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死海之滨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2-26 23:06: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死海之滨读后感100字

  《死海之滨》是一本由[日] 远藤周作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死海之滨》精选点评

  ●1. 远藤周作笔下动人永远是在仰面前的挣扎犹疑。和《沉默》《深河》一样着眼于信仰坚定的懦弱者。远藤周作和科尔姆·托宾很像,出生成长于笃信的庭,无法理父辈强有力的无条件的信仰,一辈子纠结于自己的信仰究竟家庭的强加还是有实际意义。2.很简单的双线结构,ABABAB,A是暮年的远藤周作和昔日神学院的同学、如今的《圣经研究专家同游耶路撒冷死海之滨,一路追寻传说耶稣足迹,他们不是朝圣者,而是两个充满质疑的脆弱灵魂;B是同时代人对于耶稣的印象,彼拉多那一章很像《大师玛格丽特》里写彼拉多的章节,通过群体印象,远藤周作塑造出的耶稣并非《圣经》里的奇迹制造者,而是像黑塞悉达多一样追寻,等同于爱,是纯粹的爱本身。

  ●沉默 难受 眼神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基督教应该会有的疑惑啊!

  ●爱

  ●他穿越生命留下痕迹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想起黑塞的《悉达多》。

  ●耶稣的眼泪,你的眼泪。

  ●远藤周作继《沉默》七年之后,叩问爱与信仰的深沉之作

  ●从“我”的朝圣之路和“群像中人”两条线索探讨爱和信仰是什么。在苦难之中,人们总是渴望奇迹,渴望信仰能创造奇迹,一旦求而不得,就变得愤怒凶神恶煞。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奇迹,也没人能创造奇迹,那么就不再相信爱,不再拥有信仰了吗?我们的信仰到底信的是什么呢?

  ●我永远难以理解信仰,所以也找寻不到信仰,想起老师讲的那句话,“中国人是宗教感很淡薄民族”。

  《死海之滨》读后感(一):信仰之旅

  “集中营我们证明了:上帝存在”,《死海之滨》朝圣之二作者就去了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因为作者要在这里解开自己矛盾已久困惑已久的信仰危机。作者始终在信仰之中摇摆,他因父母的信仰而接受洗礼信奉基督,但他始终怀疑信仰的力量真实性,但他又不能真正放下。所以他要去朝圣,要从真实之地探寻。或寻得信仰真理或彻底放弃。集中营中没有神迹,上帝没能拯救死于毒气室的老人儿童妇女病人,也没能拯救努力活下去却饿死在地下室成年人。集中营中的人遭受着最凄惨、最痛苦的死亡,信仰无法解救他们。但是马蒂神父出现像一根摇曳蜡烛,蜡烛有限的微光照亮了囚犯那方小小的天地,“世纪原来如此……美好啊”。信奉基督的马蒂神父在那个人间炼狱向渴望得到救赎的囚犯证明了信仰的力量、爱的力量。懦弱、胆小是人的本性,它们甚至称不上人的缺点。在死亡面前勇于奉献自己的生命、给予自己爱的才是少数。信仰,到底是要信仰何物呢?神迹吗?那可能终于一生我们都寻不到。爱吗?可是它太过飘渺、微弱,它抵不过病痛与贫穷。无论信仰是什么,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去经历。

  “现在的《圣经》学者都有一种倾向,总是试图把耶稣拉低到人类的层面上来思考,他们矮化耶稣,只是把他作为知识来掌握,可那不是信仰啊”圣经中的耶稣只是一种扁平化的存在形式,他不是一门学科一个知识,信仰不应是学来的,而应该是亲力亲为去体会来的。我不是信徒也没有皈依的打算,但我是一个被信仰吸引的人,这本书让我思考很多,未来我要自己去经历一遍信仰之旅,不是他人的经验而是我自己独一无二的信仰之旅。

  《死海之滨》读后感(二):出乎意料令人觉得津津有味的耶稣故事

  今天看完了2020年第一本书——远藤周作的《死海之滨》。起初买它来读的原因是在看以色列旅游攻略时无意中浏览到,没有对它抱有多好看的希望,但今天当我读完全本,发现还真是津津有味。

  全书分别从两条时间线叙述,一条以作者自身为第一人称讲述自己身为基督教徒前往以色列寻觅耶稣痕迹以及追查曾经大学时期宿管神父下落的故事,另一条则追溯至几千年前叙述耶稣在世时发生的故事。

  我想重点说说后者,形式相当新颖,没有将耶稣的介绍置身于我们通常认为与其紧密相连的基督教文化中,而是借犹太教的大背景来诉说。这条时间线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分成了六个部分,分别将加利利村庄的村民、被耶稣感化却又懦弱的门徒、历任大祭司、总督、围观耶稣被处刑时的民众和亲手为耶稣处刑的百夫长设置为六个部分的故事诉说者或主人公,讲述了犹太地区的人们从听说救世主耶稣、见到了耶稣、唾弃耶稣、决定联名要求处决耶稣到耶稣死亡的整个事态发展情况。看完后才明白,在犹太教背景中耶稣的死并非他犯了人们所谓的错误,而是他的死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几方权力者的利益。此外,先生在为几位主人公抒发情感上时相当细腻到位。

  虽然本次无缘耶路撒冷,但之前有幸去往了部分书中提及的地区,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啊。

  本书、尤其第二条时间线,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反复翻阅,是本好书,95分。

  题外话,这本书真的在死海里泡了一下呢。

  《死海之滨》读后感(三):“我的性格的确是自甘堕落”

  “我的性格的确是自甘堕落,像带着湿气的被子。” 十一月份成都的天气总是阴沉的,分不清是上午还是下午,只有白天或者晚上。被毕业论文开题折磨了两个多月的我,读到这句话就像是被击中一般,用纳博科夫的话而言就是“脊椎骨的震颤” 。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羡慕那些强壮又果敢的人们,我的生活就像是窗外笼罩城市的那一层黄色尘霾,总是在选择面前犹豫不决,不敢轻易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同时又心有不甘。宗教、受难、赎罪、犯罪、人性……这些主题对于这本小说而言,统统大得出格,又统统十分贴切。作家十分巧妙地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了耶稣。

  一个经历二战创伤的小说家在以色列寻找另一个在集中营中受难的懦弱者的故事和重写的耶稣受难的故事相互交叉,这样的结构算不上有多新奇,好的语言却胜过一切,不知是作者原文的功力就非同一般,还是翻译的增光,整个漫不经心又怅然若失的语调用在这样一个褪去神性光环的朝圣故事之中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耶稣是神子,耶稣也是人子,在真实的世界中,没有奇迹,只有苦难。耶稣的奇迹被户田的解说解构,成就的却是人子的伟大。小说中的耶稣受难,不是因为奇迹,而是因为百无一用,只会忍受,只会爱,只会懦弱,众人的罪过不是背叛,而是试图掩盖自己的苦难和懦弱。圣人只是比普通人更加坦诚一点而已,无论是否认自己身份的彼得还是躲在城墙后面最终放弃耶稣而不曾被耶稣放弃的病人,无论是只想归乡、害怕惹上麻烦的彼拉得还是随着众人喊出赦免巴拉巴的普通人,耶稣大概看穿了他们伪装背后的恐惧。我们总是对真正的坦诚感到恐惧和敬畏,就像那个百夫长面对耶稣临死前的喃喃自语所感受到的那样,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确实成功地展示了神迹,对彼拉得的描写和对百夫长的描写实属全场最佳。

  而在另一个朝圣的故事里,一个懦弱者追逐着另一个懦弱者,一个自我寻找另一个失落的自我。耗子神父被故事的叙述者描绘得卑琐,与他的绰号一样散发着腐臭的味道。耗子却不过是这个叙述者的幻象——一个需要被杀死的遥远的沉痛的过去,终于在多年以后圣地的一次偶遇中得到释放。“我”在过去的懦弱,在军官质询时否认信仰,在诺萨克神父被捕时落井下石,那个自甘堕落的”我“将所有的恐惧、自责、胆怯和忏悔都投射到了耗子神父的身上,于是耗子成为靶子,如同耗子成了“我”被军官教训时的替死鬼一样。耗子才是那个受难者,令人厌恶的受难者,他背负了所有人的痛苦,他卑微、懦弱还怕死,最重要的是他竟然还从集中营里活了下来。然而耗子终究不是耶稣,耶稣自愿承担人类的痛苦,终于成了神,说出那句传世的”我与你同在“。耗子不过是个幸存者罢了,”我“同样不过一个幸存者。耗子在文末终于重新获得姓名了,”我“也就不必再去写那本没有写完的小说了。

  我与你同在,应该写成我与苦难同在。谁让我们都是凡人呢,神从来都是过于遥远了。

  《死海之滨》读后感(四):书摘

  因为自己的宗教情结,这是最近看过最喜欢的一本书。现如今安静读书的人大概没有那么多,看到长篇文字往往会心生恐惧,索性把书中的只言片语摘录下来,希望有那么一句两句,一段两段的文字,能够直指人心,若是如此,岂不幸甚。

  1.耶路撒冷在耶稣死后数度遭到破坏,又数度重建。罗马军队破坏过,十字军和以色列军队也毁坏过,废墟之上又建起了新城。一次次在毁掉的城上建新城,新城就会成为一座山丘。这在考古学上叫做台形土墩。

  2.是的,正如户田指出的那样,我的性格的确是自甘堕落的,像带着湿气的被子。

  3."我们都不是二三十岁的人啦,重来一遍人生年纪也太大了。我们都已经懂了,人不是靠很多热情就能活下去的。"

  4.不过,居住在加利利海边的贫苦居民已经习惯了不幸。他们知道,不幸会在每年,有时会在每个季节变换着不同的形式袭来。……他们从不奢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悲惨和贫穷的相伴。

  5.他说神也很寂寞,还说神也像女人渴求男人的爱一样渴求着人类。他告诉人们,神不像先知们所说的那样藏身于险峻的大山和荒野之中,而是隐身在受苦人的泪水中,隐身在被抛弃的女人夜里的痛苦中。

  6."虚心的人有福了,"耶稣口诵着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吹过海面的风,浮动着草丛中盛开的银莲花瓣。"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阳光透过枝叶照在耶稣的脸上,他加上了诗篇中原本没有的诗句,"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7."《圣经》和耶路撒冷一样啊!"他放低了声音,"和这座城一样,耶稣的真正足迹都埋在了瓦砾下面,在任何地方都见不到了。"

  8.我当时把目光挪开,也许是因为我在耗子这个可怜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感觉,很像在电车或者街头遇到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时的那种恶心的感觉。

  9."你没听说过吗?纳粹用集中营囚犯的尸体做了很多东西……用头发做纤维,用皮肤做纸张……把骨头粉碎了当肥料。这块肥皂是把尸体的脂肪榨出来……做成的肥皂啊!"

  10.你说过,为别人哭泣是幸运的,为自己的悲苦哭泣是可以饶恕的。可我却是这般的笑着。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所能做的只有这些。

  11."看见太多活着的人的苦难和悲哀,谁都会想一个人独自去思考神到底是什么吧。"

  12."在这里,在仅仅靠神的愤怒和对神的畏惧活着的教团里,耶稣追求着什么呢?"……"就是你刚才说的对人类的柔情啦。"……"就是说,他忍受不了旷野的信仰和律法创造出来的神的形象。他为追寻神是什么而来到这里,人们告诉他的却是代表愤怒和惩罚的神。"

  13.老年人居住的世界就像是黄昏,一切事物都从白天的运动沉入到灰色的阴影之中,再回到它们应该在的地方。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觉得可以任其自然。人类的所作所为在任何时代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形式略有不同。

  14.一切得到满足之后,感情就会空虚。

  15.听他自己曾经说过,自己做的一切都惨遭失败。他自己应了这句话,因为他的被捕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该亚法的政治。

  16."结果没有一个人听你的肉麻话。爱,就像是浮在死海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喉咙干渴的牧羊人总会觉得沙丘后面就是甘泉。好不容易翻过沙丘,却根本没有甘泉。我这样多少有些人生阅历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爱就是海市蜃楼。而你,最终被人愚弄,被人砸石块,被加利利人赶出来,都是因为这一点……"

  17.但我是我,我已经到了懂得爱对现实是多么无用无效的年龄。诺萨克神父辛辛苦苦弄到手的黄油经室户的手到了老人手上,老人又把它卖掉去挣香烟钱。这就是爱的结果。

  18."我只是想穿越每个人的悲哀人生……去爱他们。"

  ……"有什么会比罗马更长久呢?"

  quot;我在他们人生中留下了触痕。"男子安静的低声道,"我穿越每个人的人生留下了痕迹。我说那痕迹不会消失。"

  19.男子稍稍动了动身体,然后用低沉但却带着确信的声音答道:"你忘不掉的。一个人只要被我穿越过一次人生,都忘不掉我的。"

  quot;为什么?"

  quot;因为我永远爱着他!"

  20.他也不提不严守法律和安息日就会遭到神的愤怒和审判。他只是说神很寂寞,正在等着人们的爱慕。他说,神其实并非是在寻求那些不需要母亲的学者,祭司和那些人生能够自立的善人,而是在寻找那些边哭边走的人,就像母亲在寻子一样。

  21.最终,耶稣所讲的只是爱,要人们去做的只是不可能实现的爱。拉比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懂得,爱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22."打住吧,傻里吧唧的。"户田突然做出一副笑脸道,"又不是小孩子。相互指责对方人生的失败,没有什么用的。"

  23.在我的人生中,既有人每天一起生活,却在心里留不下痕迹;也有人一次邂逅就留下了难以抹消的回忆。还有人当时没有什么感觉,后来也忘却了,但在漫长的岁月之后突然惦记起来。

  24.他打驴子,驴便泣鸣,声音消沉。每次听到这畜生的叫声,滋卜拉就莫名的厌生。这时他就会诅咒住在城里的人,诅咒自己没有房子,每天只能露宿。可是,再诅咒,他的人生也没有因此而有任何起色。

  25.滋卜拉从城里望着那些麻风病人愣神,他们裹着破衣烂衫,拄着丁字拐,排成一排站在城外。他在想,那些人遭遇不幸都是命啊。生病是他们的命,而贫穷是我的命。命不相同的人在一起干什么都不会成功。这就是滋卜拉当下的感情。

  26.人类也会很快忘记痛苦,就像很快忘记幸福一样。

  27.那肌肉里饱含着足以战胜死亡的力量。这让百夫长想起了年轻时自己的身体。在这个年龄的时候,自己并不怕死,怕死是从头发里开始掺上银丝时才感觉到的。

  28.那目光里,有年轻的不成熟,更有年轻的美好。

  29.他们终于走进了广场。广场周围家家户户的窗户里也有无数犹太人的脸向这边张望,有女人,有老人,还有抱在母亲怀里的婴孩。张张面孔都像白痴般大张着嘴,俯视着犯人像是背着巨大贝壳一样挪动。没有一个人去帮他。百夫长刹那间感觉到,这些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一样。假使这个犯人是巴拉巴,他们也只会像白痴一样看热闹。

  30.什么都行,再微小的事都行。只要有什么能把这无限漫长的时间搅乱就行。

  31.百夫长体验到了一种幻灭,失望与轻松混合在一起的感情,同时也明白了本以为已窥见的另一个世界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32.为了活命不能去爱别人了。关怀,怜悯,爱什么的,在集中营里就是让自己自杀的有害感情。"所以,我现在并不想谴责为了活命而毫不关心别人的那些人。"

  33.他那时这样祈祷着:母亲为生子而痛苦,而我现在为生爱而痛苦。我的死会助人不再孤独吗?

  34.我钻进城门的时候,黄昏中的耶路撒冷已华灯初上。

  ……

  这样,这座城市就已看完了。想必耶稣时代也是这样的吧,同样小同样窄的被污水弄脏的路通向四方,也同样充满了灰尘和牲口的臭味,人群同样拥挤杂沓。我可能不会再来这耶路撒冷了,但也许会在新宿夜间寒冷的站台上,或是走在黄昏时分的高架桥上,忽而想起耶路撒冷。

  35.刚开始的时候,大人们还在谈论虚幻的梦想,可是那些梦想一个接着一个的像海市蜃楼一样破灭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相信这种话了,因为梦想和希望破灭时的痛苦远比拥有它们时更难忍受。

  36.静默笼罩在一块块肥皂周围,像是在严厉拒绝人们廉价的怜悯。肥皂被堆成山的形状,最底层是四块,上一层摞着三块,顶层是两块。假设一个人体内的脂肪能做一块肥皂,这九块肥皂就用去了九个人的尸体。

  37.您没有力量。因为没有力量,您才被赶出了拿撒勒,也被赶出了加利利的村村镇镇;因为没有力量,您才在耶路撒冷遭人唾骂,被人抓捕。您没有力量,却想用自己身体里榨出的痛苦脂肪洗去众多人们的悲哀。直到临死前您还在念叨"我与你同在。"所以,您才把耗子也派来洗去人们指甲里的污垢,清洁幼儿的屁股,洗净做完情事后女人的身体,是这样吗?而且,您自己也是在尿着裤子被拖走的耗子身边跟着尿裤子,最后把与自己类似的命运赐给了我的耗子,是这样吗?承认这些会是一件痛苦的事,但这是我能想出的您复活意义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38.此后过去了漫长的岁月,我和户田却都还执着于耶稣。我永远与你同在。

  quot;很缠人哪,耶稣。"

  ……

  你就在我创造的人物中间,拼命的拼命的想要捉住我的人生。甚至在我企图离弃你的时候,你都一辈子不抛弃我。

  quot;好了,"我站起身,"我得走了。以后还能见面吗?"

  quot;怎么说呢?"他落寞的摇摇头,"我们,也老啦!"

  《死海之滨》读后感(五):远藤周作:人们究竟在向神渴求着怎样的爱与救赎?

  多年来,我一直将自己投射在《圣经》中那些熟知耶稣却最终离他而去的弟子、祭司和其他各类男性人物身上。近年,我一直想提笔写写行走在死海之滨和犹太荒野的耶稣,然而我最终描绘出来的却是耶稣在被其改变了人生之后,舍他而去却终究无法将他忘怀的那些人眼中的形象。

  ——远藤周作

一位揽获日本各大文学奖项的著名作家

  1923年,远藤周作出生在东京的一户富裕人家。他3岁时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随家人一同迁往了中国大连,他是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然而这段回忆对他而言不能说是愉快的,父亲的外遇让幸福的家庭分崩离析。远藤跟着母亲回国后住进姨妈的家中。

远藤周作与夫人顺子

  1955年,他凭借《白种人》获第33届芥川奖。1958年,讲述二战后期日本军方对美军俘虏秘密进行活体实验的反法西斯作品《海与毒药》同时斩获新潮社文学奖与每日出版文化奖两项大奖。

  1966年,描写江户幕府禁教背景下葡萄牙传教士罗德里哥前往日本传教并探寻恩师弃教缘由的长篇小说《沉默》获第二届谷崎润一郎奖。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盛赞远藤周作是“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远藤周作(1923-1996)

  1972年,远藤同日本作家三浦朱门、曾野绫子谒见罗马主教,并为完成作品《死海之滨》特地前往耶路撒冷考察。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远藤周作的名字并不陌生。此前他已有《沉默》《深河》《海与毒药》与《哀歌》等作品被陆续引入国内。 同时国际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翻拍的同名电影《沉默》也于2016年在全球各地上映,并获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

电影《沉默》剧照

  宗教是贯穿于远藤写作生涯的主题,远藤孜孜不倦地刻画着一个个为自己身份所困扰的形象。

  从《白种人》中向纳粹秘密警察出卖灵魂拷问反法西斯人士的法德混血儿主角,到《死海之滨》里作为日本人却在战争期间仍信奉西方基督教的“我”,他们同自身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内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拷问和煎熬。

死海之滨评价人数不足[日] 远藤周作 / 2019 / 浙江文艺出版社

  《死海之滨》是继姐妹篇《沉默》结束年后远藤又一部对人性进行深刻探讨的砥砺之作。

  远藤在该书中提出了“人们究竟在向神渴求着怎样的爱与救赎?”一问,描绘了二战硝烟下牺牲与苟且背后的人性抉择,同时探寻了信仰之间追随与离弃的终极问答。

  我在心里回味着昨天看到的压顶的炽烈阳光和形似骷髅的群山,回想着黄昏里孤独的死海之滨。夜琴降临,万籁俱静,一片黑暗。这时,有一个人在思考着爱。他在想现实将被这种爱染成血色。但我是我,我已经到了懂得爱对现实是多么无用无效的年龄。

  ——《死海之滨》

《沉默》七年后探寻爱与信仰的深沉之作

  《死海之滨》延续了远藤在《沉默》中借主角罗德里格发起的绝望质问:神为何要对人们的悲叹声无动于衷。故事在双重的时空下展开,现代的“我”在死海之滨追寻耶稣的足迹,耶稣时代的众人则跟随着耶稣见证他如何一步步完成献身。

  来到耶路撒冷的“我”在从事《圣经》研究的好友户田带领下共同游览留存的耶稣遗迹。旅途中“我”回想起学生时代遇到的修道士“耗子”。他利用教徒身份牟利,怯懦贪婪,最终却像其他许多被纳粹迫害的无辜犹太人一样横死在了法西斯阴云笼罩下的集中营。“我”发觉自己其实也同“耗子”一样,弱小而卑鄙,背叛了耶稣却又从未将他遗忘。

  另一条故事线则设置在“新约”时代,门徒追随着耶稣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之旅。渴望奇迹的村民谩骂耶稣的无力,追随的门徒在苦难的煎熬里将他离弃,大祭司用他充当政治斗争的牺牲,犹太总督在他苦痛的双眼下遁逃,旁观者哄笑他的狼狈。 最终在百夫长的注视下耶稣吼出一声“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后拥抱死亡。

  《死海之滨》是一段追寻耶稣真实面貌的朝圣之旅,也是一部探寻爱与信仰的长篇力作。有如耶稣在犹太总督彼拉多的质问下所作的回答“我只想穿越每个人的悲哀人生,去爱他们”,这同样也是远藤周作对心中耶稣形象的诠释。神所散播的爱在信众的身上化为刻印,伴随他们的整个人生。

  爱,就像是浮在死海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喉咙干渴的牧羊人总会觉得沙丘后面就是甘泉。好不容易翻过沙丘,却根本没有甘泉。我这样多少有些人生阅历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爱就是海市蜃楼。 ——《死海之滨》

对信仰为何物的沉重追问

  谈及这部作品,远藤表示:“多年来,我一直将自己投射在《圣经》中那些熟知耶稣却最终离他而去的弟子、祭司和其他各类男性人物身上。近年,我一直想提笔写写行走在死海之滨和犹太旷野的耶稣,然而我最终描绘出来的却是耶稣在被其改变了人生之后,舍他而去却终究无法将他忘怀的那些人眼中的形象。”

  《死海之滨》是继《沉默》之后,远藤周作又一次对信仰文学的挑战,在对“罪与罚”命题的浓厚思考之外,也对信仰为何物进行了更为沉重的追问。

  他在延续《沉默》对信教与弃教行为的意义进行解读的同时,也对爱同信仰之间共通而不可磨灭的联系给出崭新的诠释。

  正如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山本健吉所言:“就像女人会渴求男人的爱一般,耶稣用“爱”将世人拥入他的羽翼……远藤选择在死海之滨的荒野上写下耶稣一生中最为艰辛漫长的痛苦。”

  可以说死海之滨既是远藤周作探寻信仰的起始之地,同时又是他追逐爱与救赎的终点。

  日本著名评论家河上彻太郎称赞:“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耶稣受难、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战时日本对国民控制的情景。”

死海之滨评价人数不足[日] 远藤周作 / 2019 / 浙江文艺出版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死海之滨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