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仰视别人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在东林小学的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把手头的工作做的更细致更完美,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需要?和身边这些优秀的同事相比我是愚笨的,悟性差,干什么都慢半拍,请各位领导允许我从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此行的收获,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来到东林小学,恰好赶上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朱玲芹主任在和语文组的老师们探讨《关于命题的几点思考》,静静聆听中也在反思自己的命题思路,因为来无锡的前一天我们学校也对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能力检测。每次出试题,我都依据周目标设置的课型绞尽脑汁,因为我们的大课程教学不单单是教给学生几篇课文那么简单,多种课程循序渐进巧妙的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测就需要我们在出题时既要考虑课型设计的思路,又要全面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关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学习聆听朱玲芹主任的命题思考,我觉得在以后命题时会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础性课程的检测。识字、写字、词语是周目标设置的基础课型,出题时,我力争题目类型多样,低年级设计补充音节练习,笔顺(按照字第几笔,音序)、偏旁、看拼音写词语、选择读音、短语搭配练习等。中高年级一字多义、形近字辨析、查词典,多音字在语段中的运用,成语积累,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使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二、 文本性课程的检测。佳句、古诗词、美文分课内课外两种,每周都有设置。要想提升阅读能力,我觉得低年级应该利用周目标上的童谣、儿歌进行阅读起步训练,中高年级要关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尝试结合文本增加课外延伸题,补充文学常识的积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利用已有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提升思维力的题目。
三、 实践性课程检测。把生活引进课堂,纳入到教学视野之内,多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也是周目标的一大亮点。赏名曲名画谈感受、写观察日记、评新闻事件、忆家政流程、做科普实验、网观世界,一系列实践课程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生活力、创新力、综合能力的提升。对这些课程的检测,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从实际出发,在做中学会表达,用不同的题型适应不同的学生。
李校长曾说过:如果只把目标锁定在掌握学科知识,具备相应能力方面,必然会出现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怪圈。而周目标的课型设置才是我们命题的方向,检测是为师生更好的落实周目标服务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不会照本宣科复制朱主任对命题的思考,但一定会学习借鉴对今后工作有推动作用的建议,命题时会兼顾试卷的综合性、层次性、生活性,深入理解学校课程的设置理念,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东林小学的“长程式”作业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的实践作业,与他们相比,我们的作业落实的更好,质量更高,参与的学生也更多。东林小学的“学研共同体”让我耳目一新,学“白皮书”,(跟教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思教学中的困惑(梳理知识体系和易错点),研教育方法(怎样解决问题),行(执行教研成果),一次常态的教研呈现的却是学思研行,每周一次的集中研习各学科组真正得到了指向性的专业提升,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为了督促老师们落实周目标焦主任带着我经常去课堂抽查,有时也会推门听课,这样的做法固然推动了课改的顺利进行,但也有个别老师的课流于形式,违背了学校课程设置的初衷,而东林小学的“邀约式听课”则给了老师们更多自主准备的时间,教师只要觉得在课堂中有亮点有创新就可以提交申请,教务处安排时间邀请教研组来听课,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了,呈现的也一定是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自己也是一种成长。
东林小学校史馆记录着学校100余年的办学历程,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人大家,学院式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传承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受空间的限制,东林小学的校园小而精致,文化广场上一湾清澈见底的水流里,红色的鱼儿在安静的觅食,几块石头随意的点缀在岸边。校训“勤、毅、朴、诚”印证了学校秉承东林书院精神,处处洋溢着独特的江南文化气息。他们细致入微的教育管理让我受益匪浅,借鉴经验,融入自己的思考,争取把工作做的更细致更扎实更有效。
探索不会停止,研究不断深入,在实验小学这个大团队里,我也想追随大家跑的快一点,但以我的能力只能一小步一小步的走,我相信,只要我们永远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