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亿美元分子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2-03 23: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亿美元分子读后感1000字

  《十亿美元分子》是一本由[美] 巴里•沃思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4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亿美元分子》精选点评

  ●Vertex自己科学家们都不知道公司股票价格为什么涨价,华尔街的人知道

  ●2019.7.19 以医药发明背景故事,实为发明家传记。 不感兴趣,弃读!

  ●后半部分快速浏览笔锋太急。

  ●医药公司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内斗、竞争资本甚至运气都是背后的一个个故事。书中提到了续作《解药》但我没搜到相关图书信息,期待

  ●编辑赠书。10分……。

  ●如果能写得更简洁些,也许值得打五星。

  ●讲述了福泰30年前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早期科研团队的故事,包含了项目的设立、启动、运转,团队的组建、清理升级商业融资、融资、再融资到上市,最终以作为全书主线的FK506项目对手打到惨败作结,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但福泰对“基于结构设计药物理念的前瞻与坚持、团队在痛苦挣扎中的成长,不会让你去怀疑公司是否能最终取得成功,而在更大时间跨度上的结果也的确是这样!

  ●非常好看,一种新药如何从无到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如何从小到大,这本书说得很清楚了。很难得的是,翻译非常流畅,还修正了原书的一些bug,真的是很难得了。

  ●虽不懂生物制药,读完这本书,对新药研发艰辛有一些感知。成功除了实力以外,还需要远在星辰之外的运气,需要艰辛的付出。科技的进步,终将推动生命科学的进步!

  ●高大上的药企啊… 翻译和节奏都很好 偶尔看些跟专业有点关系的书

  《十亿美元分子》读后感(一):高风险 绝逼的高风险

  成则十亿美元分子

  最后FK506的优化还是没搞成,最后的底牌:两个分子买来的,一个纯属意外找到的辅助药,仅有的基于结构设计药物产药效一般般,还有可能官司

  败则坏血,估值变成0,成为最大的输家。....为什么要140个字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

  《十亿美元分子》读后感(二):现实小说精彩

  书里真是群星灿烂,药学、医学化学史上以及投资领域天才和大牛出没,故事也十分传奇完美诠释了“比你天才比你博学还比你努力的人”。书里还让人感受到各个时代宏大背景,从1918大流感二战时青霉素攻关,再到90年代末美国经济低迷、日本企业崛起展现野心,还有医药版块的迷之疯涨与暴跌。每个人物都极富个性,生动鲜活,他们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亲近与疏远,颇具深意。总结一句:现实比小说精彩。书中创业的主角博格非常有意思,相许多人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boss的影子,或者说找到自己boss的某些特质、某些行为。

  《十亿美元分子》读后感(三):深入一线的行业小说

  原作者用典型的美国涛涛快语述说了一个生物制药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故事。感觉看完这本书,相当于到这种高级的生物制药公司实习了两到三年,书里描写的实验室和博士们的工作关系,老板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人,大家努力地工做是在想完成什么?得到什么?这种只是一个基于一些起步条件和合理推论的设想,在看似某种高尚的信念以及巨大的商业价值之下。日本的大企业投资了巨额资金,为的就是一旦成功,可以收获很多。这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疯狂的科学游戏。是信念、欲望还是别的?

  时间到25年之后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不知道有没有发展到这个水平,也不知道中国是要后继其途还是要另辟蹊径,因为时代与技术发展太快了,人在后头跑似乎跟不上…

  《十亿美元分子》读后感(四):创业维艰

  非常精彩的制药企业创业史,翻译专业而流畅,读起来酣畅淋漓。 看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我是药神》的观众,会憎恨药企的残忍与剥削,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讽刺、痛骂,但是,从药企的角度来看,矛盾与问题就会更复杂,不是群众设想的那么简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默沙东的逆子——博格,基于结构设计制药的理念,离开了实力雄厚的老东家,创立了福泰制药。在与众多大药企的竞争中,博格与他的一群科学家坚信自己的制药理念,灵活游走于科学与资本之间,筹资——研究——筹资——研究,反复经历大的挫败,又反复起死回生,最终打牢地基,不断壮大。 研制新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资本投入大,烧钱速度极快,更是在未知中摸索,法确定方向一定是对的,最初的投入说不定就打了水漂。这又是一个极度高科技的产业,需要上百、上千科学家的合作、努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读过之后,就能明白为何制药企业的利润如此之高。 既是造福人类的信念,也是追求金钱的本性,与人类生死密切相关,注定药企将永远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阅读此书,不要去问对与错,而是去感受福泰初创者门的创业勇气,为成功疯狂工作的自我压榨,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的。同时,院校的象牙塔,想造福普罗大众,企业是关键一环,理论与实用,中间隔得不是一点两点。

  《十亿美元分子》读后感(五):十亿美元十年

  本书讲述了一个经典的美国式创业故事:一家名为 “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的小公司,从只有十几个研究人员的创业团队起步,只花两年半时间就在纳斯达克 IPO 上市,成为美国医药界的一匹现象级黑马。

  书名 “十亿美元分子” 是什么意思呢?一种药物就是一种特定的化学分子,而一款畅销药每年能获得十亿美元的销售额。福泰创业团队的目标,就是要推出自己的 “十亿美元分子”。

  目标虽然很远大,然而,初创制药企业很可能在十年时间里既没有任何产品,也没有任何收入,同时还要以很快的速度烧钱。怎样在钱烧光之前找到下一笔资金?怎样尽可能谨慎地选择研发项目?当项目进展不顺利时,是及时止损还是继续投入?在持续的挫败中,该怎样鼓舞团队士气?所有这些,都是初创时期的福泰必须解答的问题。

  本书作者叫巴里·沃思,是美国知名记者,写过多本重量级纪实文学作品,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这本书与一般传记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一本回忆录,而是一本现场记录。从福泰创业到上市的两年多时间里,作者一直与创业的科学家团队成员同吃同住,近距离观察他们创业初期在科研和融资道路上的艰辛波折,并实时记录下来。这本书为媒体和大众揭开了科技创业公司的神秘面纱,被认为是研究科技创业公司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你将听到:

  1. 乔舒亚·博格为什么要离开默沙东,创立福泰制药?

  2. 泰团队在项目研发上遇到了怎样的难题?

  3. 福泰是怎样争取融资,并成功 IPO 上市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亿美元分子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