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体验了团体辅导,兴趣盎然。大家在一起合作,能发现一些问题,也及时进行了调整。可以说,团体辅导更多针对的是一个团队彼此之间的关系,即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这回,个体沙盘探寻的是自己与内在的关系。
我听过很多相关的说法,比如“潜意识”、“内在的小孩”,但那均停留于书本印象。而今天很不同,我即将要真正去经历一次旅行——真实面对自己的旅行。
很快,两人一组的分组完成。一人体验来访者角色,另一人充当咨询师。我不是第一个上场,所以有机会“偷师”。这时,每个组都已经紧锣密鼓地忙开了。有的小组动作较快,规定的40-50分钟的时间,他们提前一半时间就完成了,房老师就过去跟“来访者”交流。剩下等候的学员们呼啦一声都围过去旁听。此时此景,颇像医生查房被实习生簇拥的场景。我的思维飞快跳跃,从医生想到病房,又联想起我妈妈当年住的那个病房。妈妈一看见医生过来,第一句就是“医生,救救我。”正兀自出神,“来访者”的声音里带着哭腔,泪珠大滴滚落。我的泪点一直很低,完全受不了这个画面,鼻子酸酸的,强忍住眼泪不让它掉落下来。同时也感叹沙盘的神奇和房老师高深的技术,刚才还是笑容满面的“来访者”,顷刻间就神情大变。老师从来访者的沙盘里到底发现什么?为什么我们一点都看不出来?
听见小组的召唤,很快就要轮到我了。
我在第一轮抽签抽中的角色是咨询师。由于还不熟悉,所以边看笔记边按照流程跟来访者配合。依葫芦画瓢,先引导“来访者”将双手平放在沙子里,感受、把玩、推高、挖低,可是我自己的心一点都不平静,我还想着刚才的那一幕。几分钟后,我几乎是读出来的:“这是个自由的受保护的空间,是属于你的世界,你可以用玩具创作你想创作的样子,表达一切你想表达的情绪。”言毕,拿起本子和笔,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在表格中填写对方第几次拿的玩具,放在什么位置,以及他在创作时的表情、动作及非语言信息。约莫过了不到20分钟,“来访者”告诉我她的作品完成了。“对了,这个时候我应该做什么?”我在心里问自己。我觉得自己仍然没有百分百投入,期间还走神了,我在犹豫我要不要体验来访者的角色。
“找一个你感觉舒适的位置,站在那里,用心看你的作品。告诉我,你的感受如何?”
“你用心创作了你的世界,我对你的世界充满好奇。可以说说你的故事吗?”
“这个世界里,你在哪里?”
“我注意到还有其他人物,他们代表谁?你跟他们的关系怎么样?”
“你认为怎么调整一下,会让自己感觉舒服?”
其实,我真的没有发现什么,完全是按照笔记上的步骤走过场。最后,让来访者给她的作品命名,然后就算完成了。
她还想听听老师的意见,于是老师信步走来。往我们边上一站,他就能敏锐地察觉到什么:飞机有跑道吗?在哪里?来访者迷惘地摇摇头。接下来的对话颇为精彩,可以看得出老师的分析完全戳中她的内心。她频频点头,表情严肃。
“姜还是老的辣”我暗暗佩服。
最终我还是放弃探索自己的内心,我选择不打开那些结痂的伤口。任何一个看似阳光的成人,心底总留有或深或浅的伤口。勇敢的人,选择打开,然后在这个下午,奇迹愈合。老师说,小情绪5到10分钟即可疗愈,而大的创伤要经过10次以上的漫长过程。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咨询师不必指导具体怎么做,只需指引向光的那方前行。因为每个人都有“向上”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