这就需要作者要明白如何与孩子沟通。

  庆幸的是本书作者莫特尔·林克正是这方面的沟通专家,而且她本人还是真正的医疗领域的牛人,成绩卓越。两方面保证了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极其赞!

1、质量过硬纸板翻翻书

  《细菌小不点人体历险记》本身就是给4岁以下的小朋友看的,所以这本书做得非常结实,每张纸都有1毫米厚(10张就1厘米了,你感受一下)。而且每页都有一处,可反复打开合上的小纸板,这些纸板后面藏着一些健康小贴士,告诉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纸板的设计本身也适合孩子爱探索的天性。

2、插画精美,视角犀利

  《细菌小不点人体历险记》不仅质量硬,画得也非常棒,内容是一只红色细菌小怪物以它的视角为小朋友们讲解人体是什么样的。它从口腔,跑到肺泡、血管等地,甚至还到了肠道,一路为孩子们讲解人体内部环境。

3、场景逼真,一看就懂

  在这本书中,身体结构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写实风格的。因为是细菌视角,所以每一页都有透视的部分,真的就像亲临现场。比如下图,我们连血管里面有什么都能看的见。

4、气氛热闹,栩栩如生

  而其中的细菌则是虚构了非常可爱的卡通形象,很像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片角色。它们有的带着帽子,有的带着头盔。作者按照细菌的不同功能而给它们分了类,用颜色和外形做了区分。整个看起来栩栩如生、热闹非凡,特别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

5、恐惧源于无知,学习增进勇气

  当小朋友们理解了诸如咳嗽是怎么产生的、伤口是怎样愈合的、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又是如何消化的,一类问题,相信他们就会懂得保护身体的要义。

  当下一次如果生病,请他们喝药的时候,他们还能没有勇气对抗坏的细菌和病毒吗?

  德国的一位家长说,这是非常漂亮的一本书,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读。儿子很喜欢这本书,现在他会主动地去刷牙。

  你看,这就是认知的力量。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读后感(三):你不是护士?没关系!这本书帮你轻松教会孩子健康知识

  花花还记得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一位女护士画了16幅手术室的卡通漫画,来帮助患者克服对手术室的陌生和害怕。这样子的漫画对于孩子的作用尤其明显,他们离开父母陪伴进入到手术室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小护士却用这样可爱十足的方式,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缓解了他们的焦虑。

  可见,护士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职业。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满足患者情感上的需求。而对于孩子来说,成长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满足他们的各种情感需求,才能使他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其中就包括满足他们克服胆怯的需要。

  当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的心理而不愿参加时,家长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不幸和伤害。当孩子不小心跌倒磕破膝盖,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地制造恐怖气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紧张,血流出来还会在身体里长出来的。对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长要加以解释,以消除他的顾虑。

  以红色细菌小怪物为第一视角,将人体的相关知识融合进小怪物的身体冒险之旅。冒险的起点是人类的口腔,从那里继续到鼻子、喉咙以及血管、肺和胃,直到最终食物在肠道被消化吸收。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扁桃体、淋巴、有益细菌是如何积极对抗邪恶绿色细菌、帮助身体的。看完之后,孩子们会非常愿意加入保护身体的正义小联盟,一起对抗坏细菌和病毒!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内页

  花花对于这一点的感触特别深,小时候的花花特别不喜欢吃青菜。我的爸爸妈妈就一直跟我强调吃青菜对身体好之类的话,相信现在很多家长也是这样跟孩子说的。当时的我特别不理解,我怎么感受不到青菜对我身体好呢?爸爸妈妈为什么一直逼我吃难吃的青菜呢?所以我一直强烈拒绝吃青菜!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部动画片。动画片大概讲述了:我们每个人肚子里都有一只清洁军团,每天尽职尽责的打扫我们身体的脏东西。而他们清洁的工具则从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青菜获得。如果没有清洁工具的,他们也就溃不成军,濒临死亡了。从看完开始,小花花就天天逼着自己吃青菜,心里想着一定要和清洁军团一起战斗,他们那么辛苦得帮助自己......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内页

  所以看到《细菌小不点人体历险记》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小时候怎么没有遇见这样的书!一本让人觉得拉肚子并不令人生厌,呕吐是对身体有益的,肠道里粘稠的液体也是亲切可爱的书!听读过《细菌小不点人体历险记》的读者反馈,有的孩子看完这本书会主动刷牙啦!有的孩子居然不排斥打针吃药啦!是不是解决了很多家长的烦恼。

  《细菌小不点人体历险记》的优势更是体现在他的图书设计上。精美的装帧、不伤手的圆角纸板书,并且还耐用防水,不用担心会被弄湿。采用独特翻翻书的形式,可反复打开合上的小纸板,符合孩童探秘寻宝天性。小纸板合上是完整的人体内部环境;小纸板打开是孩子们可以轻松掌握的健康小贴士。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实拍

  合上是生动放大的细节绘图让孩子们可以清晰看到口腔、肺泡、肠道等的样子,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扁桃体、淋巴、有益细菌是如何积极对抗邪恶绿色细菌、帮助身体的。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实拍

  翻开又是贴心而专业的健康小贴士,比如:伤口是怎么样愈合的?伤口流血的时候怎么办?解释咳嗽、伤口流血等是怎么回事儿、应该如何处理等等。语言风趣幽默,内容丰富而又简单易懂,适于孩子阅读。翻开合上的形式更是增添了小读者阅读时的兴趣。

  好的儿童科普书需要将专业知识既准确又简单地进行传递,这需要作者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明白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而本书作者莫特尔·林克恰恰兼具这两点,她不仅在科研领域成绩卓越,而且长期工作于儿童健康医疗的第一线,倡导“首先笑,然后健康”。她创作的儿童医疗戏剧《蓝鸟科拉》为小患者们带来欢笑,抚慰了病痛,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细菌小不点人体历险记》也沿袭了她一贯的理念,轻松有趣、深入浅出。

  这本书并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孩子人体知识,而是以有趣的红色细菌小怪物为引导,让孩子们自己探索书中的细节。并且满足了他们对于情感的需要,他们会发现原来身体也是这么需要自己。让他们对于流血、生病不再那么害怕,克服胆怯的心理!加入保护身体的正义小联盟,一起对抗坏细菌和病毒,健康成长!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读后感(四):自从有了这本科普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哭闹着出去玩了

  昨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个男孩哭闹的视频,视频里的男孩泪流满面地说:“如果你不让我出去玩,是很不好的事情。”

  妈妈说:“可是外面有病毒啊。”

  边哭边抽噎的男孩说:“我看不见,我迫不及待想去跟病毒一起玩。”

  看完这个视频,我突然发现这个对话画风似曾相似。对了,我女儿和我前几周也有类似的对话。

  “妈妈,你带我出去玩吧。”

  “外边很多病毒,你出去玩,病毒就会进到你身体里。”

  她嗖地跑到大门口,东张西望了一会对我说:“妈妈,病毒在哪里?我看不见。“

  为了让女儿了解病毒、细菌,提高对疾病和生理过程的认识,我翻出了尘封一年的《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

  两岁时,我给她读过这本《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可惜当时她并不感兴趣,所以这本书就被塞到了书柜深处。

  直到这次新冠状肺炎的爆发,才让我有机会利用这本科普书。所以人跟书是有缘分的,孩子如果不喜欢一本书,可能是他和这本书的机缘未到。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的作者是西比勒·莫特尔·林克。她是医学博士,在德国南部一个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部门从事医疗服务。1997年完成药物学的专业学习后,她来到一所医院的儿科部担任住院医生,在这期间,她用她的手偶“蓝鸟科拉”为小患者们带来欢笑,抚慰病痛。

  2007年她再度回归儿童健康领域,致力于用幽默的方法传递严肃的医疗讯息,实现了为孩子撰写有趣的医疗书籍的梦想,并带回了她的儿童医疗戏剧——《蓝鸟科拉》,深受父母们和小读者的喜爱。

  绘者是弗雷德里克·贝特朗,1981年生于德国西部的明登,后来作为自由艺术家在柏林生活。

  在《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里,西比勒·莫特尔·林克博士用生动的红色小细菌这一拟人形象,将人体相关知识融合进小细菌的身体冒险之旅,让孩子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轻松掌握人体知识。

  从1月31日开始陪女儿读《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直到2月10日,我们整整读了11天,大概也就读了五六十遍吧。

  读了五六十遍后,我总结出了这本科普书的三大优点:

1、 有趣

首先内容有趣,以红色细菌小怪物为第一视角开启了一场冒险之旅,充分激发孩子的爱探索天性。

  而且书里的细菌小怪物表情生动,栩栩如生,特别有人性气息,所以孩子读起来格外亲切。比如有带蝴蝶结的小细菌在躺着呼呼大睡,也有瞪着眼睛张牙舞爪的小细菌。

  有趣的语言再加上生动的绘图,让孩子一点点认识到疾病和生理过程。

  另外,放大的细节让孩子清晰看到口腔、肺泡、肠道工作的样子,充分认识到细菌病毒如何进入身体,身体里的扁桃体、淋巴、以及有益细菌又是如何积极对抗邪恶病毒和细菌。

  比如我们一起看到肺这一页时,我趁机给她科普了新冠状肺炎的病毒如何进入人体侵害人体,我这样对她说:“当我们在外面吸气时,坏细菌、坏病毒会从鼻子里进入到肺部。现在外面有很多坏病毒,你如果出去玩,就会吸进去很多坏病毒,然后这些坏病毒太厉害,我们身体里的好细菌无法打败它们,然后你就会生病。“

  当然我的科普可能不算正经科普,但这种讲述方式,孩子很能接受。

  其次形式有趣,《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采用了独特的翻翻书形式。让孩子在探秘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健康小知识。

  翻翻书这种形式很常见,因为它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个习惯了翻翻书的小孩,拿起一本书,就会自己翻。因而翻翻书特别适合幼龄孩子,既能让他们安静看书,又能满足他们的探索欲。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里的小纸板合上是完整的人体内部环境,打开是孩子们可以轻松掌握的健康小贴士。

  比如肺泡这一页,翻开小纸板,上面给孩子普及了关于咳嗽的小常识“刺激性咳嗽是有益的,它会让身体从呼吸道中排出异物,这样呼吸才会顺畅。当然咳嗽严重,就要去看医生。”

  陪女儿阅读过程中,她最喜欢这些小纸板,每翻一页,就迫不及待翻开小纸板,让我给她讲述小纸板的内容。

2、 专业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的作者西比勒·莫特尔·林克,兼具深厚专业知识与良好沟通能力。

  身为医学博士的她长期工作于儿童健康医疗的第一线,倡导“首先笑,然后健康”,并创作手偶“蓝鸟科拉”,鼓励孩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因而了解孩子的西比勒·莫特尔·林克博士,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专业枯燥的医学人体常识,深入浅出传达给孩子。

  优秀的童书作者都比较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和孩子沟通交流。

  此外,这本书纸张非常厚,且设计成了安全圆角,不容易伤到孩子,还耐用防水。

3、 有情

一本科普书,为什么要说它有情呢?因为里面的细菌形象个个表情生动,形象逼真。

说到这必须要提《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的绘者弗雷德里克·贝特朗。他是一位生活在柏林的自由艺术家,他笔下的细菌形象大胆又富有人情味,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同时,也让孩子从种种细节里挖掘出更多知识。

  并且他设计出了一个红色小细菌的拟人形象,用这个形象带着孩子进行了一场人体大冒险。

  所以我给女儿科普时,也是用拟人口吻对她讲述:“身体里有很多好细菌,它们保护你的身体。所以你也要保护它们,不乱吃零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能出门时乖乖呆在家。这样小细菌才愿意做你的朋友,保护你,陪伴你。”

  这一点特别有意思,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明白了身体需要精心维护,才能正常运转。

  理解这一点后,“什么不乱吃零食、注意卫生”,不用你重复,孩子自己就会提醒自己。

  比如前两天,女儿不喝水,我告诉她:“你不喝水,身体里的小细菌会渴。“她一听,细菌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让它渴,所以我要多喝水,于是咕咚咕咚喝了一大杯。

  不过《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比较适合刚刚探索这些内容的孩子们。我家女儿三岁半,之前没有读过类似的科普书,所以她爱不释手。

  如果你家孩子年龄偏大或者类似科普书读的比较多,那可能他就不会太感兴趣。

  总体来说,这本《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比较适合2-4岁,没有接触过类似科普书的幼童。

  自从我给女儿科普了这本书后,她再也不闹着出去玩了,而且她还教育家里的爷爷奶奶“不要出去乱跑,外面病毒多。一下就吸到了肚子里,然后就生病了。“

  所以如果你家有个不停闹着出去玩的熊孩子,那就给他一本《《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轻松给他们科普人体、细菌病毒的知识,同时还能让他们养成讲卫生、爱护身体的好习惯。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读后感(五):“妈妈,我们开一个细菌派对吧!”

  “妈妈,我们开一个细菌派对吧!”

  这是3岁半的女儿在听我读过几遍《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之后,突然对我说的一句话。她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话?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是一本以图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医学科普书,它以“细菌小不点儿”—这位呆萌的红色细菌小怪物的视角,依次进入了我们的嘴巴、鼻子、血管、肺部、胃部和肠道,并为我们讲述了各个器官的基本知识。

  纸板书+翻翻书的设计组合,一方面升级了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又增添了阅读的乐趣。此外,书中的绘图更是经得起我们的仔细研究,细节丰富,又极具想象力,对于我们人体中的“好细菌”和“坏细菌”的区分更添加了探寻的乐趣。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这本书的亮点。

  亮点1:这是一场探险之旅

  抛开图画书的表现形式,这本书说到底是一本医学科普书,这就要求它要传递出非常专业的知识,而如何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表现的具有趣味性,让小孩子容易接受,这是一个难题。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书名中的“历险记”三个字得到启发,那就是在为孩子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故事设计成与“细菌小不点儿”一起进行的一次探险,这将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得原本深奥枯燥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说到探险,小孩子既在行,又喜欢,想想自家的宝宝或者自己小时候,是不是常常去翻箱倒柜,想看看各种盒子、袋子、罐子里到底都藏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哪些东西能让我拿来玩一玩?而人体,恐怕是他们早就想探究的一个秘密了。

  别担心,书中的翻翻书设计就能满足孩子们“翻箱倒柜”的要求,能够反复打开合上的小纸板,相信孩子一定会乐此不疲地尝试。合上,是一整幅图画;打开,里面藏着一个小贴士,比如,唾液和鼻涕有什么作用?咳嗽、流鼻涕、嗓子疼怎么办?呕吐、拉肚子怎么办?伤口流血时怎么办?伤口是怎样愈合的?营养是怎样被吸收的?这些问题你都能够找到既专业又易懂的答案,而且,书中还告诉我们拉肚子、呕吐、刺激性咳嗽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并不可怕,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对于疾病的恐惧。

  我们以“伤口是怎样愈合的?”这个问题为例,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第一句话:流出的血和伤口积液会把脏东西和病原体从伤口里冲出来。让我们来以孩子的视角来解读一下上面的话,孩子可能不懂“病原体”的意思,但是会和“脏东西”联系在一起,知道“病原体”是不好的东西,对于小孩子来说,也就足够了。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句话: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在伤口愈合时起到修复的作用。这句话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不太好懂,但是他们可能会问你,血小板是什么?纤维蛋白是什么?那我们就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培养孩子的研究思维,可以试着开始做一名小小的研究者。

  亮点2:医生作者保驾护航

  现在我们说回到书中的语言,既有专业词汇,又考虑到了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想要达到这样一种平衡并不容易。这要归功于作者西比勒.莫特尔.林克,她是一位医学博士,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非常成功,并得以进入哈佛。 但是当她在2007年回归到儿童健康领域之后,才觉得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创作的儿童医疗戏剧《蓝鸟科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不难看出这是一位非常喜欢孩子、关爱孩子的人。在长期与小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用幽默的方法传递严肃的医学知识,因此她知道如何讲,孩子们能够接受,这为《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的语言特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包含了非常专业的医学知识,但是就我们家的阅读情况来看,我第一次给3岁半的女儿读的时候,她就能够从头听到尾,足以说明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孩子的理解水平。

  因此,家长完全不必担心孩子太小,听不进去,虽然他们暂时还无法完全理解,但是没关系,书中的知识可能是一粒科学的种子,随着孩子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的逐步提高,终有一天这粒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但是,图画书绝不是孩子用来学习的教材。只有当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书中的内容才有可能留在他的记忆中,才能带给他们在心灵和精神上的成长。那么,《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是如何给孩子的阅读过程带来乐趣的呢?这本书的图画部分功不可没。

  亮点3:图画风格严谨幽默

  这本以图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医学知识科普书,想要吸引孩子,还是要回到图画书的本质上来。图画书,在英文中被称为Picture Books,这就不难理解,对于图画书来说,图画是它的生命,图画不仅要能准确地表现出故事和文字的内容,还要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能从细节中去发现和探索更多内容。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的图画作者弗雷德里克•贝特朗,是一位自由艺术家生活在柏林。这位80后画家的绘画风格既严谨又大胆。不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嘴巴、鼻子、血管、肺部、胃部和肠道等样子,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将细菌的形象设计得幽默有趣,在显微的细菌是这样的:

  书中的细菌则是这样的:

  弗雷德里克•贝特朗更是设计了“好细菌”小卫士对抗“坏细菌”,保卫身体的细节,这让孩子非常容易理解。

  书中还有众多这样有趣的细节,还得靠你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去发现。因为在你给孩子读图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自身的关键作用,你会不会读,怎么读,将直接决定孩子的阅读质量。

  亮点4:轻松关联其他书籍

  与孩子相比,大人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更准确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你对图画书的感受越深刻,孩子就能更深入地走进书中的世界。尤其是这种科普类的图画书,孩子非常需要你的知识去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此外,我们还需要让孩子将这本书中的内容去联系其他,比如在网上查阅相关的知识进行扩展,还可以去关联其他书籍。

  我在为孩子读完这本书之后,立刻想到了家里的另外一本书,那就是神奇校车系列的《在人体中游览》这本书,这本书是以随着校车一起变小了的孩子们的视角,去认知人体。

  当我说对女儿说,这本书是不是和《在人体中游览》有点像的时候,她立刻表示同意,并自己找了出来,然后我们就将两本书放在一起来看,相互补充,各取所长。比如《在人体中游览》里面也提到了我们前面说到的“血小板”。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是一本高品质的医学知识科普图画书。跟随“细菌小不点儿”的视角,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依次进入嘴巴、鼻子、血管、肺部、胃部和肠道进行探险,文字既专业又易懂,绘图风格既严谨又充满了想象力。此外纸板书+翻翻书的设计,增添了阅读的乐趣,小贴士中的知识也能帮助孩子克服对疾病的恐惧。

  但是作为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中的知识并不是要强行灌输到孩子的脑中,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图画书是要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初衷,引导孩子找到这本书中表现出来有趣细节,体验探险的过程,还要等待孩子们运用从事实中得来的知识、经验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书中的知识融入到想象活动中,让现实、知识、想象三者充分联结,相互作用,促进孩子在想象力和认知方面的全面发展。

  最后,我想说,纵然我说了这么多,对于一本书来说,孩子对它的最大肯定莫过于:妈妈,再给我读一遍《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吧!

  微信公众号:coffee爱读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细菌小不点儿人体历险记》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