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经常遇到一些带孩子的家长边走边教习或是讨论学习的问题。妈妈边骑着电动自行车,边让孩子背诵英语单词;爸爸背着儿子的书包一边走,一边讲解昨天考试丢分的数学题。马路之上,人流熙攘,奔向学校的孩子已然开始了学习的步伐。孩子们一天在学校要上七八节课,放学还要完成老师留给的作业,倘若认真起来,光是这些任务就足以让他们身心疲惫。上学路上,家长再强行占领,一天下来,还有什么空闲让孩子去体验生活,培养兴趣?学习固然需要珍惜时间,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是自然规律。一个人如果总是处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智慧之门,是难以开启的。久而久之,厌学情绪由此产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学之前让孩子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当是更有利于智慧的开启和学习兴趣的提升。如此匆忙的教育自然不是孩子的需要,那么,我们这些大人如此急匆匆地追赶又为的那般呢?
晚上回家,在小区里遇见一位奶奶正推着童车,里面坐着个一两岁的婴儿。在奶奶反复教习下,小孩子终于会背诵下完整的《悯农》。奶奶连声夸耀、赞美着小孩子!对于一个刚刚学会说话的婴儿,教给他们认识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是否比背诵几首难懂的古诗更有价值呢?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养人和养花、育树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让我们的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环境,立身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急功近利的教育不亚于拔苗助长,最终受到损伤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们的家庭和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