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几丈高》是一部由徐蓓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但凡发达点儿的城市,现代化面貌大同小异。在为数不多的个性化城市中,重庆别有特色。通过这部片子,我们可以了解这座城市历史赋予她的魅力,对一个外地扎根重庆的游子来说,重庆的魅力不止于他独特的地形与建筑,而在于背后的城市发展历程和底蕴。《城门几丈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她的过去,也让我们更期待她的未来。良心城市史纪录片值得推荐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二):故乡
和爷爷一起看,指着老照片上的小孩说,爷爷,你要是在照片上,大概就这么大。
爷爷说的江家书院,是我曾祖母的陪嫁。爷爷说这个书院在大东门,大轰炸时,日军的炸弹落到院子里,幸好没爆炸,于是一家人搬到了乡下。
乡下老宅我有印象,是很黑很破的。爷爷说,以前邮政局也在我们老宅那里。
为了记录那些回忆,爷爷前两年有画过璧山老城图,图上,璧山城也是由城墙围起来的。
纪录片里说,因为重庆做了战时首都,人口急剧扩大,又因大轰炸频繁,城区这才往外扩,人口也往璧山迁移了不少。这是璧山在纪录片中短暂的出现。
爷爷果然很喜欢这部纪录片,爸爸则说,要是能下载下来看就好了。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三):逝去的城门,终将逝去的青春!!
这两天看了重庆的纪录片,不免有点黯然神伤,失落的是100年前的重庆竟然如此落后,如此凌乱,如此拥挤!
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的祖辈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一天都在做什么呢,我很好奇,突然好想穿越时空去看看那高耸的城楼,巍峨的群山,勤劳的人们!
历史的进程滚滚而前,给重庆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是轮渡吗?是洋货吗?是思想!落后就要挨打!不得不停下来问一问为什么会落后,是因为闭关锁国码?为什么锁国?好多问题突然冒了出来,我无法回答,这些年每天的内容就是上班,挣钱,养家糊口!把之前的学到的历史都给忘光了,不过现在看了这个记录片,我突然好想去看书,了解世界历史,中国历史,重庆历史!!
也许置身其中反而看清事物的真相,之前每天都要经过七星岗(通远门),看着那城墙觉得平淡无奇,我并不知道那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汗水!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四):真是沧海桑田
重庆,这千万人口的直辖市,开埠前就5万人挤在2.4平方公里的地方.开埠时时第一家现代化工厂是火柴厂,当年想必与现在的阿里一样是求职热门,万人工厂,替它外包糊火柴盒的还有万人.....
不过第一第二集把英国殖民者美化的也太过分,纯粹的殖民者视角了
Cornell Plant船长的后人而第一集就讲到,川江上木船船主/船工是担心失业,非常抵制洋轮的,而那时重庆的5万居民中应该大多都这行的人. 而英国殖民者也不是商人, 大多两手空空而来,满载而归而回,大多都靠敲诈勒索榨取第一桶金.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五):重庆人看了必彪眼睛水儿
首先,先啰嗦几句,第二集看了四分之三就肯定这集的分集导演是徐蓓导演,风格非常强烈,徐导演有一种特殊的女性面对大历史的浪漫且冷静的视角,跟其他人的区别很大,非常的细腻,结构精致,情感饱满,资料详实。
第三集格局很大,想说的很多,人物也多,稍显杂乱,冲击力不够,其余的也存在这个问题,第三集最明显。
总的来看,作为重庆人非常的喜欢,我看到了一个关于重庆的百年的,奔流式的,世界格局的,苦难的,甚至有一些趣味的,洋气的大型史诗。其实后面两集关于卢作孚和大轰炸的难度不小,因为老题材很难做出新意,不过这次我觉得还行,因为徐蓓团队对于资料的收集实在太强了,很多都是常年累积的一手资料,这个态度必须点赞,资料的收集似博士论文,传达的世界观如历史小说,看起来不疲劳,另外《城门几丈高》的画面,节奏,原创音乐都必须点赞,这样的影像品味确实作为地方史的记录片非常少见
“掠过江面,走完高高的石梯,眼前就是朝天门,城门洞上古渝雄关四个字,赫然在目,现在,雄关不再,城门已开”
第二集朝天门复原的结尾我觉得是整个系列的核心,我们回望历史的态度,我们面对未来的心胸,犹如朝天门不断回响的浪花声,环绕,回响,果决……
还有很多想说,不说了,看片儿吧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六):近代重庆兴衰百年史
这部纪录片虽然叫《城门几丈高》(The city wall is falling down),但实际上却是一部近代重庆兴衰百年史。短短五集,分别讲述了历史上第一位通航川江的外国人、“以山为城、以江为池”的建城理念、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热潮、因地制宜的社会文化改造、战时陪都受重创后的浴火重生。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翠微门挂彩锻,五色鲜明;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小鼓一敲,方言一起,歌谣一唱,故事还没开始,山城特有的“调调”就来了。
十七座城门为何九开八闭?
重庆第一任市长如何迁坟拓城?
吴敬琏先生的外曾祖父怎样开办工厂?
为什么重庆很多老建筑都是用的亮瓦?
《城门几丈高》用史料、文学经典、歌谣、旧影片……串起一座内陆城市兴衰变迁的一百年,观之既有历史之大格局,又有街头巷尾的小趣味。
不大肆渲染,也不刻意煽情,只是客观、克制地描绘了重庆近代动荡的历史、别具烟火气的市井生活、乐观而略带匪气的“重庆人”——所谓“重庆人”,既有为这座山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外国友人,有高唱着“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卫此美丽之山川”的学生兵,有为了抗战倾付一生心血的卢作孚,更有在战乱中收拾旧山河、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野蛮生长”的每一位老百姓。
我最喜欢第二集的末尾,影片复原了因城市发展而被拆除的朝天门城楼和城墙的模样——
“掠过江面,走完高高的石梯,眼前就是朝天门。城门洞上,‘古渝雄关’四个字赫然在目。”
“现在,雄关不再,城门已开。”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七):又一曲长江之歌
纪录片之美是纪实,而纪实又以艺术的记录为绝唱。《城门几丈高》(五集)是近几年来难得的精品纪录片。
在翻阅电视中央记录频道时,很偶然的看到《城门几张高》,一开篇的缓缓动画序幕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唯美的中国画中,一群鸽子动画闪动在五百年前老重庆的十七道城门的蜿蜒城池上,黄旧古朴的画面一下将你穿越到古老的社会之中。
该片遵循了详尽的史实,从五百年前修建的重庆宏大城池,到十七八世纪开始城池随着大英帝国列强通商开始逐渐瓦解,一段民族兴衰,一曲长江惊涛骇浪历史,从人文脉络到城市变迁,从民族自强到列强侵害,镜头朴实中有波澜非常低调的陈述着。片中大量的古老照片和记录电影资料,配以考证内容,艺术的穿插剪辑和时空变换非常自然贴切,五集规划又是重点突出城池与人文、社会、商业、历史等时代变迁精准的分割又艺术的重点描绘,既有长江之水天上来的大写意,又以静静的点滴之水静默娓娓道来。全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当前很多国产纪录片追随“舌尖”味,好似这就是记录片的最高境界,镜头的超级慢、音乐的绘声绘色、配音的爹片……其实不然。我大都看国外的记录影片,每一部都追求的是主题的个性展示,你是大自然探险还是记录事件等等,如何把主题用镜头画面和音乐解说等艺术的说清楚,这是核心。《城门几丈高》做到了,我就是讲老重庆的变迁,用城池的消失寓意一个内陆大都市是如何走出壁垒飞速发展至今的!
第一个英国人利玛窦怎样坚韧不拔的开辟老重庆通商口岸的,第一个民国官员市长如何拆掉老重庆首个城门,阔疆动土改造城郭的……老重庆第一个民族工业“火柴厂”从日本迁回来,又如何被消亡的……朝天门码头的前世姻缘,又是如何变迁的……影片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惊触画面串成不灭的长江波涛。影片主题歌《城门几丈高》也很有特色,重庆方言的调子,好似出自街边的茶馆那样有故事有调调,曲终意绵长。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八):重庆城市发展讨论
《城门几丈高》十分清晰的从重庆开埠讲到抗战结束的一系列城市、生活、人文、商业、教育、工业、交通等的历史脉络。从最初的“蜀道难”、“川江险”到后面的贸易开埠,连通下游的上海及汉口,从大山走近贸易续而走进工业化进程现代文明,到省城到陪都的整个历史时期。但是最后的一句“热闹了南京,冷落了山城”却是实实在在的伤感。就像总有一些人需要你的时候,随意的进入你的生活,时间到了,不需要了,她就走了。只留下山城,从突然而来的30万人到日本投降后离开的27万人。曾经支撑这些人的基础建设、精神食粮,一瞬间都灰飞湮灭。
从城门的七开八闭,每个城门的历史功能开始。比如朝天门是拜天子接圣驾,比如太平门的“青狮白象锁大江”的来源。每个城门都有它独自的功能意义。整个城市布局以功能需求开始,不同于以往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本身就是一座“以山为城、以江为池”的城市,无法像北方城市那样造城,方地。而是从千厮门到金紫门拉了一条平行于山脉的轴线,通远门与东水门拉了一条平行于水线的轴线,交叉形成了城市的中心。
在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人口的发展,城市扩张也在所难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西安是否可以支撑现在的首都。答案是支撑不了。关中平面整个被山体环绕,人口2000w人,能带动周边的话也延续不出去山脉,人口腹地太小,往西是戈壁,北部跟南部都被山体围着。比如定都北京,可以带动周边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覆盖人口可以到3-4亿人。上海则更甚,联系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可谓中原地区。但是重庆整个城市被山体环绕,如何城市扩张呢,通远门外拓城迁坟,拓展了南岸及江北。
“师夷长技以制夷”。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导入,一大批爱国志士出国留学,学回来的技术。江津人在日本学会了制造玻璃,还制造了中国第五立面上的采光系统“亮瓦”,卢作孚则从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在教育救国的过程中,整个城市的功能需求发生了变化,从城市文化的需求增加了城市功能,比如博物馆、图书馆、书院等,把文化城市单元从传统的中式格局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东西南北市的街巷格局,从功能及商贸需求的格局转变为文化格局,在城市发展中点状的增加着各种现代化城市里的功能需求。同时,把文化从以往的学堂变成细胞渗透的方式,传承延续到妇女儿童中,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属性。
1939年的重庆首次轰炸,日本人扔下的大量是燃烧弹而非炸药包。在深入研究川东民居的建筑材料多数为木材、竹等的建筑后,在燃烧弹的作用下,可以让整个城市连片烧毁。这时候的重庆做了3个动作:1、增加了火巷子,作为消防隔火功能。比如打铜街、十八梯、凯旋路、中兴路,都是曾经的火巷子,作为串火隔断;2、连通了零散街道,串联了经路纬路,打通了旧市区的南北干道;3、人口疏散。这点是最至关重要的。也为今天的重庆分区奠定了基础。原重庆的人防防空洞仅可接纳45W人,但是当时的重庆作为陪都,一直面临着日本的轰炸。国民政府提出人口疏散,向璧山、巴县、江北、合川、綦江等作为功能组团,形成了初步的卫星城,沿道路主要干道同步设置相应的商业、政府等城市基本功能需求。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九):随意写点吧(非杠,可能随时更新)
自己在IMDB上创建了本条目,欢迎大家打分评论噢哈哈哈哈
https://www.imdb.com/title/tt10913374/
回到主题上。
片头的城门歌不是原调。之前自己做小纪录片作业的时候有幸在山城巷一带(即金汤门-南纪门城墙段内)听到好几位老婆婆吟唱过。
第一集就是历史探秘,很有意思的。
三维地图的错误:人和门、太平门和太安门的位置出现了错误。
人和门的位置应在今储奇门行街“大庆路码头”石门左侧下行约200米处(城门遗址现存),地图上的位置错绘到今太平门遗址;太平门的位置应在巴县衙门下四方街与白象街交叉口下,地图上的位置错绘到今白象街-王家坝-圆通寺一线;太安门的位置应在今解放东路与白象街街口的望龙门缆车遗址下,地图上的错绘到今长江滨江路旁,原望龙门巷一带(近湖广会馆一带)。
第二集的历史探秘与地理分析都有些错误。
历史方面有两处:
本集中“朝天门城墙全拆”有误,今来福士广场靠嘉陵江一侧下仍保存了一段宋代城墙,为朝天门-西水门(即片中“复兴门”)城墙段,有在朝天门二码头乘坐渡轮的朋友可以沿二码头方向继续前行,可以在山坡上看到;
如果说上面的错误较小,那接下来要讲的这个错误就有点大了——“九座开门仅剩通远门和东水门”有误,作为重庆正大门(没错,不是朝天门)的太平门现今仍在巴县衙门下四方街与白象街交叉口下,渝中区文物所正进行保护性重建。这样的错误实在不该。
地理方面有一处:剧中重大教授所说重庆的“东西轴线”与“南北轴线”交汇的“官署区”位于渝中区今五一路的范围,属于上半城;而巴县衙门、老鼓楼等官署遗迹位于今解放东路靠山一侧,属于下半城范围。诚如片中所展示,在重庆城市空间的发展中,至重庆建市前,下半城一直都是城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而上半城在城市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是一片未经开发的森林。不过本片对上下半城的描述非常准确,值得大家去记住。教授所言的轴线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可以令观众泛起遐想,可以作为杂谈参考。
本集字幕错误一处:人和门不是“仁和门”。
第三集看得热血沸腾。正是重庆人血骨里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引领重庆人面对一次次的磨难,走向今日的重庆。
本来以为本片是讲述渝中母城的纪录片,但看了之后才知道,本片是以渝中母城为根基,对重庆的近现代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回顾。(其实我看出品方上面南岸区委宣传部在渝中区委宣传部前面就有一点点这样的预感啦哈哈哈哈)希望本片能让全国各地更多的观众看到不一样的重庆,通过自己的理解各自挖掘「网红城市」背后深厚的一面。
能在电视上欣赏到这样一部描述重庆城市历史的纪录片,本重庆人内心还是十分自豪的。尤其是看到朝天门片区的三维复建的时候实在是感动到哭泣——所以刚才提的那些问题暂时性的都被遗忘掉了哈哈哈——btw——与我们渝中母城遥相呼应的江北城,有没有哪位大佬想了解一下的呀?(滑稽脸)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十):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引用整理(附出镜学者和嘉宾名录)
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了这部纪录片,后来发现是《西南联大》导演的新作。很喜欢这部纪录片的讲述方式。观看多遍后,对片中出现的引用做了一下记录整理,另外,在文后附一份出镜学者和嘉宾的名单,方便感兴趣的人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扩展阅读。如有一份文献资料被多次引用,仅记录第一次引用。
第1集 朝天门
《立德乐日记》
英商代表《商务调查报告》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
中英《烟台条约》
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立德乐夫人日记》
中日《马关条约》
《近代川江航运简史》
第2集 城门开
罗伯特·戴维森、伊萨克·曼森(英)合著《中国西部的生活》
彭伯通《古城重庆》
乾隆年间编撰的《巴县志》
蒲兰田(英)著《扬子江三峡一瞥》
《重庆海关报告》
李劼人《大波》
《重庆轮船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邓华益自述》
蒲兰田(英)著《航行手册》
潘文华《九年来之重庆市政》
送潘文华的呈《关于赶修白骨塔》
《迁移坟墓工作报告》
第3集 潮水来
湖广总督张之洞发给在日本的四川商人邓命辰的电报
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信
英国驻重庆领事谭德乐《报告》
《渝报》
《何鹿蒿回忆录》
杨希仲写给父亲杨文光的信
邹容(原名邹桂文)《革命军》
英国驻重庆领事禄福礼《报告》
《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
《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
《聚星刊》
《松月五星歌》
《渝申方言对照表》
重庆总商会《商务日报》
第4集 舵把子
张謇与卢作孚的谈话记录
评书《舵把子》
美国纪录片《这里是中国》
周善培作词《少年义勇队队歌》
《嘉陵江报》创刊词
卢作孚《东北游记》
李鸿球《巴蜀鸿爪录》
黄炎培《宿数帆楼》
黄炎培《北碚之游》
*画面或字幕中涉及的文献资料:
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卷第三号《叠溪地震调查记》
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丛刊第二号《四川煤炭之分析》
刘航琛回忆卢作孚的文章
*诞生于北碚的作品:
夏衍《水乡吟》
翦伯赞《中国史纲》两卷
老舍《四世同堂》
梁实秋《雅舍小品》
第5集 龙门阵
然然《如此江州》
菲尔德·格里宁《重庆》
美国纪录片《焦土》
《陈克文日记》
吴济生《重庆见闻录》
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
格兰姆·佩克《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
白修德《追寻历史》
茅盾《最漂亮的生意》
徐悲鸿绘画《巴人汲水图》
林如斯《战时重庆风光》
叶浅予漫画《防空洞里的笑声》
《远藤三郎日记》
重庆市社会局《告市民书》(原文标题是《为疏散告民众书》)
《美国联合新闻》(1945年)
《热闹了南京 冷落了山城》
司马訏《重庆客》
*画面或字幕中涉及的文献资料: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丰子恺绘画《胜利不忘策源地》
司马青衫(《水煮重庆》作者)
杨宇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
周勇(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
朱荫贵(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Emily Malcolm(格拉斯哥河岸运输博物馆研究员)
Alexandra Needham(《到西部去》作者)
蓝勇(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徐晓渝(重庆市渝中区文管所所长)
何智亚(文化学者)
石宝琳(蒲兰田曾孙女,美国籍)
袁东山(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李明义(民俗专家)
吴敬琏(经济学家,邓命辰后人)
肖能铸(重庆文史研究者)
黄振炳(原《火柴工业》编委)
杨锡强(杨文光之孙)
刘志英(西南大学教授)
袁国虎(评书艺人)
卢国纶(卢作孚之子)
刘重来(西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萱华(北碚文史研究者)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
Anne Reinhardt(美国威廉姆斯学院历史系教授)
邓文媛(卢子英夫人)
卢国模(卢作孚胞弟卢子英长女)
侯江(重庆自然博物馆研究员)
赵晓玲(中国近现代史学者)
潘洵(西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