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织物》影评10篇
日期:2019-12-13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织物》影评10篇

  《织物》是一部由彼得·斯崔克兰德执导,格温多兰·克里斯蒂 / 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 / 卡罗琳·凯兹主演的一部喜剧 / 恐怖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织物》影评(一):最后女售员在小电梯里看到的那几个穿了裙子去世为什么在地下里织衣服

  红色裙子跟店长和女售员有什么,红色裙子是被害女星依附在里面吗,女售员擦洗的女模型是活的吗,在最后女售员在小电梯里看到的那几个穿了裙子去世为什么在地下里织衣服 ,总之穿过的都会发生怪事,都会莫名其妙的死,怎样都不能毁灭的红色裙子,这究竟一样怎样的衣服,为什么会发生,卖衣服的女人故意撕掉杂志的被害女星那页,怎么起源

  《织物》影评(二):讲真,这种电影真心不是菜。看着累。

  讲真,这种电影真心不是菜。看着累。 玛丽安·吉恩·巴普迪斯特饰演的女主角到服装店买衣服,遇到一位美艳售货员,她将一条血红色的裙子买回家,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恐怖的事情,这条杀人红裙竟带有恶灵诅咒。 讲真,这种电影真心不是菜。看着累。 玛丽安·吉恩·巴普迪斯特饰演的女主角服装店买衣服,遇到一位美艳的售货员,她将一条血红色的裙子买回家,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恐怖的事情,这条杀人红裙竟带有恶灵诅咒。

  《织物》影评(三):懵

  当代女巫收割灵魂,是这设定吗?前面一段虽然有些爱爱和自慰情节,但还算正常,将就看,后半段超越了我的取向,不知怎么看到那小基佬就看不下去,几乎跳着看,到最后才稍稍理解一点:哦,联上了,还寻思着怎么前段剧情戛然而止回想起来,这些华丽端庄优雅睿智有种不可描述邪恶感的老熟女店员是什么来历,倒回去看居然一无所获,好吧,这是在吓唬女断手党不要乱买衣服吗?话说演员是真卖力,演得传神入戏,个个都很有特点,这也是英国电影不会让我失望所在

  《织物》影评(四):欣赏不来,欣赏不来。

  2018年,喜剧恐怖电影《织物 | In Fabric》

  ?? 喜剧分类? 我有没有看错,这个应该是在魔性分类里。

  好吧,好吧 还真是有点欣赏不来,最近接连看了几部不明所以的电影,让我有点难受

  抛开那种对于消费的魔化,电影的配乐和感觉颇有70年代欧美电影的感觉,甚至和当时的一些魔性作品有些类似,不排除致敬的方面

  ------涉及剧透了--------------

  幽默方式也是接受不了。衣服杀人还是有些牵强和搞笑,恐怖的点只能说往魔性那边靠,剧情上并没有什么特点,也没有什么前因后果,反正穿上就倒霉,倒霉到死掉。。我算不算剧透了。。。

  果然是欣赏不来,就连短评评论都感觉如此的高深。。真是甘拜下风

  有点怀念燃气热水器。。

  ----------我是导购分界线-------------------

  推荐指数:★★(4/10分),欣赏不来,欣赏不来。

  《织物》影评(五):一部名符其实的邪典片

  当不少口味独特的资深影迷仍然沉迷在去年两部争议之作《阴风阵阵》和《刺心》里复古魅惑的美学风格而津津乐道之时,大家看来忽略了另一位继承达里奥•阿基多(Dario Argento)衣钵,在美学风格上最贴近70年代意大利“铅黄电影”的英国导演彼得·斯崔克兰德(Peter Strickland)。这位导演似乎一直钟情于邪典题材,或者说普通常见的题材在他的镜头下都能呈现诡异的邪典意味,之前两部作品《邪典录音室》和《公爵蝶恋花》都是如此。如果说《邪典录音室》是在声音上大做文章讲述录音师为一部邪典片配音的工作),那么这部新片则在视觉色彩上给观众带来强劲冲击力

  影片讲述由一条换季打折娇艳红裙而引发出两桩血案,前后夺走四条人命。影片分成两个部分,前面是讲述女黑人儿子,另一个则是洗衣机维修工程师和他的女友。两个故事人物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全靠这条夺命红裙牵连起来。这个恐怖惊悚题材有90年代港产片那种粗制滥造暴力血腥场面神秘的性暗示刻画(裙子的丝质),以及无厘头的幽默色彩(洗衣机)。然而,美术造型、色彩光线、配乐却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开头用几张静态照片配上画外音来预告整个故事的关键情节,就让人看出这位导演强烈作者意识。 女售货员跟顾客互动时诡异的动作晦涩对话商店结束营业后售货员与经理匪夷所思的情节,以及充满色情隐喻时装模特,不禁令毛骨悚然。相比之下,影片主题比较浅显直白矛头指向无止境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对人类身心造成的困扰。然而,太多风格化的手段喧宾夺主符号意象,以及演员夸张迷惑演绎,令原本尖锐批判意味逐渐削弱,作者风格完全盖过叙事逻辑,最终沦为一部名符其实的邪典片。

  《织物》影评(六):古怪就是可以当饭吃

  一个吸血鬼样的男人开了个商店,商店的目的就是为了卖那条红色的裙子,做的电视广告上只展示了一个商品就是红裙子。每一个穿过这个裙子的人,都会招来厄运,最后被这个裙子弄死。死后这些人都变成了制造裙子的人。典型恶魔故事。

  商店里面的导购小姐都是人偶穿衣人偶)。因为导购小姐没有头发,她们抚摸人偶的时候都是带着怜爱温柔态度,因为她们自己都是人偶变成的。导购穿的衣服也能看的出来,就是像洋娃娃一样那种古代大裙子,跟客户穿着风格完全不一样。

  为了展示邪恶,人偶之间还有性行为。一次性行为中,看见人偶居然有月经血,所以也许人偶是人变的。店主人看到过一次这种行为,但他并没有加入说明店主人跟这些人偶是不一样的物种

  第一个来买裙子的黑人大妈。是一个离异的家庭,母亲和儿子俩都受欲望折磨,儿子深陷于欲望当中,迷恋一个比自己年龄大的女人,母亲的欲望隐藏的更深一些,是通过正式的相亲交往寻找合适的男人。她被购物小姐忽悠了,买了这条裙子,然后穿上这条裙子以后不断地带来厄运,最后灾难中结束了生命

  第一个故事算是比较简单的。完了以后这个电影只拍了一半。导演一看时间不够啊,于是只好再编第二个故事,第二个故事不能是第一个故事的简单的重复,所以又加了很多更加诡异的内容

  第二个受害的是新婚夫妻,都穿了这条裙子。男性是一个丝袜控,他从小的时候迷恋的就是商店里穿丝袜的女售货员。他对他的老婆实际上没有什么欲望,因为他老婆不能穿丝袜,老婆一穿丝袜就过敏。所以他也是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

  红裙子先是杀掉了家里的金丝雀,却然后让男的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了。最后是老婆。

  这个男的有一个比较迷惑的情节,就是当男人大段的背诵洗衣机诊断思路的时候,听的人都会奇怪的陷入一种陶醉的状态。修洗衣机的在三波人面前说过大段的诊断思路,三波人都陷入了这种迷醉和半睡的状态。同时镜头里面展示了红裙子在狂风当中疯狂舞动的镜头。似乎暗示红裙子会附着在每一个相关的人的身上,而红裙子有种奇特特性,就是听到修洗衣机的大段技术性说明就会陷入满足和高潮,说明了什么呢?不知道

  片子展示的另一个诡异的地方,一共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都是很诡异的,第一个单位就是那个商店。

  第二个单位是黑人大妈工作的那个银行,银行里面有两个经理级人物,看上去都很友善,很多废话。但是仔细琢磨,他们都是变态者,喜欢心理层面窥探和折磨别人,尤其是挺喜欢听别人讲自己的梦境,无论是黑人大妈自己还有来申请贷款的那个洗衣机男,都要听人家的讲自己的噩梦

  第三个单位就是那个修洗衣机的公司,公司的老板光头,从头到尾一句台词都没有说,就是用他那双可怕眼睛盯着别人。

  三个单位都是可怕而不近人情的,都莫名其妙的折磨他们的员工,而这些员工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比方说洗衣机公司仅仅因为员工在自己家里修了自己家的洗衣机就要开除他。银行则警告黑人大妈,因为她跟高管情妇挥了挥手,

  最后一个死掉的就是洗衣机修理工的老婆了,老婆居然因为没有衣服穿,又到这家店里面想去买一件衣服穿,她去的时候身上穿的正是那条红裙子,因为红裙子会招来大灾祸,所以,商店里的购物员想把她赶出去,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就在买衣服的现场,巨大的灾祸降临了。整个商场失火,人们莫名的陷入了癫狂,所有的客户开始拼命地抢东西不付钱。然后修理工老婆在试衣间烧死了。

  为什么一定要烧掉百货大楼?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导演拍到这个地方强行要求高潮一下,以便结尾而已。整体来讲,故事看看打发时间还是不错的。但是呢导演水平不算高,为了神秘和奇特故意营造神秘和奇特,其实背后并没有什么深的含义

  《织物》影评(七):一席红裙要你命!!!

  物品类恐怖片一直是恐怖片中的一个重要的亚类型。假发、古镜、衣物汽车玩偶等,都可以是被诅咒的害人载体。这样的电影,由于反派是不能说话的物品,所以吓人主要以制造诡异的气氛为主。

  比如斯蒂芬·金的小说《Christine》就是讲一部杀人汽车的故事,这部汽车像是一个妒妇,她深爱着主人,当主人另结新欢的时候,她就要从中作梗。最后汽车和司机一起走向毁灭。

  《织物》是个性导演彼得·斯崔克兰德的新作,他的几部前作我都很喜欢。他从一个独立电影人发展成了现在这种类型片导演,增加受众群,也算是转型成功。从《邪典录音室》开始(北京欧盟电影节展映过),他就走上了铅黄式电影这条路,直到现在艺术上已经日臻成熟

  之后彼得导演的《勃艮第公爵》由于极其独特、精致,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也得了很多奖项。故事不落俗套地讲了一个蕾丝虐恋的故事,让人看完后很难忘却,正是这部电影奠定了彼得cult大师名号

  《织物》不是一味模仿阿基多式的铅黄电影,而是多种形式混合体。它混杂了大卫·林奇式的诡异疏离,又有古早剥削片的荒诞不羁,所以单纯当恐怖片去看会不怎么过瘾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条美丽的红裙子,被谁买去穿上了就会遭厄运而死亡。没有什么逻辑性,也没有究其缘由,只是表现了出售这条裙子的百货大楼里的种种诡异。其简单、直接性和70年代的磨坊剥削电影的气质接壤。

  电影的主题似乎在抨击消费主义。人们被无情的物质化,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电视宣传促销产品彩页等,不知不觉吸引诱惑着我们的眼球,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购买这些严重过剩的东西。

  最后顾客由于抢着结账而引起口角、打架、破坏火灾,让百货大楼付之一炬,显得有点歇斯底里,但导演还是没有过分渲染暴力和血腥,这个就和阿基多完全不同了。

  那条红裙也是欲望的象征,被它害死的人最终都成了奴隶,在地窖里不停地做同样的裙子,而且下层还有大量的虚位以待,静候着购物奴用生命去买单!

  《织物》影评(八):看来,各地都有一个红衣女鬼的恐怖故事

  看来,各地都有一个红衣女鬼的恐怖故事:

  在台湾,是《红衣小女孩》;

  在大陆,是《一双绣花鞋》;

  在香港,是《倩女幽魂》等一大批;

  在韩国,是《人性师》;

  在日本,是《惹鬼狂叫》;

  ... ...

  现在,一部英国影片,也拍了一部东方味道的红衣鬼,叫《织物》。

  《织物》这个名字有些怪怪的,显然是没有翻译好。英文原名叫“In Fabric”,尽管有“织物”的意思,但人家在“织物”之前还有个“in”呢,加上“in”意思就是“织物之内”了,意译之下就是“衣物之下”,或者直接翻译为“红裙子”就好了。

  就像《皮囊下》,直译出来的感觉就没那么糟,很容易就能够知道讲的不是皮囊,而是皮囊下的灵魂。“衣物之下”,就是“衣服之内”,包裹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灵魂/鬼魂。鲁迅有句话叫“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他的“皮袍”就是身上穿的“皮袍子”,是代表了上层阶级的衣服,皮袍下的“小”,就是指的灵魂的小格局。《织物》最应该借鉴鲁迅的这句话,翻译成“红裙之下”,韵味会更好。

  《织物》这片很简单,主角就是一件“红裙子”,人类全是配角。这件裙子,就是一件被诅咒了的裙子,谁穿谁死。没错,这是一部恐怖片。

  影片重点讲述的部分是这件红裙子的第二代主人,一位黑人妇女。她与前夫离婚后,一直一个人带着孩子长大。自己在一家银行里上班,担任出纳的工作。

  工作平平凡凡,日子平平淡淡。但她总是不安平淡,想交接个新的男朋友,过上新日子。因此,她去买了这件红裙子。运程,也因此改变,甚至搭上了身家性命

  她不知道的是,售卖红裙子的这家店,其实是一个邪教组织,他们对衣服及模特施加了魔咒,以至于这件红裙子谁穿谁就会死。而且,红裙子,扯不破、撕不烂,放进洗衣机去洗还闹脾气,会把洗衣机都给拆了。想去店里退衣服,也是没门,不给退。就是逼着你去死。

  黑人妇女给的镜头多了些,等她死了之后。故事又迅速进行了下一章及再下一章,无一例外,都是红裙子的新主人必须得死。

  最终,才明白,红裙子才是真正的主角。

  观看这部影片,其实是因为格温多兰·克里斯蒂。

  什么?感觉很陌生?

  那么,再说下《权力的游戏》中的“美人”,就是那个被野人王爱上,却被詹姆啃了的大高个子女人,女爵士布蕾妮。

  因为喜欢“权游”,权游的人出来演的片,总是会多看两眼,而且尽量都会去看。看到这部打着“美人”主演的影片,毫不犹豫地就看了。毕竟,这是“权游”之外看到的“美人”的第一部影片。

  可是,结果很失望。因为“美人”的戏份非常少,而且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酱油一样的角色。片中,“美人”饰演了黑妇人儿子的女朋友,负责与黑妇人拌嘴。没啥出彩的地方,演技不尴不尬的,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接这样一部片。(至于《星球大战》中的女武士,一直带着面具,就算了吧。)

  但实际上若说这部片毫无意义,其实也不是。

  首先,它强烈地批判了西方社会的拜物教,批判了消费至上的虚荣心。很有一些莫泊桑小说的味道,尤其是那篇大家都熟悉的《项链》。浓郁的讽刺味道,扑面而来。小说中的玛蒂尔德为之辛劳大半生的项链,最后居然是一个假的,这种反转具有极强的悲剧性意义。而《织物》里的悲剧性更大,老妇人为了让自己变的漂亮点买来的漂亮的红裙子,居然成为了索命的枷锁,她经历的事比玛蒂尔德更惊悚,更恐怖,也更要命。因此,本片,对物质对欲望的批评也更具体更明显。

  红裙子是很漂亮,谁穿了都会变得娇媚起来,正好隐喻了物质精神。崇拜物质,崇拜浮华,最终终将得到报应,这一点大抵是影片深邃的主题。

  但主题再深邃,面子上拍的不好看,就一切都是白扯。影片不好看,内涵啥的就不用再提了。《织物》的成就不高,就在于此,拍得不太好看。没有外在的光鲜,只说内涵,也挺没劲的,毕竟不是文艺片。

  “红裙子”的杀人手段,不似西方传统的恐怖手法,更接近于东方恐怖领域里的设定。像《咒怨》,也像《魔镜》等,都是将带着恨意的怨气附着在实物之上,然后去危害人间。

  东方传统的恐怖故事中,都是死去的人的怨灵,将自己的怨念附着于具体实物之上。《织物》则进行了下重构,把邪教的元素加了进来,让红裙子成为了邪教机构的灵媒,被施加上了邪教的诅咒,成为了邪教的杀人工具。细节上有修订,但框架上还是差不多。

  这种设定,充满了东方鬼魅的色彩,是东方惯常采用的手段。这些年,东方的一些设定,逐渐被西方拿去了一些。《织物》明显是夹生的,想学又没有全学会,加了一个邪教的设定,但是又没有讲清楚邪教的动机,似乎只要归之于邪教就万事大吉,这种设定很偷懒,有些不伦不类。

  这算是一次尝试,导演彼得·斯崔克兰德并非无名之辈,他之前执导的几部影片,基本上都带有惊悚的标签,而且获得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提名,《织物》这部片还是可惜了。

  《织物》影评(九):《织物》影评 大胆的美艳胜于谨慎的平庸

  “一种心灵的感受一种触摸的回忆”

  中年黑人大妈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作为单身母亲的她生活不如意。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难以教育,带着同样叛逆的女朋友同居。一次黑人大妈与儿子争吵中得知孩子的父亲已经交了新的女朋友。黑人大妈气不过决定开始尝试交往男朋友。

  于是大妈开始物色男友,为了以后的见面大妈决定去当地的百货公司买一件像样的衣服约会用。大妈来到了服装店开始挑选,当她走到一件血红色的丝质长裙那停了下来,神秘的导购员马上为她极力推荐这件衣服。

  大妈试穿了这件织物,虽然小了点,但是也算合身,血红的颜色格外引人注目,凸显出一种别样的气质。由于衣服太小大妈还是不想购买,这时神秘的导购员开始了她的发挥说服了大妈买下了这件鲜艳而又复古的红色长裙。

  第一次约会大妈就穿上了这件红色长裙,然而约会不是很顺利,对方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而且她发现自己身体出现了过敏症状,于是她脱下长裙放进洗衣机里洗,可是这件赋予了诅咒的长裙在洗衣机里旋转跳跃硬生生地把洗衣机给毁了,还把大妈的手弄伤了。

  大妈觉得这件衣服挺邪乎想去退货,可是服装店说什么都不肯退。大妈无奈之下只能带了回去。自从穿了这件衣服就没好事,总会带来灾难,原来这件衣服原来的主人已经身亡,这件衣服受到了诅咒,是一件邪恶之物。大妈决定彻底扔掉衣服,于是驾车想把衣服扔远点,可是这件织物在大妈销毁它以前先给大妈搞了个交通事故,大妈在事故中身亡。

  红色长裙被重新投放到市场中开始寻找它的“有缘人”这次新猎物是一对年轻的男女朋友,当然下场也是悲惨的。织物最终回到了百货商场里一把火烧掉了服装店,唯一没烧毁的还是这件血红色织物……

  我不敢说完全看懂了这部电影。电影拍的过于脱离现实,大胆张扬又不乏另类唯美。艺术的表现形式诡异偏激,似梦非梦的感觉使观众云里雾里,现实与虚幻相互碰撞,质感丰富,配乐与语言是一大看点,非常到位,身临其境。电影并没有太恐怖,点到为止,在需要释放的时候收住了,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更大。

  导演用织物调侃了消费观。长裙被消费观所诅咒,赋予了永不灭亡的生命,而生命的消失灵魂被织物吸收被下一批消费,如此循环,永不消失。当然电影想表达的远不止于此,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织物》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