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上方 壹心理 , 回复"测一测"
免费做「朋友圈人格测评」
壹心理主笔团 | 蓝莓小姐 碗仔
第一批90后,马上30岁了。我也是。我们这一批人,现在过的怎么样呢?据说,是这样的:挣钱真太难,
结婚没
对象,
工作没攒钱,
恋爱嫌太晚,玩耍没
时间。我们这
一代,的确很
尴尬。主要的
问题是
现实的
限制跟不上
观念的
变化。我
认识的很多人,结婚工作
生活方式都想
自己说了算,但是
内心的
束缚实在太多了。“我得为了我
爸妈着想,他们把我养大不
容易。”“我得结婚了,我们家就剩我一个单着了。”“我是
独生子,跑那么远工作
我爸妈不
放心。”....总之,是在反复的自我与
传统的斗争中,
重复着一个
本质性的
冲突:“我想做自己,却无法做自己。”所以有
时候,我真挺
羡慕00后。这也让我
反思,我们的
成长里出了什么问题?
一个孩子,要在什么样的
环境因素下长大,才会有一个
强大而
独立的自我?当90后的我们有一天当了
父母,又该如何和
孩子相处呢?最近刷屏
电影《00后》刷新我这个90后的
三观,也给了我一些
答案。张同道本是一名
老师,
拍摄《00后》的
初衷只是因为
儿子的
一句话。2006年,他年仅4岁的儿子,一度对他所有的
提议都说不,这让他陷入近百年前鲁迅
先生同样的
困扰:今天,要怎样做
父亲?某个冬天的早晨,张同道洗完手,让儿子去
洗手,
结果儿子手一伸说:“烫!”
爸爸说:“不烫,我刚洗完。”儿子说:“那是你的
感觉,我觉得烫。”“他才4岁,却非常
严肃地看着我说了这句话”。张同道觉得,这个话是他4岁时不敢对他爸讲的,但儿子总是敢说出自己的
感受。他很
好奇,这新的
一代人会长成什么样?所以才有这部《00后》。我
突然想起,中秋去
一个朋友家吃饭,他家
女儿2岁。
女孩喜欢向人吐
口水,觉得
好玩,她向我吐口水时,我也
回应了。爸爸看到后,很
严厉地骂她:你怎么这么没
礼貌!2岁的女儿没有被吓到,反而有点
生气地说:爸爸,为什么你总是爱
批评我?爸爸突然
冷静下来:啊对,对不起哦。爸爸下次会好
好说,然后和女儿击掌和好。那一刻,我觉得很
震惊。一个2岁的孩子,都
知道去
正确表达自己的
不满。她
开始分辨了,什么是爸爸的感觉,什么是我的感觉。我可以表达我的感受,我可以
拥有我的感受。我对爸爸说,你很
幸运,你2岁的孩子,心理
健康而强大。这一切的
前提也是,爸爸
明白: 再小的孩子, 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张同道本是
教师,却用了整整12年去
纪实,只为
了解自己的
下一代,他们内心
究竟是怎样的。而他拍摄的“芭学园”,是
艺术家李跃儿为了
实验一种以爱和
自由为主要
理念的全新
教育方式创办的。30年前,李跃儿还是个
画家,业余从事
美术教育。当她
发现自己接触到的
孩子们内心
承受着
巨大压力时,她很
揪心。她
决心研究并
实践适合
儿童天性的教育。后来就有了“芭学园”。而芭学园这三个字,在
中国教育界,已然成为新
教育学校的代称。张同道说,《00后》是他“用12年,写给
年轻父母的一封
家书。”12年,这封家书里,他究竟写了什么呢?芭学园里,5岁
男孩池亦洋,
霸道蛮横,打人、抢
东西、骂老师。他时常身披
红色斗篷,手拿一条
竹竿。上一秒像
正义的超级
英雄,下一秒却说出“我要把你打成肉泥”“我要掐死你”这样的话,令人
毛骨悚然。活脱脱一个“魔童哪吒”。最后被打的
家长怒了,他们
强烈要求把池亦洋“弄走”,
幼儿园园长大李却
组织了一个
家长会。她发言道:“我们不能
忽视的另
一面是,池亦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
男性的
榜样。他
带领其他男孩立正、齐步跑、挖
地道、玩打仗......让
柔弱的男孩有了更多的
活力,变得更
强壮”。“我们做教育的,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长成同样的人。”在所有人都只看到这个“魔童”
恐怖的一面时,大李却觉得他身上有非凡的
领袖特质。男孩都愿意在他
手下当“兵”,有些女孩还
特别喜欢他。那是什么让他变得这么不守
规矩呢?大李
分析道:因为他得到的“
拥护”越来越多,越来越膨胀,最后甚至想用
暴力让别人来顺从自己。有一天,“魔童”又闹事了。这次,大李蹲下来,很
坚定地对眼前
这个孩子说:“你不可以用暴力,用暴力去
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
出息的。”而接下来,池亦洋的
表现让大李都
出乎意料。
幼儿园内
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池亦洋竟学着园长的
样子,谁该道歉,谁先玩
玩具,他都分析得
头头是道,
成功化解了
矛盾。后来的一年时间里,池亦洋从不可救药的“混世魔童”变成了“
孩子王”。大李说:“一个
坏孩子是被
塑造出来的。”如果当时自己开除了池亦洋,他会给自己贴上‘坏孩子’的
标签,本来不坏的,后来慢慢就真坏下去了。我特别喜欢美国
心理学家Howard Saul Becker说的标签
效应: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跟标签
一样的人。
二战期间,美国
心理学家在
招募一批
行为不良、
纪律散漫、不听
指挥的新
士兵中做了一个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
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
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
去努力了。无论
好坏,"标签"对一
个人的“
个性意识的自我
认同”都有强烈的
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
方向发展。我
记得,
小时候很多
长辈都喜欢给人贴标签。上课爱动叫不守规矩,
作业没写完叫不
用心,和
同学发生争执了叫不会
处理人际关系,不想上学叫
生性懒惰,
考试考砸了叫
不适合读书。贴标签的潜
在行为,会
延续人的
一生。18岁没考
上好大学叫“一生都毁了”,25岁没结婚叫“你再不结婚就嫁不出了了”,30岁没车没房叫“
你好像
没什么出息”,40岁去
创业叫“这么大
年纪了,还喜欢
折腾”...最后,我们便成了什么都不去做的人。
不幸的是,在幼儿园成为“领袖
人物”的池亦洋,也没能战胜
残酷的现实。上
小学后,无论他怎么学,作业总是做不完,考试也不会,成了
班里的“差等生”。他坐在最后一排
天天挨批评,坐
出租车哭、
写作业哭、在
操场上一边暴走,一边崩溃大哭。他每天起床的时候在想:“什么时候才是
个头,什么时候我
才能不用
学习了?我的
人生没有
希望了,我人生什么
目标也没有,这个
世界上没有
需要我的
地方”。没有幼儿园园长大李一样的
耐心和
帮助,池亦洋的
心情跌到
低谷,又无从
发泄。十多岁的他,一个人累得直接睡倒在
滑梯上,
眼角还流着泪,那一刻我觉得这世界真是
魔幻。你能
想象吗?一个
原本具有巨
大气场的孩子王,现在成了每天
哭天抢地,耷拉着
脑袋,低头不语的
机器。好在幸运的是,池亦洋的父母做了一个
决定。他们没觉得“我的孩子是
差生”,而是决定“多给他做一些
事情的
机会,让他
体验,让他自己从里头选”。终于,池亦洋在
中学时
发现了
他喜欢的
橄榄球,从此他灰黑的内心世界里,
出现了一道光。2016年,15岁的池亦洋与
队友代表中国出征世界
橄榄球
青年锦标赛,他
穿着中国队的
衣服,唱起
国歌,我
忽然想起,5岁时的他,是那个在操场上带着一群男孩唱国歌的孩子王。我
泪流满面。他说:“当你有个人生目标或
梦想之后,你会发现,人生不光是学习、
赚钱、有车有房娶
媳妇,人生还有更
重要的事情”。而属于他那件最重要的事情,是打进世界橄榄
球赛。那年,他才15岁。他终于找到了
自己人生的方向,不再是这
大千世界里的一个迷童。我们又有多少人,直至今日,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呢?从小到大我都忘不了一句
唠叨:“你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嫁个好
老公,再生个一儿半女的,人生就
圆满了”。
所谓的圆满,到底是什么?我又该怎么告诉我的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芭学园里的另一个
小孩柔柔,
教会了我很多。柔柔是我最喜欢的,那类没有被
程序化的小孩。她有个性,有
灵气,唱歌、
画画极其有
天赋。当她还在读幼儿园时,就会一个人站在
山丘上,张开
双臂,踮起
脚尖起舞,开始作诗:“
风景风景,新的风景,我要
呼吸一
下风景。”
导演张同道惊呼道:“这是一个5岁孩子信口
吟唱的
生命诗篇”,太美了。也因这份强烈的个性,她不
合群也不顺从,
大家玩的
游戏也不
参与,被
集体孤立,被人说成“
傻子”、“
骗子”。柔柔对老师说“我没有骗人”,一个人躲在小
柜子里,哭得很
伤心。园长大李最终决定与所有老师一起
讨论、商量
解决办法。她让被孤立的柔柔担任自己的小
助手,
提高了柔柔在小
朋友们眼中的
地位,让她多和
小伙伴互动。最后甚至有
小朋友说:我
很喜欢柔柔。柔柔也变得
自信乐观起来了。但和池亦洋同样的
悲剧,也在她身上发生了。柔柔天生对
数学一点都不
敏感。上了小学,老师问她:“40的平方等于多少?”她一脸
懵逼地说:“4900”,身边的同学惊呆了:“我的妈呀”。柔柔非常
羞愧,每次
回答问题都左顾右望,生怕说错被
嘲笑。她说,数学
公式就像
森林里的
毒蛇:“数学就是
地狱”。而她的父母也
产生了
分歧。爸爸的观念传统,提议柔柔去上数学蹲坑班:“怎么把孩子的
成绩搞上去?你考试
人家看成绩,其他
标准没有”。
妈妈却
坚决不同意:“我宁愿她周末好好
休息,做一些她感
兴趣的事情,
保留她的天性,保留她对学习的兴趣”。她对爸爸说了一句话,“要以终为始,不断回望,记住我们想让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对啊,你看到她在
产房出生的那一刻,听到她第一声哭的时候,你记得你希望她成为什么样子吗?你会想,
我的女儿,我希望你
幸福。我要比我看到更多的风景,体验更
精彩的人生,你的一生比我过的更
没有遗憾吧。最终,这句话,
说服了
顽固的爸爸。爸爸妈妈的分歧,应该是
典型的传统
竞争教育观念和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
激烈碰撞。在大多数父母
选择为孩子补课、考试、
升学的大环境下,他们没有因自己的
焦虑就
逼迫孩子,不怕孩子掉队让自己
脸上无光,而
坚持保持女儿的天性和兴趣。这份坚持,实在太不容易了。毕竟,看过《小
欢喜》的人都知道。那一摞摞
试卷、一次次排名、课后还要再上N个
小时补习班,
做作业做到晚上11点的
场景,过于
真实。我们
大部分人,都是被《三年
模拟五年高考》
折磨得
死去活来,才能挤过一次次考试的
独木桥。在爸妈的
支持下,柔柔
放弃了高考,选择去美国读书。她的成绩几乎全是A+,还能教美国
人数学。今年,还拿到了10个大学的offer,进了在美国排名前50的普渡大学。这个保留了天性,又开始懂得与世界,与别人相处的孩子,最后立志做一个对
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她选择了教育学
作为自己的
专业,将来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就像大李
曾经帮助过她一样。张同道的《00后》本
打算拍完幼儿园就不拍了,但看到孩子进入小学后,他遇到
极大的心理
打击。 “我看到那么有个性、那么
快乐的孩子,一进入小学,
整体遭遇了一场冰
风暴。滑入了人生的低谷,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他不能善罢甘休。他一定要知道这些孩子上了
初中,
高中是什么样,他们
未来会是什么样。于是又开拍了。现实世界里,很多父母和老师都把自己当成了监工。她们喜欢问,我的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只用学习就行了,这么好的
条件他们为什么不
珍惜。我听着感觉像,
我家的
牢房条件这么好,牢饭
美味,他们怎么不爱坐牢呢?芭学园的园长大李在看完《00后》后说的一段话,让我
非常感动:看了《零零后》,家长们可以消除
恐惧和纠结,带着安然的心去支持孩子度过
困难和
坎坷。它使得看过这部
片子的孩子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止自己一个人会有
不足。所有的困难都可以被克服,即使在
异国他乡半夜被赶出
家门,被
全体同学
误解也能
转换,即使被自己特别喜欢的
学校拒绝也还是会有很好的学校可以去,再大的坎也有
突破的那一天。值得时时警醒自己的是,当我们有了孩子,在我们对孩子产生了
希冀、为孩子
设定了目标之后,我们常常会
忘记孩子是人。在使得孩子达到我们的
期望和目标时,孩子
付出的
努力是在
配合我们。而这时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一点而忘记了对孩子
感恩。忘记了警醒,每次我们面对孩子
气急败坏时,其实是我们自己没有
学会帮助他们。我们自己的
无能和
无知却让小小的孩子去背负。于是慢慢地在我们
亲爱的孩子
灵魂中,某些地方就会成为
阳光无法照到的
阴暗角落,时间长了那里就开始发霉。在他们
成人后,就
可能常常从那里发出
恶臭,
污染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零零后》是一道
特殊的阳光,它能穿透那些
黑暗的角落,杀死那里的
霉菌,让那个角落
明亮起来,散发出阳光的
味道。 这就是,柔柔的数学显然是
班级里最差的,池亦洋
愉快地交了
白卷,这里不应该是
生长霉菌的地方,这里应该是被阳光
照耀的地方。 谨以此文,献给不断
挑战和打破
框架的90后
- The End -
壹心理主笔团 | 蓝莓小姐 碗仔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 90 后 罗振宇说过:成功的价值只有一种,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完一生。
然而这并非易事。大多数人,都被世俗标准左右,困在狭隘的世界观里,不知道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如何接纳自己,在命运的关键时刻做错选择,浑浑噩噩过一生。
如何扩大、更新自己的认知,活出自己想要的一生?向内看,从潜意识层面去探索,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向你推荐专注心理学 20 年的林紫博士,她将把 2 万小时咨询经验、1 万+来访者咨询精华浓缩为《林紫的100堂心理课:探索自己,挖掘潜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版本。房树人、冥想等20个心理工具精神分析、积极心理学等15个流派核心知识100个真实咨询案例,以人为镜,照见自己↓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 分享邀请卡还可拿奖学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