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完52本好书
文 | 星言 · 主播 | 阿成
有书君在北京,秋冬之际有点雾霾,虽然天灰蒙蒙的,可是我一想到大家,心里还是很明媚哦,还是会在每天早晨6:30等你,和我一起领略新的认知,新的世界!
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韩国仁川发布最新报告:
“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2030年到2052年间,将会比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升高1.5摄氏度。”
仅仅两年以后,我们就更改了这个底线,从2度变成了1.5度。
你知道,差0.5度意味着什么吗?
如果我们能把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那么:
遭遇异常高温天气的人口将减少6400万,
海平面将少上升0.1米。
……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些年,天气总在虐我们,自然灾害也特别多。
大概从五年前开始吧,几乎每年春天和11月左右,我的朋友圈都会被各种雾霾的图片刷屏。
雾霾之中一片魔幻的CBD,红色爆表的除雾霾机,还有供不应求的3M口罩。
有人调侃,早上一拉开窗帘,还以为自己突发白内障了。因为这个城市,我看不见。
今年9月14日,在美国,怪兽级飓风“佛罗伦斯”袭击了北卡罗莱纳州等地。
与此同时,台风山竹,作为一年中最强热带气旋,席卷我国广东地区,同样造成了很多损失。
我们总喜欢抱怨天气,今天太热了,明天太冷,后天有雾霾有台风,可是却很少思考,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些天灾,其实本质是人祸。
正如恩格斯所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对我们都进行了报复。”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视频里,有一段北极熊因为找不到可以栖息的冰面而淹死的片段,看起来特别揪心。
那只可怜的北极熊,漂游了60公里,却找不到一块可以栖息的冰面。
它们的生存家园被破坏,北极正在变暖,海冰体积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三。
很多人说,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辈子我也看不到冰川和北极熊啊!
但事实上,全世界有百分之40的人,依靠河流和泉水提供饮用水,而它们一半以上,都是冰川融化而来。
当冰川融化,气温升高,那些本来该被冻死的蚊虫,会复活,会带来各种传染病和毒素。
你能想象吗,这些近些年困扰人类,甚至导致人类突发死亡的疾病,其实和冰川融化有关。
北极的变化,也许我们感觉不强烈,那么还记得2003年,那个被非典笼罩的全国恐慌吗?
想到这些,还觉得冰川融化是小事吗?
近几年来,英国气候越来越极端,飓风也频频来袭。
2013年冬天,更是有史以来最高降雨量,超强寒流让英国瑟瑟发抖。
于是BBC出了一部纪录片,叫《BBC地平线:我们的天气怎么了》。
纪录片里物理学家Helen Czerski和气象学家 John Hammond采访到了各种相关的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实地考察,最后他们推断:
因为气候变化,导致极地急流。
寒冷的北极空气,和温暖的赤道空气之间的边界,向南迁移,所以带来了极寒。
为什么这些年来,台风越来越多,海啸越来越频繁?
因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从不是单一的事件或现象,而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无论是北极的冰川融化,还是英国的极寒天气。
无论是我们夏季的高温暴晒秋冬的雾霾,还是东南沿海肆虐的台风。
一切的一切,紧密相连。
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后天》,几乎每个看过的人,都会被其中的灾难场面所震撼。
电影的男主角是美国气象学家,他认为,温室效应导致北极冰川融化,地球将经历冰河世纪那样的劫难。
洛杉矶被超级巨型龙卷风袭击,山上好莱坞的标志都被吹散。
自由女神像被淹埋,纽约曼哈顿被高涨的洪水瞬间吞噬,人们无处可逃。
走出屋外,会在刹那间变成冰人,遍地都是冻僵的尸体。
当初我们把这部电影当成科幻片,而现在,我仿佛觉得这像一部预告片。
如果这些真的会在不久后发生,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2030年到2052年间,将会比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升高1.5摄氏度。”
而2016年,177个国家曾签署巴黎协定,规定要把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控制在2度之内。
如果我们能把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那么:
经常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的人口将减少大约4.2亿,
遭遇异常高温天气的人口将减少6400万,
海平面将少上升0.1米。
……
自然界有两个永恒的法则,一是平衡,二是因果。
当我们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生活的舒适和现代化,无底线消耗,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时。
而全球变暖,就像温水煮青蛙,在我们毫无意识,或不以为然的情况下,一点点的吞噬我们的生活。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如果你要砍树,就不要怪风雪沙尘。
如果你要把各种白色垃圾,和五颜六色的液体倒入江河湖海,就不要怪动物灭绝,大海不蓝。
所谓拯救地球,其实就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说服所有人,但至少,我们自己,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小事。
比如选择环保包装袋,而不是塑料袋;给垃圾做分类处理,而不是随意丢弃;多采用公共交通,而不是开车。
电脑,电视,用完就及时关掉,而不是长期待机,消耗更多的电,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很多时候,改变世界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事,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我很害怕某一天,我也会像电影《后天》中的那些人一样:
电影的最后有一幕,那个强势又无视科学家警告,任意挥霍自然资源的总统,在最后终于幡然醒悟。
那一幕让人感慨万千。
生活不是电影,可以有机会再说我错了。
当大自然报复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许根本没有机会去说“对不起”。
?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有 书 君 点 赞 哦 !
作者:星言,有书原创作者。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关注公众号:有书()。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