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境界”一词评词,“境界”可理解为“意境”,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就是说的人生“境界”。真正有人生境界的人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这种作品流淌着高尚道德、情操、志向、审美的血。
王国维先生是早就明白了文学即人学的关系的,他提出的“境界”与“意境”相比,我认为又高深了一层,“意境”着重的是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与情感,以及读者自然而然的所产生的共鸣。而“境界”则是从作品里表露出来的人生箴言与人生智慧。这种境界是人生中的一种纯净的高品格的显现与自然流露,是人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干净、大睿智。
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跟心灵愉悦、对话的。是能够帮助你提升人格境界的,有境格自高,宋词便做到了这一点。
严沧浪《诗话》云:“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者,吟咏情性也。”这是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主张,他强调创作乃是兴趣之说。阮亭则强调诗词的神韵。王国维说:“这两人所说的兴趣和神韵之说,只不过说道到事情的表面,而我的境界一说却是说到事情的本质。”
王国维的“境界”之说将宋、阮等人的诗词说法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抓到了问题的本质,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深化过程,深化到诗词的灵魂。“兴趣”浅显了些,“神韵”又虚薄了些,唯有王国维的“境界”二字最高最妙。
王国维总能从词里找到验证自己“境界”学说的佳句。宴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种境界也。这是一种自视清高又局限于生活牢笼的心态,似有千万种烦恼劈空而来,这种烦恼皆来自于自己的欲望。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本是男女相思之语,而王国维将其理解成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之艰辛,这是从第一种迷茫的境界中走出,变得坚定不移,虽身消形瘦,但执着前行。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这是悟的艰辛,是得到的快乐,是人生的大彻大悟,是一切功名利禄的解脱,是除却了痛苦后的愉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联系王国维的思想、人格、追求,我想他是实现了这种境界了的,也是他提倡的词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是的,有境格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