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发现?
是看出龟裂土地中的力量,是发现刺骨冷风中的希望,是静水流深的涌动,是曙光中的危机……
倘若有善于发现的眼,善于感受的心,善于思考的脑,便可在世间万物平浅外表下发现不一样的内涵与深度。正所谓,见一叶而知秋,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那些知明之人不仅是用眼观世界,更是用眼、心、脑丈量整个世界。
其实,世间一切人与事物都有其复杂的多面性,与其说发现是为了看清事物的本质,不如说是寻找事物的另一个半面。然而,人们更愿意去直观感受世界,眼见为实,总爱武断地判断事物。哲人眼中的“一分为二”是智慧,而庸人眼中的则是极端与武断。前者是为了发现矛盾中的意义,后者是让矛盾激化。
如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校长只看到了“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的顽劣调皮,却未看到孩子的内心矛盾、希望。而马修老师却用音乐的心发现孩子们心中的美。一叶可以知秋,然一叶亦可障目。善于发现并不是发现事物表象所折射出的性质,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从精微之处寻找生命的真谛。
然而,或曰:“发现事物的内在有什么用?那些明显的表象才能给人带来感受”,可是这样的感受真的是实在的吗?在我看来,只关注外表恰恰是一种感性的判断,往往伴随着定势思维,而深入的发现则是用理想的思维思索问题的背后。
倘若少了深入的发现,便少了柴静笔下真实的“看见”;便少了纳兰于盛世浮华下感受到的“故园无此声”,便少了曹雪芹痛定思痛得到的释然超脱。然而,当今社会却少有人愿意去发现,因为忙碌,因为浮躁,因为功利,少有人愿去看云舒卷,花开落,这何尝不是一种人之轻浮。不愿去感受自然中的生命也是不重视自身的生命。
善于发现或许并不能真正找出表象中的别样意义,但却可以增加自身了解世界的角度,可以感受到大雪皑皑中身穿猩红大袍的宝玉,所蕴含着的幻灭与超然。发现别样的意义,拓宽人生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