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几丈高》是一部由徐蓓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但凡发达点儿的城市,现代化面貌大同小异。在为数不多的个性化城市中,重庆别有特色。通过这部片子,我们可以了解这座城市历史赋予她的魅力,对一个外地扎根重庆的游子来说,重庆的魅力不止于他独特的地形与建筑,而在于背后的城市发展历程和底蕴。《城门几丈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她的过去,也让我们更期待她的未来。良心城市史纪录片值得推荐
《城门几丈高》影评(二):逝去的城门,终将逝去的青春!!
这两天看了重庆的纪录片,不免有点黯然神伤,失落的是100年前的重庆竟然如此落后,如此凌乱,如此拥挤!
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的祖辈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一天都在做什么呢,我很好奇,突然好想穿越时空去看看那高耸的城楼,巍峨的群山,勤劳的人们!
历史的进程滚滚而前,给重庆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是轮渡吗?是洋货吗?是思想!落后就要挨打!不得不停下来问一问为什么会落后,是因为闭关锁国码?为什么锁国?好多问题突然冒了出来,我无法回答,这些年每天的内容就是上班,挣钱,养家糊口!把之前的学到的历史都给忘光了,不过现在看了这个记录片,我突然好想去看书,了解世界历史,中国历史,重庆历史!!
也许置身其中反而看清事物的真相,之前每天都要经过七星岗(通远门),看着那城墙觉得平淡无奇,我并不知道那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汗水!
《城门几丈高》影评(三):又一曲长江之歌
纪录片之美是纪实,而纪实又以艺术的记录为绝唱。《城门几丈高》(五集)是近几年来难得的精品纪录片。
在翻阅电视中央记录频道时,很偶然的看到《城门几张高》,一开篇的缓缓动画序幕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唯美的中国画中,一群鸽子动画闪动在五百年前老重庆的十七道城门的蜿蜒城池上,黄旧古朴的画面一下将你穿越到古老的社会之中。
该片遵循了详尽的史实,从五百年前修建的重庆宏大城池,到十七八世纪开始城池随着大英帝国列强通商开始逐渐瓦解,一段民族兴衰,一曲长江惊涛骇浪历史,从人文脉络到城市变迁,从民族自强到列强侵害,镜头朴实中有波澜非常低调的陈述着。片中大量的古老照片和记录电影资料,配以考证内容,艺术的穿插剪辑和时空变换非常自然贴切,五集规划又是重点突出城池与人文、社会、商业、历史等时代变迁精准的分割又艺术的重点描绘,既有长江之水天上来的大写意,又以静静的点滴之水静默娓娓道来。全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当前很多国产纪录片追随“舌尖”味,好似这就是记录片的最高境界,镜头的超级慢、音乐的绘声绘色、配音的爹片……其实不然。我大都看国外的记录影片,每一部都追求的是主题的个性展示,你是大自然探险还是记录事件等等,如何把主题用镜头画面和音乐解说等艺术的说清楚,这是核心。《城门几丈高》做到了,我就是讲老重庆的变迁,用城池的消失寓意一个内陆大都市是如何走出壁垒飞速发展至今的!
第一个英国人利玛窦怎样坚韧不拔的开辟老重庆通商口岸的,第一个民国官员市长如何拆掉老重庆首个城门,阔疆动土改造城郭的……老重庆第一个民族工业“火柴厂”从日本迁回来,又如何被消亡的……朝天门码头的前世姻缘,又是如何变迁的……影片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惊触画面串成不灭的长江波涛。影片主题歌《城门几丈高》也很有特色,重庆方言的调子,好似出自街边的茶馆那样有故事有调调,曲终意绵长。
https://www.imdb.com/title/tt10913374/
回到主题上。
片头的城门歌不是原调。之前自己做小纪录片作业的时候有幸在山城巷一带(即金汤门-南纪门城墙段内)听到好几位老婆婆吟唱过。
第一集就是历史探秘,很有意思的。
人和门的位置应在今储奇门行街“大庆路码头”石门左侧下行约200米处(城门遗址现存),地图上的位置错绘到今太平门遗址;太平门的位置应在巴县衙门下四方街与白象街交叉口下,地图上的位置错绘到今白象街-王家坝-圆通寺一线;太安门的位置应在今解放东路与白象街街口的望龙门缆车遗址下,地图上的错绘到今长江滨江路旁,原望龙门巷一带(近湖广会馆一带)。
历史方面有两处:
本集中“朝天门城墙全拆”有误,今来福士广场靠嘉陵江一侧下仍保存了一段宋代城墙,为朝天门-西水门(即片中“复兴门”)城墙段,有在朝天门二码头乘坐渡轮的朋友可以沿二码头方向继续前行,可以在山坡上看到;
如果说上面的错误较小,那接下来要讲的这个错误就有点大了——“九座开门仅剩通远门和东水门”有误,作为重庆正大门(没错,不是朝天门)的太平门现今仍在巴县衙门下四方街与白象街交叉口下,渝中区文物所正进行保护性重建。这样的错误实在不该。
地理方面有一处:剧中重大教授所说重庆的“东西轴线”与“南北轴线”交汇的“官署区”位于渝中区今五一路的范围,属于上半城;而巴县衙门、老鼓楼等官署遗迹位于今解放东路靠山一侧,属于下半城范围。诚如片中所展示,在重庆城市空间的发展中,至重庆建市前,下半城一直都是城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而上半城在城市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是一片未经开发的森林。不过本片对上下半城的描述非常准确,值得大家去记住。教授所言的轴线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可以令观众泛起遐想,可以作为杂谈参考。
本集字幕错误一处:人和门不是“仁和门”。
第三集看得热血沸腾。正是重庆人血骨里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引领重庆人面对一次次的磨难,走向今日的重庆。
本来以为本片是讲述渝中母城的纪录片,但看了之后才知道,本片是以渝中母城为根基,对重庆的近现代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回顾。(其实我看出品方上面南岸区委宣传部在渝中区委宣传部前面就有一点点这样的预感啦哈哈哈哈)希望本片能让全国各地更多的观众看到不一样的重庆,通过自己的理解各自挖掘「网红城市」背后深厚的一面。
能在电视上欣赏到这样一部描述重庆城市历史的纪录片,本重庆人内心还是十分自豪的。尤其是看到朝天门片区的三维复建的时候实在是感动到哭泣——所以刚才提的那些问题暂时性的都被遗忘掉了哈哈哈——btw——与我们渝中母城遥相呼应的江北城,有没有哪位大佬想了解一下的呀?(滑稽脸)
《城门几丈高》影评(五):9.3给低了,这部百年史诗绝对要爆!
如今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甚至比电影都好看…
其中央视纪录作为国产纪录片的优质平台,近几年推出的纪录片作品水准也是越来越高 ——
到近年来的 [航拍中国]真正开天眼。
谁承想“央视”竟然凭借众多优秀国产纪录片…
城门几丈高
The city wall is falling down
“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三十六丈高”
“骑匹马来么坐的轿轿,走进城来么到处绕绕”
央视最新纪录片 [城门几丈高] 以重庆曾经的17道城门为故事原点,回顾了这座城市百年前的光景!
比如100年前江中半岛城门前的朝天门码头…
然而现如今的朝天门码头,矗立起新的城市天际线,朝天扬帆的来福士广场如科幻场景般赫然挺立。
原因不外乎…
高耸的摩天大楼、穿墙的轻轨列车、魔幻的洪崖洞等充满科幻赛博朋克风格的地标成为“打卡圣地”
但相比“网红”的质感。
央视推出的[城门几丈高]褪去网络滤镜,搜罗出百年间重庆的旧照片、老历史拼贴出了另一种山城风貌!
100年前朝天门和如今的朝天门
历史上重庆老城有17座城门。
在百年前“九开八闭”的这17座城门各有特色:
面朝京师的朝天门迎官接圣,翠微门买卖布匹绸缎,太安门是粮食仓储,而金紫门则对着衙门…
出了西边的通远门就是埋死人的坟场。
有网友表示那里如今还闹鬼!
由城门和城墙串联起古城…
配合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背景音里出现了棒棒卖力的喘息声、市井喧哗的叫卖声、码头来往的舟楫声…
因此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开播就拿到豆瓣9.3的高分,成功打入了优秀国产纪录片的行列…
内容从19世纪末沦为半殖民地口岸到20世纪初经历枪林弹雨后的重庆,影片以人物和事件为主线…
还原一座城的百年历史!
重庆的兴衰蜕变,便是[城门几丈高]下笔之处 ——
01外国人眼里的江城
1883年4月7日,来自英国的立德乐抵达重庆。
扬子江(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这个在半岛的崖壁上诞生出的城市令他感到惊叹不已…
我冒着灼热的阳光
坐下欣赏美景
不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重庆
其景致都令人陶醉
—— [立德乐日记]
顺着他的描述,仿佛来到19世纪末的重庆 ——
立德乐当时在东水门上岸。
顺着他的视线望去,东水门的城楼,崖壁的吊脚楼,对欧洲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世界!
1883年时的重庆东水门城楼
那时候没有自来水。
整个城市的用水都靠棒棒们从嘉陵江扛上去…
每当他出现在街头,城里的孩子便成群结队追着他。
他日记里还记下了那些“娃娃儿”们的嬉闹…
在他拍摄的照片中…
进入20世纪初美国人蒲兰田来到中国。
一开便是15年之久!
因为那时通过水路去重庆要经过三峡…
驶入前滩的货船
蒲蓝田用了近20年时间和当地的船工们摸索出了来往重庆的航道,使客货商船能安全的来往上下游……
蒲蓝田[川江航行手册]
1905年出版的 [中国西部生活] 对重庆的描述,更接近现代的样貌,商船往来、船工忙碌…
随着外国人进入重庆。
历史上重庆曾被迫成为列强的内部通商口岸,爱写日记的英国人立德乐的洋行遗址仍在重庆南岸。
到了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时…
重庆成为内陆通商口岸,日本不仅获得自由通商权,甚至还可以直接租借土地在重庆办工厂。
如果说殖民地时期经历的是经济侵略。
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随着南京等东部城市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被称为“下江人”的东部居民也纷纷来此避难。
2.4平方公里的老城…
人口密度就高达每平方公里几十万人。
然而退守重庆依旧是躲避。
攻击从未停过 ——
从1938年到1943年间,重庆经历了长达5年的日军战略性轰炸,死难者超过10000人!
遭受轰炸中的重庆渝中半岛
然而当时重庆人口逾百万…
因此还有一半百姓无法进入防空洞避难!
白修德在 [追寻历史] 中写下了他经历的大轰炸 ——
你可以听到竹料被烈火吞噬后
婴儿的啼哭声
我好几次见到“火人”从坡上冲下
直直的扑到主街上满地打滚
想以此熄灭身上的火焰
日军了解过重庆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而紧密的城市布局让房子连着房子,很容易引发火灾。
于是他们故意采用“燃烧弹”进行轰炸…
只要烧起一处,就是全城遭殃!
陈克文的日记里记录了一则更讽刺的经历…
在大轰炸时期有对兄弟参与开凿防空洞,但轰炸来临时他们却被拒之门外,两人被炸成残废!
历史的屈辱。
民生的疾苦。
时代的悲剧。
又让山城重庆蒙上一层哀伤的色彩…
03拆倒的城墙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其实还有个英文名…
“thecitywallisfallingdown”
和中文对城门的感慨不同,英文名更直白的说出了纪录片表达的主题,即重庆古城墙“被推倒”的历史。
清朝末期被侵略者“叩开”了城门。
廉价的中国货物,广阔的内陆市场成了末路王朝换来和平的筹码出卖给洋人吸血割肉…
历经战争摧残的重庆烧了、毁了、又建了…
模样也逐渐发生变化。
从过去拥挤狭窄的木制建筑转变成宽街石墙。
然而随着百年间城市的发展。
旧城墙束缚商贸来往,最终也难逃被推倒的命运…
仅仅剩下的几座城门也藏在了高楼里!
片中有一个非常震撼的长镜头 ——
英国商人立德乐曾经登陆的东水门如今失去了城楼,默默的融进树荫中,鲜少有人来往。
而随着镜头拉远…
联通重庆中区和南岸的东水门大桥映入眼帘!
曾经的东水门只是一道3米高的城门,如今的它变成了24米高的公路铁路两用的跨江大桥。
虽然[城门几丈高]是重庆的Solo纪录片…
但是它没有干巴巴的讲述历史,而是用真实人物的亲历和纪录呈现城市的历史和变化。
导演徐蓓在开拍前就想好了…
“只有人的故事,才有永恒的、跨越文化的魅力”
所以片中没有刻意表达“牢记历史”的主旋律,但却通过史实让观众亲历落后就要挨打的过去…
相比之下[城门几丈高]给人的感觉更乐观。
也像山城人天然的个性…
片头片尾都是重庆方言、地方歌谣改编的说唱小调。
似乎在告诉人们 ——
城墙推到了,人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