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84年到镇上上学的时候,家家有自行车的真的不多,一般都是“双职工”家才有自行车,后来由于学习和住宿的地方距离较远,同学们大部分都买了自行车,当时自知家里生活困难,没有向家里伸手要这样的“奢侈”品,比较好的同学就每天载着我。时间长了,也不好意思总麻烦同学,就让家里弄了一辆破自行车,反正也就对付一年毕业了。虽然期间掉链子、换脚蹬子、闸皮子的小事也不少。
1988年参加工作的时候,由于在镇上上班,给单位当材料员,为了购买材料、交通方便,家里给我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当时价格不菲,是195元钱,因为一般人工资是36元钱,要半年工资才能买得起,所以我特别爱护它,有一点坑的地方赶紧下来推着走,甚至扛着过去。当骑着这辆车的时候神态也是不一样的,越是人多的地方,就越摁铃。那时候都说:“除了铃不响哪都响”,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是骑的一辆新车吧。这辆自行车陪伴了我四年,帮了我大忙,为单位采购材料基本都是它帮我完成的。
那时候自行车在中国大地是风靡一时,我记得品牌最好的当属“凤凰”牌的、还有“永久”牌的,一般人家很难买到的。因为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年代,自行车是限购的,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主要运输工具,跟现在私家车差不多,当然是跟现在私家车比不了的。那时候在城市里,很少有私家车,赶上上下班,大家都骑自行车也是堵,堵的时候,看那一排排骑自行车的“浪潮”也煞是壮观,和现在堵车一样是城市一道亮丽风景。
那个年代结婚的也就是这三大件: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如果新郎官骑着自行车把新娘驮回家也是蛮风光无限、让人羡慕不已的。现在80后、90后的孩子是不会体会到自行车那个历史阶段了,但是如果回家问一下自己的父母,会重拾那时的记忆。
现在,大街上每天不知有多少新车落地,偶尔能看见一辆那个年代的自行车,大概也得是50岁以上人骑的。
自行车的车轮将永远成为历史,不断代其飞速前进的车轮将载入我们驶入新时代!
田礼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