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读后感(一):文武全才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课本中有很多诗词,我个人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印象非常深刻。这首词前面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杀敌报国的壮志雄心,但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又让读者对英雄迟暮的现状感到惋惜。但是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对辛弃疾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这本书,相对比较详细的讲述了辛弃疾的一生许许多多的人生经历。
对于我个人而言,非常喜欢诗词,特别是喜欢宋词,柳永,苏轼,李煜、秦观、李清照等,辛弃疾也是我非常喜欢一位词人,《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当下我们生活的环境与南宋时期不同,体会不到当时南宋君臣百姓心中的想法,南宋朝廷并没有抗金,恢复故土的决心,对于一生力主抗金的辛弃疾而言,他毕生的愿望都未能实现,必定是辛弃疾一生的遗憾。
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对于辛弃疾的了解仅仅限于课本上的诗词,通过阅读《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辛弃疾的另一面,辛弃疾是一位可以带兵打仗的武将,面对金熙宗完颜亮对南宋进行的南侵,辛弃疾带领区区两千兵马困住了金熙宗完颜亮的数十万大军,然而这两千兵马,不是朝廷的正规军,没有朝廷的俸禄,没有青史留名,但是他们和辛弃疾一样,为了保卫国土,他们成为了抗金斗争中的英雄,这样的成果真是让人感到惊叹。随后辛弃疾再次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在清除茶寇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什么宋朝在和辽国金国的战争中总是吃败仗,并且纳贡。从书中也了解到了一些原因,宋朝是以文治天下,之前就了解到,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说白了就是钱多。庞大的书生当官,安于现状,缺乏战斗精神。真没想到尽人皆知的包拯包青天放到现在,一年的俸禄可以达到一千五百万元。辛弃疾是一个特殊的文人,虽然仕途斌不是很顺利,但是每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都会站出来,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并不是单纯的在讲述辛弃疾人生经历,书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书中穿插了许许多多辛弃疾的诗词,并且还有其他宋朝著名人物的诗词,例如苏轼。作者介绍了这些诗词的创作背景,同时作者也对诗词进行了的解读。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读后感(二):豪放词人的家国情
豪放词人的家国情
——读《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
滁人也
小时候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非常喜欢“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句子。后来慢慢知道,辛弃疾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其词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于是,一个豪放派词人的形象随着岁月的积淀慢慢地刻进了自己的灵魂深处。
一本《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放在案头,却让我感觉到用简单的一个“豪放词人”来定位辛弃疾,那是多么的肤浅、单薄。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的作者白瑾萱是资深撰稿人,热爱古典文学与历史,熟稔经文典著、诗词典故,文字中往往有着哲学思考。这部《辛弃疾传》,则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字风格。
该书一共八章,八章的标题都拟得富有文采,所以摘录如下:“少年勇·栖息在祖国的伤口上”、“英雄气·一个人就是一支骑兵”、“铁汉情·一代武将的单细胞忠诚”、“北伐梦·天下英雄谁敌手”、“千古词·除了刀,还有一支笔”、“将军怨·烈日秋霜里的烟花灿烂”、“戎马事·时势造就悲情”、“山河赋·千古事,云飞烟灭”。从这些小标题不难看出,该书紧紧围绕辛弃疾传奇的一生,叙述了他的传奇经历,结合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全面地展示出一个侠骨柔肠的爱国英雄形象。
辛弃疾从小就生活在金人统治的区域,祖父辛赞曾任开封知府。他的祖父一边在“叛国投敌”的阴影下“夹缝中求生存”,一边又蓄势待发,以期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重建大宋王朝。耳濡目染的辛弃疾,小小年纪就种下了爱国的种子。后来他又结识了范邦彦。范邦彦也是委身金室,却有着“居心叵测”的复国愿望的名臣。范邦彦后来在蔡州新息县担任县令,打开城门迎接金人的对手——大宋的军队,让金人恐惧不已。范邦彦的义举,显然给了年轻的辛弃疾榜样作用。
后来,辛弃疾左手执笔,右手操戈,开始了自己戎马生涯。他的爱情,从此也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范如玉受父亲影响,也有一份豪气,因此辛弃疾的眼睛里,其他貌若天仙的女子就不再是心仪的对象。当然,辛弃疾注定不能将一辈子都交给战争——南宋的政治格局,让这位日夜思虑着怎样收复失地、光复国家的爱国将领也“享受”了一段难得的“田园时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哪怕是在乡村过“宁静”的田园生活,其实词人的内心,依然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其实,辛弃疾的一生,除了“豪放”,除了“侠骨”,同样有柔情。对朋友,如他与陈亮的相识、相知,有趣,也体现着一个铁血汉子对友情的珍视;对百姓,如他在滁州任上申请免除税款,主张重新计算农耕赋税,流露出内心异常柔弱的一面;对家人,如他对祖父的依赖,对妻子的深情,则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柔情。
一代词人辛弃疾,戎马生涯家国情。南宋柔弱被欺辱,稼轩豪情铄古今。《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一书,是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不错的传记作品。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读后感(三):武将中最会写诗的文人,文人中最会打仗的武将
说起辛弃疾,我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挥斥方遒; 想到的是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落寞颓唐; 想到的是他作为南宋抗金名将,一生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悲壮。 他作为南宋时期响当当的抗金英雄,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而丰富的诗篇文集。可以说,他的诗词创作水平比起他的带兵打仗来毫不逊色。 可以说,他是武将中最会写诗的文人,文人中最能打仗的武将。 为什么文武兼备的他,最后却因为郁郁不得志而终,在《不信人家有白头辛弃疾传》这本书中,作者方瑾萱用充满感情的笔墨,描绘了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一生,剖析了命运多舛的原因。 作者毕业于中山大学,擅长撰写历史人物和故事,视角独特,语言成熟,将其中值得思考的道理和智慧娓娓道来。 01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天祥出生的时代背景。 他出生在大金控制下的山东一带,一家人从曾祖到这一辈,都是汉人,流淌着忠于大宋赵家的血。 所以,即便从小受到金朝文化的冲击和统治,即便祖父在庙堂之上给金人当牛做马,一家上下关起门来,还是一条心地想要大宋光复。按作者的说法,辛弃疾他们一家就是在大金做的“间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金人与汉人水火不容,在金人治下,苛捐杂税不说,还不断想要南征,灭掉南宋。于是,在金人的一次南征中,以辛弃疾为首,集结了几千人的非正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几万人的金军,由此开启了他的战场生涯。 他是时代所造就的英雄。 02 辛弃疾带领的几千人,如果说一开始还是非正规部队,能够意外击破金军,那么后来他们被金军反扑,岌岌可危,最后投奔耿京,也就是当时在南宋疆土以北的抗金起义军,这时候的部队规模已经发展到几万人。 他们屡次破金,也越来越受到金人的欺压,于是辛弃疾身受嘱托向南宋朝廷请求支援。他多舛的命运也由此开始。 辛弃疾进了南宋的部队,才知道想的和真的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在起义军,他带兵打仗,一言九鼎,而在南宋军队,他什么都不是。 有上封小肚鸡肠的桎梏,有皇帝安于享乐的怠慢,一腔热血的他,在南宋朝廷被磨钝了棱角。 03 可以说,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不是在沙场上,而是在暗箭难防的官场上。辛弃疾文武兼备,是难得的将才,有着惊涛伟略,但是却被言官弹劾说用酷刑害百姓,因此遭到罢免官职,这是第一个坑。而第二个坑来得更凶猛些,他被当朝宰甫弹劾,又再次被收拾包袱回到稼轩居,每天耕种读书。 这些郁郁不得志的经历,使得曾经充满激情的抗金英雄写下了不少愤懑无处发泄的诗篇:“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 虽然垂垂老矣,但他胸膛仍跳动着一颗收付河山的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一个老将,一个汉人最后的坚持。 他一生的报复就是收付大宋山河,他以为自己等到了,披甲上阵,没想到宰甫临阵换将,让他胸中郁卒,一年后溘然长逝。 从岳飞到陆游,再到辛弃疾等这些抗金英雄,皆是能战能写,才华横溢,但他们也都被朝堂上诡谲的政治斗争弄得疲惫不堪,最终没能实现胸中的抱负。 他们的可怜的,但也是可敬的,在他们所留下的诗篇中,所展现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读后感(四):辛弃疾传:骁勇武将是你,柔情词人也是你
文/胡子
高中大概是我目前读诗最多的一个时期,课本上的必备古诗,课外的阅读习题,再加上那时的闲情雅致,不多不少的读了很多。
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哀愁,还有柳永的婉转情长,或多或少的都读过许多。
最初的时候喜欢李白,喜欢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非蓬蒿人”的豪迈,后来了解越多发现这种豪迈我并不能欣赏,总觉得他这辈子都在执着的追求并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中度过。
之后喜欢李清照。女词人或许很多,但是让人熟知的就不多了。读到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时心中恍然。女人永远都是感性多于理性的人,那些细腻的、美好的事物在她的笔下娓娓道来,多了分别人不解的风采。
再后来,喜欢上了民国时期的秋瑾。并没有过多的了解过她的诗文,一句“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已经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也是从那时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人:每个人都是时代造就的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中,每个人的表现都是截然不同的。安稳岁月中的享乐固然会多一些,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季的枫叶还有冬日的飘雪,都会让人真切的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尽情的享受人生的乐趣。
而战争年代,更多的则是那些铁骨铮铮的英雄。他们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长有少,在面对国仇家恨,在面对山河破碎,他们不会退却,也不会胆怯。无论是用智谋出谋划策,还是用手拿起武器,都为了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学时只觉得辛弃疾的诗文读起来都是意气风发,让人心血澎湃的,看完这本《辛弃疾传》才知道,辛弃疾这一生都在为大宋奔波,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英雄豪杰。
在辛弃疾出生之初,大宋就已经岌岌可危,宋朝皇帝只顾琴棋书画,红颜知己,奢靡腐朽的大宋王朝看不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更看不见金国的虎视眈眈。
辛父深明大义,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一心为国,而辛弃疾也正是在他父亲的引导下从小就知道国家的重要。
当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之前的学识全部用上!
当遇见生命中另外一个她,他没有沉浸于儿女情长,更多的仍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当前路漫漫,危难重重之际,他没有心灰意冷,反而是一无既往,怀着最初的心,抱着最初的希望,为国家奋斗!
哪怕是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仍然大喊“杀贼”!
我们无从知晓辛弃疾这一生是否快乐,但是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期,他的最真也是最后的期盼,仍然是光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也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更真切的体会到,“每个人都是时代造就的产物”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外界环境与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都不能独自生长,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读后感(五):能文能武的抗金英雄,除了岳飞,还有他
文/欧阳欣
提到南宋,大多数人想到的抗金英雄是岳飞,一首《满江红》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精忠报国的抗金将领,他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跨马杀敌的武将,还是一个颇具才华的文人。
然而南宋不仅仅只有岳飞一人如此,能文能武之人不在少数,辛弃疾便是另一个个性鲜明的代表人物。
起初,笔者以为辛弃疾只是一个兼具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特色的词人罢了,不曾想看了白瑾萱的《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才知道原来他的豪放来源于多年征战沙场的苍凉,他的婉约来源于官场失意的归隐,才知道辛弃疾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个关键时刻手起刀落的钢铁硬汉。
白瑾萱,一个擅长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流畅的语言为我们娓娓道来关于辛弃疾的种种,用细腻的文字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这个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
辛弃疾是一个生在金国的大宋子民,父亲英年早逝,于是他与祖父辛赞相依为命。辛赞在金国为官,为女真效力,在许多人看来辛赞的行为令人不齿,是典型的丧失民族气节的例子。但我相信事实绝非如此,正如白瑾萱所著的《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所言:“当我们把时间轴拉长却不难发现,这个男人表面上的趋炎附势里所隐藏的却是不得已的委曲求全。”
辛赞在金朝为官,下了朝廷便教导孙子辛弃疾,辛家的根在大宋。辛赞在教育辛弃疾的同时也在告诉自己,深入金朝政治核心,掌握侵略者的详细军情才能够让自己这忍辱负重的日子变得有意义,才能够真正为大宋收复失地创造优势。
辛弃疾在祖父的教导下,有着同龄人没有的冷静和睿智,他同祖父一样,心怀报国之志,他注定不是一个安于平凡与享乐的人,他深知大宋百姓在女真铁骑之下的疾苦,也深知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要反抗。
于是乎,二十出头的辛弃疾在女真占领的山东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这是一支完全没有南宋官府支持的起义军,辛弃疾带领着两千人征战沙场,甚至抵挡住了女真南下的数万大军。然而势单力薄是无法争辩的事实,审时度势之后,辛弃疾带领两千人投靠了当时在金朝统治区域内势里最大的义军首领耿京。
在耿京的队伍里,辛弃疾默默无闻,以至于有人对辛弃疾的军事才能产生极大的质疑,但这并不能抹杀他的报国之志。
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向南宋传达耿京归顺之意,不料这一别便是阴阳相隔。当辛弃疾带着“天平军节度使”的称号回到北方,却收到了耿京被叛军张安国杀死献给金人的消息。
辛弃疾怒发冲冠,挑选了50名勇士快马加鞭直冲济州府,活捉张安国,并招安了济州府十万士兵。这样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并不真实,但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即便有些失真,那也是人们为了歌颂辛弃疾的英勇而夸大的事件罢了。
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为国征战沙场,英勇无畏的抗金英雄。
辛弃疾归顺南宋,得到了建功立业的资本,但一切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本以为可以一雪国耻,收复中原,却不料偏安一隅的宋高宗并没有光复失地的志向,这让辛弃疾在江阴沉静多时。
宋孝宗继位,北伐部队开拔,却依然没有辛弃疾身影,而后北伐连连失利,让宋孝宗也无力继续支持北伐,辛弃疾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说服宋孝宗继续北伐,也因此受到了责罚,几番周折,最后他阴错阳差地到兵家必争之地滁州去任知州。
这是一个因为战争而成为废墟的城市,百姓租赋积欠高达“五千八百贯”,本就一贫如洗的老百姓哪里还有钱用来赋税。于是,辛弃疾向朝廷上书,请求将百姓因战乱耽搁的赋税一笔勾销,宋孝宗权衡之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紧接着辛弃疾开始了一系列回复生产的举措,他借鉴女真的“猛安谋克制”,提出百姓平时农耕,闲时练兵的建议,同时大力恢复生产,带领百姓开始战后的修生养息。
他与百姓同吃同睡,和百姓一起同耕同作,在恢复生产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商业建设。经过一番努力,滁州一改之前的荒芜,变成一座繁华的小城,百姓们也有了生活的盼头,日子越过越好。
辛弃疾虽未能如愿北伐,却在滁州小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报国志不仅仅只有收复失地才能实现,或许为民请命,恢复生产,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也是报国。
有一首词许多人都背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深切地表达辛弃疾的不甘,对于当年征战沙场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而世事却早已面目全非。白发已生,沙场秋点兵已然不再成为可能。
官场失意对于辛弃疾而言早就习以为常,他不能习惯的是自己白发生,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现实。
在写这首词后,辛弃疾还多次上书主张北伐,却依然石沉大海,朝廷始终没有给他半点回应,以至于在他病重卧床不起,弥留之际还怒吼着“杀贼!杀贼!”。
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不仅仅只有那些或是华丽或是豪迈或是恬淡的宋词,更多的是他为国为民的情操,奋勇杀敌的气概。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读后感(六):辛弃疾: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不悔的英雄情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说起辛弃疾,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他的词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 这首《丑奴儿》就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词。简单的几句话,便把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揭露的淋淋尽致,无论过了多久都能让人赞叹不已。 有人或许会质疑,为什么“唐宋八大家”里没有辛弃疾的名字?尽管,他没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及王安石的地位那么高,但作为一南北宋交替年代的人物,他的词贡献并不比八大家中的任何一个差。 作家白瑾萱的《辛弃疾传》为你解开这个谜团,给你讲述一个“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辛弃疾,一个还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是那个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依然盼望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 白瑾萱,一位历史研究者,自身撰稿人,热爱古典文学和历史。擅长撰写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流畅的语言将其中值得思考的道理和智慧娓娓道来。 “英雄”是辛弃疾心中的坚不可摧的情节 辛弃疾的出生就已经被赋予了北宋遗民的身份。那个“强制压迫”变成“收服人心”的背景之下,他的祖父——辛赞,因其出众的才华和为人称道的气节成为了怀柔政策推行时收到那个气冲的“施恩”对象。 对于女真一族的招安,辛赞是拒绝的,但当对方用自己家人性命威胁时,他原本的坚毅,不得不停下来。他表面上趋炎附势,其实骨子里却一藏着一份不得已的委曲求全。 而辛弃疾正是早年受到了祖父耳提面命的教诲,深受影响的他,坚守着自己的家园梦,而将自己陷入到颠沛流离的命运当中,但即便是历尽艰险,他依然无怨无悔、从没有过退缩。 他愤怒地诘问“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曾是经纶手”?世无英雄,英雄无觅!这是他心中一个永远的沉痛和无限的悲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更是回想他曾经驰骋疆场的生涯。弱冠之年他便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投入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义军,挥戈驰马,叱咤中原。耿京被叛徒谋害后,辛弃疾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之众的敌营,在万马军中擒获叛贼张安国,押回南宋朝廷斩首。这一年,这位青年英雄才二十三岁,他的英雄气概一时震慑敌胆,威名远扬。 自二十三岁南渡以来,他大量的十年都在被贬谪闲居中度过的。即便如此,对于收复中原从未放弃,一旦被重用,就积极筹划,为收复做准备。在涂州,他帮助当地百姓恢复生产;在湖南,他大张旗鼓剿灭茶寇,建立“雄镇一方”的飞虎军,令人闻风丧胆,成为南宋中后期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军事支柱;在湖北,他赈济灾民;在福建,他兴办学校,为下一代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只可惜,当时的政治太过黑暗,国运衰退,朝廷懦弱无能,纵使他有一腔爱国爱民的热血,毕竟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他无法改变左右着朝政的主降势力和昏聩的官僚。他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才能与朝廷的妥协投降路线相抵触。以至于让他“平生志愿百无一酬”。 官场瞬息万变,总能让人措手不及,从青丝到白发,辛弃疾昂扬的斗志在挫败过后,依旧不死。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辛弃疾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反而悟出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 六十六岁的花甲年纪,让他无法再这样苦苦等待,他想要凭借有一己之力,令韩侂胄的北伐走上正轨。他苦心筹划,万事俱备的时候,韩侂胄却对他起了疑心。不久,辛弃疾就被调任了。这让他再次感受到:英雄无觅的惆怅。 “英雄”诗词中永恒的主题 作为抗金战争当中难得的“少侠”,辛弃疾一开始就将功名和福贵都抛之脑后。当周遭的人对作战有所质疑的时候,辛弃疾坚定的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在如同当年曹操,上马可杀敌,下马能谈论词赋。 在辛弃疾的词里,字里行间浮动的过往生涯总是能以一种壮阔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药中甘草,朝中国老”褒作贬用,甘草被他用来比喻朝中以和为贵的国老,不思进取的朝廷自然喜欢一团和气的官员,需要政治技巧的妥协是辛弃疾所不齿的行为。对他来说,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卑不亢才是为人臣子最为重要的精神品质。 当辛弃疾的“平生志愿百无一酬”时,他用自己的词赋作为兵器攻戮杀伐,俨然词坛的大将李广。所以,很多人似乎只记得他是著名的词人,却忘记,他还是一名精忠报国、舍身取义的民族英雄。 无论是极目远眺,还是谈古论今,在辛弃疾的词中总能以一种酣畅的笔墨打造出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给人一种英雄正气使今人读起来仍然激越难耐。是浓烈的感情,执着的信念,构成了辛词的底色和特征。 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浸透着一个铁血男儿对“平生志愿百无一酬”的悲愤。而恰恰是这种陈玉的悲愤,穿越了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总在不经意间,触碰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同时让我们对这位铁血男儿倍感崇敬和虔敬。 “英雄”是他的生活里不变的话题 如果没有这场民族战争,少年浪漫的辛弃疾或者是个不错的晴朗,不管是他苍劲有力的丹青,还是那些发自内心、充满意境的诗词,都足以让凡尘女子为之倾倒。但在民族危难面前,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民族性的大爱,放弃了卿卿我我的小爱,战争期间所穿插的闲情逗趣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奢侈。 在男女之情上,他不想其他文人那样,追求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才女,他需要的是跟他一样,怀揣付过抱负的姑娘,是懂得民族大义的女子,更能做好时刻为他牺牲做好准备的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范如玉,她的容貌虽算不上倾国倾城,家世跟辛弃疾也不算门当户对,但却是最让辛弃疾唯一心动的一个女人。 在当时,对于一个事业型的男人而言,女人的地位和美貌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他的事业,支持他的事业,不拖他的后腿。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戎马一生”四个字最能精准的体现出他的颠沛流离和漂白不定的生活。在如此的生活里,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事业型的男人,该如何全心全意的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又是如何将付过的理念传递给下一代的,这其中的关键必然少不了范如玉这个母亲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 对于胸怀大志的人而言,生不逢时就是最大的悲哀。就好像生在大江大河里的鱼和几乎枯竭的水洼的与做比较,即便后者的生存能力再强,没有雨水,他们便无法跳脱悲剧的命运,而大江大河里的鱼想要生存也只能随波逐流,将理想在现实中化为泡影。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朽的风景,更是一个传奇。他毕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被朝廷你跟重用并上阵杀敌,在他留下来的六百多说诗词当中最主要的情绪也都支撑与此。 爱国本来就是与他人无关的事情,也不易外界 评判为标准,这是一种根植于心底深处,最为质朴和珍贵的品质,就算不在当朝所认可,但这样的民族大义,注定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抹去,注定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遇见万千知音。 对辛弃疾而言,为国分忧从来就不是做给他人看的秀场,更不是一场哗众取宠的表演。在“平生志愿百无一酬”的环境下,他始终选择逆流而上,始终保持着坚不可摧的”英雄“情节。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评价人数不足
《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传》读后感(七):北伐志坚,经四代帝王终不变;性耿直,却屡遭弹劾,被按莫须有之罪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每每读到这一句,心中想到的是爱情的唯美,是遍寻不到后,一转身的惊喜之情。那是一种极度失落无望后又得到的欣慰,是一种希望落空后又重拾的百感交集。于爱情如此,于我们心中的执念亦是如此。
或许是因了这首词的误导,一直以为,辛弃疾只是红尘里“蓦然回首”的柔情词人。直到今日读了白瑾萱著的《辛弃疾传:不信人间有白头》才知道,他也是乱世中“金戈铁马”的骁勇武将。
虽说读书时,在课堂读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感受到一股金戈振声,却理解为那仅仅是词人的情感抒发,却未能体会到词人真正的内心激荡。
如今,再读辛弃疾的词,心中的理解与感触又深了一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他的惆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他的恨;“醉里挑灯看剑”是他的苦。
辛弃疾——生于沦陷区,不忘报国志
关于辛弃疾的生辰,史料有明确记载。绍兴十年即公元1140年5月28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出身在金国,也就是北宋沦陷区的山东济南。
辛弃疾虽出生在金朝占领区,骨子里却是地地道道的大宋男儿。自小受祖父辛赞影响,抗金报国之情深植内心。也是受祖父影响,他学金人骑射,考取金人功名,休养生息,只为等待契机,用所学报效国家。
莽撞永远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唯有从长计议,三思而行才能找到回复河山的最佳办法。
当女真皇帝完颜亮指天发誓,要在百日之内将南宋收归囊中时,点燃的不仅是金兵的斗志,还有南宋官兵爆发的愤慨。
当完颜亮的大军意气风发地到达边境时,南宋皇帝却在朝堂上一片“王师北定中原日”的请求中“淡定”着。迎战消息迟迟不到,金朝统治区的汉人们在激愤与期待,一支没有官府支撑却赢得民心的义军诞生了。
两千义军与数十万大军,看似以卵击石,却在辛弃疾的带领下初战告捷。辛弃疾的抗金事业也由此拉开帷幕。
说到辛弃疾的义军就不得不说同样是金朝统治区内的另一股义军势力——耿京。为了能够有效抵抗金兵,辛弃疾在义军初战告捷后并没有自我膨胀,而是看到自身不足,主动投靠耿京,以期能够通过强强联合达到共同对抗金兵的目的。
只是,金朝皇帝的变更,完颜雍的上位,彻底改变了施政方针,停止侵宋战争,励精图治,推行温和的“女真为本”政策,拉拢义军等措施,让原本为了过“安稳日子”的义军开始动摇。
要说辛弃疾最后回归宋朝,也是因着这一支义军的发展遭遇了分化的危机。想到了去投靠老东家——宋朝。
至此,辛弃疾来到了南方的宋朝,再也没有回过北方。
纵观辛弃疾一生,“戎马生涯”四个字准确而真实地体现了他的颠沛流离与漂泊不定。
北伐志坚,经四代帝王终不变;一生为抗金事业操劳,却难展抱负
高宗时代,辛弃疾回归宋朝,被任命为江阴军中签判,应酬、舒坦、闲适的生活却不是他想要的,虽有一颗北伐的心,却唯有将梦想付笔端,用文字织成一套针对金朝军队特点的作战策略。直至孝宗登基。
赋闲江阴时,辛弃疾无一日不想着北伐。只是当孝宗传旨召见时,经过了近十年的浮浮沉沉,懂得了厚积薄发的辛弃疾却提出了:“今日之弊,在乎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并提出了自己分散金朝兵力,先取山东,后图中原的战略,战术。
最终,“长远图之”的谏言,在热切要想通过北伐立威的孝宗帝听来,犹如一盆冷水。在长久的沉默后,孝宗宣布派他去往伺农寺当主簿的闲职。一场期待已久的会面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虽然获得了官职的提升,准备良久的计策却并未换来孝宗的肯定,辛弃疾的理想在现实的打击下又一次被封印。
南方茶寇作乱,在当朝丞相叶衡一次“处心积虑”的推荐,辛弃疾成为孝宗眼中难得的人才,再次获得召见。一个月后,他以江西提刑的身份离开临安城,成为朝廷剿灭茶寇的特使。因此契机,辛弃疾再次得到孝宗认可,一举成为南宋朝廷的政治新星。清剿茶寇结束后,即被任命为大理寺少卿。
两年后,一场关于宰相的人事变更,辛弃疾被按上“唆使”皇帝北伐的名头,淳熙六年即公元1179年春,辛弃疾接到孝宗的一封委任诏书,成为湖北转运副使。
人心回测,天道难预,将心向明月的期盼换来的却是照沟渠的冷漠与无视。好在,如此打击并没有使辛弃疾沉沦不振。不多时,湖南地区的又一场叛乱竟意外地让辛弃疾重新回到了战场。也因此契机,辛弃疾得以组建了自己的“飞虎军”,并随着斗争的深入逐渐成为南宋朝廷平定湖南叛贼的重要势力。只是,那股蓄势待发的力量终究还是在南宋皇帝的猜忌中白白断送了。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宋高宗与宋孝宗两代政权的不同,那便是:前者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后者有恢复之君,却无恢复之臣。
南归十八年,辛弃疾从原来的青春男儿变成了不感壮年,初时的激昂情绪也因为职位上多达十六次的频繁调动而日趋平静。每一次建功立业的时候,来自上层的调令总会让一切戛然而止,抱负未曾伸展,长剑被迫收鞘,那份委屈与无奈几乎成了辛弃疾这么多年来的心情主题。
即便是皇帝更替,光宗和宁宗在位,辛弃疾的一腔北伐梦终究还是未能得偿所愿。
一次次受挫,一次次应召,北伐之志,只有陆游懂
当韩侂冑书信到来的那一天,当辛弃疾决定收下来自奸臣的橄榄枝时。他成了好友们嘲讽的对象。甚至于他在西湖边上挥洒词作,也成了阿谀奉承的证据。只是,历经沧桑,早已看淡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的辛弃疾,将文人相轻的误解挥手抹去。对他来说抗金北伐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和辛弃疾有着相同抱负与行动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我们熟知的陆游。
尽管韩侂冑在当时是家喻户晓的“奸臣”,尽管天下文人都对他发动的那场“道学党禁”义愤填膺,赋闲十余年、已然七十七岁高龄的陆游还是应了他的召唤回到京城,渴望再次为抗金北伐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此,好友杨万里写了一份长信“以示问候”,信中好友对他的“趋炎附势”和为小人所用的行径表示不满。为了心中那份“光复中原”的理想,陆游和辛弃疾一样,选择了“众叛亲离”的道路。
只是,宁宗终究不是孝宗,政治上的观望与附和让他成为韩侂冑最合适的傀儡。一场靠北伐口号赢得民心的政治闹剧过后,满怀期冀的人们发现韩侃胃“打到长江对岸”的号召仅仅只是口号而已。辛弃疾失望了,陆游也因为身陷烦琐的修编史料的工作中彻底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的繁荣,熙熙攘攘的街道展示了国泰民安与经济上的富裕繁荣。只是,这样的辉煌并未延续到南宋,当赵家皇帝带着一群朝臣横渡长江,企图以临安为中心建造一个偏安一偶的美丽梦境时,北宋改革时的锐利和敢于对外族宣战的勇气仿佛被抛入江中一般,再也觅不到一丝踪影。
正如白瑾萱在《辛弃疾传:不信人间有白头》一书中剖析的那般,整个南宋朝廷里,除了岳飞、辛弃疾、陆游、虞允文等少数主战派还在幻想收复失地外,其他的议和派分子心中所想、口中所念的都是如何在富饶的江南安度晚年。
灯火阑珊处,绝妙清高的女子是值得寻觅千百度的良人,政治上,辛弃疾又何尝不期待自己能成为明君眼中的“尤物”。在歌舞升平的临安城里,辛弃疾征战沙场的一身锋芒显得格格不人,如同绝世而独立的美人一样,站在暗夜的角落任凭一腔热血在寂寞中慢慢等待。
当凌云之志被重现在历史的韵脚里,英雄的轨迹穿透历史的迷雾,他的英雄豪迈,侠骨柔肠,教会我们,如何十年饮冰,如何不冷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