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野性都市》观后感10篇
日期:2019-08-23 23: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野性都市》观后感10篇

  《野性都市》是一部由丹尼尔·卡卢亚执导,丹尼尔·卡卢亚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野性都市》观后感(一):野性都市(一)人类应该如何与动物相处

  《野性都市》这部纪录片用了三集讲述了一些城市如何与大自然里里面的动物的相处之道。这其中还有我们中国的北京,选取是雨燕这种动物。通过这些镜头记录,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到底该如何与更多的动物们和谐相处。

  今天的人类已经站在了地球生态系统顶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人类的登顶之路就伴随着动物们的灭亡,一路踏着动物们的尸骨走来。仅在最近40年,就有一半的动物灭绝了。可是,人类仍在扩张人口还在急剧增加。为了满足人类巨大的胃,于是更多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也伴随着更多的城市的建立,进一步压缩动物们的生存空间

  在人类施加的巨大压力下,动物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选择。一部分动物选择向人类了臣服,讨好人类。比如狗猫,成了人类的宠物。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从而活了下来;还有比如猪羊,满足了人类的胃,也能活下来。这些动物通过满足了人类某些需求,依附人类存活下来。还有一些动物选择不依靠人类,靠着自我能力存活。比如老鼠,在人类用各种方式绞杀下,仍旧活的很好,靠的就是惊人繁殖速度。正如本片中说的褐鼠,一只雌鼠每三周就能生一窝小鼠,每窝达十一只,一年就是3000多只。正是靠着这种繁殖优势,敢于和人类叫板。

  可是其他绝大数的动物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大自然没有给它们进化出上述的能力。它们的命运只能听天由命了。于是,在人类的巨大压力下,它们既不选择讨好人类,也不选择和人类斗争,它们选择死亡。它们将愤怒之火藏于心中,用这种无声的方式控诉人类暴行。总有一天,这些动物之孤魂野鬼回来找人类算账。正如古人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人们该醒醒了,也该为祖先们赎罪了。我们为死去的那些动物,甚至那些已经断子绝孙的动物们忏悔。我们在为自己建造舒适家园时候,是不是应该想想那些饥寒交迫的动物们;我们建造城市、农田占用了动物的土地,是不是应该对它们有所补偿;我们在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为流离失所的动物们留出空间。当你吃的膘肥体胖,满嘴流油的时候,是否想到给那些饿的瘦骨嶙峋的动物们一口饭吃。

  当看到本片里面讲述人类占用了大象的土地,驱赶大象的时候,真的很心痛。人与动物本是同根同源,正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正是如此,从今天起,每个人理应尽自己所能,保护动物,爱护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野性都市》观后感(二):《野性都市》随感

  随便写写自己的观感

  看到《野性都市》这个名字,心里就一阵悲观,这会是一个残酷的纪录片,记录野生动物如何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冰冷城市艰难生存的状况。但看完第一集,纪录片的基调居然是较为积极乐观的,不知是因我预期过于悲观,还是剪辑者往积极剪辑,让观者心安理得享受现在生活的城市,给予的一丝精神麻醉

第一集:定居者

  第一集随感

  一、无论世界环境变得如何残酷,总有顽强生物能生存下来,生存的秘诀是:适应,适应这个巨变世界的规则,适应生存需要食物水的获得方式,适应喧嚣环境的作息,适应要活下来所有要你适应的。

  二、越来越庞大的人类数量为了生活更加舒适,越来越剧烈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野生动物为了生存,硬生生改变他们本有的种族习性,向人类低头、妥协。每年要去迁徙白鹤,不迁徙了;无法排汗的灰头狐蝠,承受高温敏感机警的耳鹄,白天要忍受人类噪音睡觉。。。。。。这些真的很是罪恶,但这一集告诉,这样的改变未必不好,人类的行为未必全是恶,我们不需要过于的可怜悲悯

  我甚至在想,野生动物原本习性的意义,例如迁徙,无非就是找一个安全可以繁衍栖息地,周围有可以生存的水、食物。如果不需要迁徙到远方,就能做到,为什么一定要迁徙呢?一定要像教科书上说的某种动物就是春天在哪,冬天又在哪地生活呢?这一集,也一定程度阐述了,这些适应城市的野生动物,呆在城市不走的动物,过得也还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安全的栖息地,繁衍的也不错

  题外感受:人总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去套在他人,甚至动物身上,认为自己如果这样活着必定痛苦,然后施与同情、悲悯。这样的同情、悲悯,傲慢的很 。

  但,人又不能心安理得,完全冷酷,觉得野生动物可以生存,就更加肆意贪婪掠夺环境。 不可以否定的是,我们现在舒适的城市生活,还是牺牲了众多动物的,这个纪录片只是专一的从另一侧面展示野生动物能生存在城市的积极一面,还有很多残酷的侧面没有展现而已。对待生命,还是保持敬畏,这样的敬畏,能让努力适应环境的野生动物,不至于流更多的血,能温和过渡到城市生活。

  《野性都市》观后感(三):激萌,野生动物入驻现代城市

  野生动物城市冒险记

  大家好,我是身在城市的小仙儿。

  城市,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不会陌生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当被问到城市中有什么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上面这些。

  但是,城市里其实还有一种你绝对想不到东西

  那就是——野生动物。

  在这钢筋水泥铸成的森林中,为了生存而在努力着的,绝不仅仅是人类。

  想知道这些野生动物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做着怎样的努力吗?

  面对这些“外来者”,城市的主人,人类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在城市中怡然自得的野生动物们又透漏出哪些我们不能忽视的残酷现实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BBC出品的《野性都市》。

  《野性都市》

  C一直是产出纪录片的王者

  这部一共3集的片子以十分有趣视角用镜头描述了在城市中生存的野生动物,并把它们以人类的视角定义为“定居者”(在城市中生存)、“通勤者”(在城市与自然界中穿梭)、“流浪者”(居无所定的徘徊)。

  那么,当野生动物出现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01

  动物:住在城市里的ROCK居民

  如果,你拉着一车的蔬菜行驶在泰国的马路上,等到了目的地,却发现蔬菜变少了。

  别担心,这并不是灵异事件,而是猕猴搞得鬼。

  在泰国安居的猕猴在当地组建了大规模黑帮

  它们知道哪里能获得食物,也能在转瞬之间,抓住机会

  例如,跳上你拉着蔬菜的减速的汽车,把食物偷走。

  除了黑帮之外,猕猴在泰国还有一个寺庙部队

  这个部队大概算是城市中野生动物中的“贵族”。

  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用为了生计奔波,不用为了食物发愁

  他们舒服的已经不像是野生动物。

  南非开普敦的企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它们才代表着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生存的状态

  它们中的丈夫每天都要离开温暖的家,穿过大街小巷大海中觅食。

  这段路,长达100公里。

  当劳作了一天之后,这些丈夫们从大海中出来后,往往迷失在这现代丛林之中。

  它们因为复杂街道找不到回家的路,又随时面临着汽车的威胁

  据统计,每年都会有30多只企鹅丧生在车轮之下。

  为了生存,它们辛苦劳作,随时面临着意外。

  曼彻斯特的大冠蝾螈们倒不用担心回家的问题,它们愁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以前,他们都是在水中的叶子中产卵。

  但是现在,城市中的水流之下,叶子屈指可数

  而随之对应的,则是与日俱增塑料垃圾

  适应能力极强的大冠蝾螈们现在选择在塑料布上产卵。

  别说,这种白色垃圾的柔韧性比叶子还要好

  西班牙的阿尔法罗小镇的白鹳显然是要里子不要面子的存在。

  这些体态优美鸟类飞过6500公里才从非洲搬到这座西班牙小镇。

  它们就像是过去那些怀揣梦想的淘金人,远渡他乡,寻找机会。

  这个机会,它们还真的找到了。

  本来按照鸟类的习性,雏鸟在这里出生后,要抓紧3个月的时间努力长大,以便和自己的家长回到非洲。

  但是,白鹳在西班牙这个小镇定居发现了它们的“金矿”。

  这意味着,它们再也不用每年都忍受迁徙之苦。

  这个“金矿”就是我们人类的垃圾场

  这听起来可能有一些讽刺,但是垃圾场确实为这些白鹳们提供维持它们生存的食物。

  尽管在垃圾场中有着铲车碾压的危险,但这里仍是白鹳的乐园

  充满野性的动物选择在城市生活,注定会为这个沉闷地方注入新鲜活力

  这些野生动物,都在为了适应新环境而努力,为了生存和繁衍拼搏。

  这样的它们都非常酷。

  02

  人类:学会与动物的相处之道

  面对这些外来者,人类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在纪录片中,忠实地记录下了很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

  一个是自行车齐齐停住。

  一个是女人神色平常地搬出纸箱子

  一个是孩子们挥手告别公园

  这三个画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新加坡的水濑们无疑是这个城市的大爷

  它们在草坪上晒太阳,它们在水中嬉闹。

  它们是这个城市里的宠儿

  所到之处,人们都纷纷掏出手机拍摄,而它们自己也十分享受这种明星待遇

  这一天,又到了去湖中游玩的时间。

  水濑们成群结队的大摇大摆地向目的地走去。

  在它们爬行的时候,把整个街道都占满了。

  这时候一队骑行选手过来了。

  当看到这些水濑的时候,他们纷纷停了下来。

  而水濑们依旧不紧不慢的走向自己的目的地。

  前面提到的泰国猕猴黑帮,除了跳车,其实它们还有另外一种获得食物的理由

  那就是当地的人们经常为它们投食。

  纪录片中的这位女子为猕猴提供食物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了。

  也没有什么崇高理念,她日复一日的为这些调皮猴子提供者食物,早已把它们当做了这个城市的一份子

  而这些食物,种类丰富,十分注重营养搭配

  我们都知道猫头鹰是白天睡觉晚上行动

  但塞尔维亚的长耳鸮落脚的地方却是一座公园。

  当它们白天待在树上时,正是这个地方一天中最热闹时刻

  孩子们在树下嬉戏玩耍,长耳鸮却只能干瞪着眼。

  毕竟就算它们会拿起电话,学会报警,现在也不是法定扰民的时间段

  这时候,一位男人走了过来。

  他跟孩子们说,树上的长耳鸮正在睡觉,大家可以去别的地方玩耍。

  而这些孩子们,在乖巧地向长耳鸮打过招呼之后,都默默地离开了这里。

  在野生动物出现在城市的时候,人类也在学习和动物的相处之道。

  和动物园中的动物不同,它们需要的是不影响它们原有生活的尊重和对他们存在的接受

  同时这些野生动物也给人类上了一课。

  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的白鹳,靠路边被丢弃的食物养活的庞大族群的铺道蚁……

  人总是不会珍惜容易获得的东西,而野生动物们,帮人类发现它们的价值

  03

  真相其乐融融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动物们为了生存在城市努力拼搏。

  人们宽容的接纳展示了作为城市主人的风度

  这一切看起来其乐融融。

  纪录片中的bgm同样愉快轻松

  但这一切,不能掩盖住着看似温馨背后的残酷。

  野生动物为什么要选择在城市定居?

  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让野生动物们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拿上面的长耳鸮举例。

  它们为什么会选择待在城市中的公园中栖身。

  不过是因为它们曾经栖身的树林因为长年的战乱耕地的大量开采,90%都被破坏

  在斯里兰卡,人类正和大象进行一场旷日持久战争

  曾经的丛林被开垦为农田,无处安放的大象只能在农田中徘徊觅食。

  而大象庞大的体型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每一年,在冲突中,都有200多头大象和80多人丧生。

  这难道是失去了家园的大象的错吗?

  人和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的其乐融融,背后是人类侵占了野生动物曾经的家园引起的。

  更让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提到,在人类的城市中,只能保证原先20%的野生动物存活。

  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了60%。

  在过去的日子中,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远大付出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野生动物其实更希望回到自己的家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适应新事物

  -FIN -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野性都市》观后感(四):这群“底层居民“的生存哲学,你会终身受用

  派爷最近老听几个朋友圈的北上广土著留守青年说。

  这几天的交通,真是顺畅到令人难以置信

  可不是么?

  一大堆X漂都坐上了归途列车加入一年一度春运大军

  一般这个时候,一个词会再次被刷上热搜

  那就是:逃离北上广。

  什么好多公司克扣年终奖,鼓励来年996;

  什么房价高上天,八辈子的钱也买不起一个厕所;

  什么不能生病/生娃,要不分分钟回到解放前。

  今天派爷就来推一部片,说说这个应景话题——

  《野性都市》

  Wild Metropolis(2019)

  别被这个片名给骗了,这不是一部讲大都市的红男绿女如何狂野的电影。

  这里的野,指的是野生动物。

  讲的是,在现如今的大都市,那些野生动物,如何设法生存的故事。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野生动物,老老实实呆在野外不就行了,来城市干嘛?

  别急,咱们慢慢说。

  人类活动,往往与自然环境,是一个你退我进的过程。

  城市的扩张,必然会侵占掉许多野生动物原本的栖息地。

  那么很多时候,野生动物就不得不成为城市的居民。

  不过,即便是一夜之间被划入城区。

  心态和待遇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有些动物,活成了大爷。

  比如在新加坡的水獭家族。

  随便一块绿地就能晒太阳。

  想游泳了,跳进清澈的河里就是。

  南非开普敦的企鹅们,也是如此。

  每天的工作,就是起床,男的看着蛋,女的找吃的,然后睡觉。

  因为有人,天敌都不敢来,要多滋润有多滋润。

  这样的神仙日子,是个动物都想过。

  不过有些大爷,真的是蹬鼻子上脸的那种。

  最有名的,就是这两种猴子。

  一种是来自泰国的猕猴,属于车费路霸级别。

  看到吃的,就跳上去抢一票。

  一种是哥斯达黎加的白面卷尾猴,属于欺行霸市级别。

  如果游客不找他们合照,不给他们吃的。

  那不好意思,我会骚扰你到死。

  实在享受不了大爷待遇的,就当起了钉子户。

  这群圣卢西亚的河马,才不管你城市不城市。

  到了晚上,照样我行我素地满大街乱窜吃草。

  无论是路边青草,还是住宅草坪,照单全收。

  百姓们敢怒不敢言。

  在伦敦,大黄蜂没有多少树能选。

  就会找些通风管道来建造巢穴。

  然后批量生产自己的采蜜军团,迅速占领该区域。

  不过,更多的动物,活成了孙子。

  斯里兰卡大象的生活空间,被人类的种植地不断侵占。

  他们只能组队去刷农田,可当地居民也会奋起反击。

  用强光手电和炮仗,把他们打回森林。

  由于封建迷信影响,曼谷的巨蜥。

  只能生活在肮脏的下水道,永不见天日。

  更惨的是这些塞尔维亚的长耳鸮。

  因为战争和耕地破坏,他们原本栖息的树林,90%都没剩下。

  他们只能移居到城市的公园里。

  转念一想,这些个动物的遭遇,跟咱们也差不太多。

  有的人天生命好,家里拆迁,在大城市可以吃穿不愁。

  混得差点的,也可以凭借户口,在求职和生意上占点本地人的小便利。

  那些心气高点的,可能就成了钉子户。

  但对多数打拼的外地人来说,选项里只有一个孙子。

  可生活,还得继续过。

  所以,孙子们的生存能力,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强。

  吃的差点不要紧,管饱就行。

  那些被迫在下水道生活的曼谷巨蜥,因为食腐的特性。

  成了下水道里各种过期食物的清道夫。

  还有生活在纽约华尔街的铺道蚁。

  尽管四周都是柏油马路和摩天大楼。

  他们还是能找到那些被人丢弃的食物。

  然后喊上兄弟几个,争分夺秒,饱餐一顿。

  并且成了纽约最大的“帮派”。

  房子次点,也能凑合,能住就行。

  比如帝都北京,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雨燕迁徙而来。

  以前可能有很多木结构的房子给他们筑巢产仔。

  现在都是钢筋混凝土了,它们也能找到新的活法。

  去高架的桥墩上和涵洞里,盖起自己的窝来。

  尽管每年就来这么一次,一次也待不了多少天。

  但遮风挡雨的这块地,肯定是要有的。

  有了房子,就该谈婚论嫁了。

  相亲流程,也跟人类差不太多。

  拉斯维加斯的蝎子们,一到夏天就开始蠢蠢欲动。

  不过,雄蝎子除了要冒着被人踩死、被车碾死的命运寻找配偶的同时。

  还得接受最后一个死亡仪式的考验。

  那就是,雌蝎子会用钳子测试追求者的臂力。

  如果发现对方能力不行,那不好意思,她会把你变成盘中餐。

  实力不济的人,在哪儿都找不到媳妇儿。

  结婚以后,就是生娃的问题了。

  生育条件差点就差点,能活下来就成。

  曼彻斯特的大冠蝾螈们,以前都是在树叶上产卵。

  现在,树叶少了,塑料布随处可见。

  于是,他们就把卵包裹在塑料布里,等待来年的幼崽出生。

  悉尼的褐鼠更加夸张。

  他们的幼崽不到两个月,就能长成可以生育的个体。

  让你赶不尽,杀不绝。

  原本以为,离开丛林,就没了丛林法则。

  事实上,等待着的,却是一套更加严苛的优胜劣汰制度。

  影片提到,其实人类开发的城市,只能保证原先20%的物种存活。

  而这些动物,依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存活下来。

  因为活着,就是镌刻在他们基因里的东西。

  生存和繁衍,是所有种群得以生生不息的根基。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保存自己的实力。

  因为环境不会来适应你,只能你,去适应环境。

  如果每个人,卸下那些多余的欲望和焦虑。

  跟这些动物一样,保有一颗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的决心。

  其实你会发现——

  大城市特别欢迎,适应能力强的人。

  这也是这么多人,在北上广和老家之间来来回回这么些年,依然选择这么折腾自己的原因。

  想想这群动物,再看看你自己。

  没准就有动力,含着眼泪继续往前走了。

  还没看的,到腾讯视频去找。

  《野性都市》观后感(五):BBC新作,适者生存不只适用于人类

  C出品的纪录片,号称是“纪录片届行走的LV”。

  比如,不久前推出的纪录片《王朝》,在豆瓣中的评分竟然高达9.6,真不愧是行业中的标杆!

  《王朝》的拍摄历时4年,摄影师通过深入动物族群,展现了动物像人类王朝一样进行权利斗争的复杂血腥故事,堪称是动物版《权利的游戏》。

  如果说《王朝》以恢弘的画面和血腥的故事呈现了动物世界“生者为王”的残酷法则,那BBC近日推出的《野性都市》便以野生动物的视角更加真实的诠释了“适者生存”的道理。

  城市是地球上扩张速度最快的栖息地,虽然是缺乏了大自然气息的水泥丛林,但对于各种野生动物来说,城市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惊喜的新栖息地。

  这些野生动物和人类有着相似的需求,也和人类一样面临着相似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动物们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

  定居者

  面对眼前陌生的城市丛林, 一些动物选择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在城市中定居下来。

  在泰国的华富里市,长尾猕猴就在这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它们在当地被称作“寺庙部队”,可以得到王室般的待遇,每天都可以享用美食,终日不需为生计奔波。

  即使是“部队”外的“黑帮”成员,也可以在城市中轻松的觅得食物。

  它们熟悉城市中的一切,懂得如何掌握时机,达到目的。

  当它们想要从人类手中获取食物时,也会有人愿意敞开大门。

  而远在西班牙的阿尔法罗小镇的白鹳,则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大迁徙。

  一些白鹳飞行了近6500公里才从非洲迁徙到这座西班牙小镇,只为寻找食物。

  为了回巢开始下一年的轮回,刚出生的雏鸟需要在三个月内将体重增加三倍才能承受返回非洲的迁徙之苦。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城市丛林下,白鹳抓住了机会, 这个机会意味着它们可以省去每年1.3万公里的迁徙之苦,在西班牙永久定居。

  定居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食物。

  不过别担心,人类丢弃的垃圾,在白鹳的眼里就是财富,就像这大型的露天垃圾场——

  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季,垃圾填埋场每天也能提供充足的食物。这对于白鹳来说就是一场取之不尽的豪华自助餐。

  虽然在垃圾场挑拣食物时,同样伴随着随时被铲车碾压的危险。

  但在如此紧要的关头,只要稍加注意,益处是要远远大于弊端的。

  像长尾猕猴和白鹳这样的野生动物定居者还有很多,它们善于利用城市丛林带来的财富,与人类交好,让城市变为自己的新家园。

  通勤者

  除了那些善于利用城市财富的动物,还有一些更加勤奋的野生动物。

  它们和人类一样,为了寻找生存机会,每天通勤上班,到处奔波,他们被称为“野外通勤一族”

  例如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生活的野山羊。

  人类在沙漠里定居,灌溉了荒漠,同时也创造出了一片绿洲,给野山羊提供了一片栖息之地。

  虽然和其他通勤者一样,野山羊每天往返于城市与沙漠之间,但它们一生却只有一个目的——繁殖。

  雄性野山羊会用尽浑身解数来吸引雌性。

  比如翘嘴唇——

  和这样——

  年轻的雄性因为求偶经验不足,只会使用一些低级无赖的做法,结果反复遭到雌性野山羊的冷落。

  反观另一只成熟稳重的野山羊,出场气势就不一样,深邃的眼眸,厚重结实的羊角,在颜值上就早已站在了顶峰。

  求偶方法更是老练。

  比如吐舌头——

  这对于雌性野山羊来说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因为雌性野山羊一年只有一天发情期,年轻的雄性并不想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它们选择为爱战斗。

  成熟的雄性拥有族群中最厚实的羊角,冲撞起来力大无比,虽然年轻的雄性鼓起勇气选择战斗,但还是被对方压制,只能失败退场,最后选择离开。

  之后,年轻的雄性每日通勤于沙漠和城市之间,只为了填饱肚子。也许等到明年,他就能具备竞争实力。

  还有一种通勤野生动物在这里不能不提,那就是在南非的斑嘴环企鹅。

  因为过去50年的环境污染,食物短缺,栖息地被无限破坏,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减少了80%,所以它们被迫来到城市寻找庇护所。

  城市和大海之间的通勤之路长达100公里,为了安全起见,斑嘴环企鹅总是一起行动。

  斑嘴环企鹅一生只有一个伴侣,虽然它们会在城市中走散,迷失方向,但是不论多久都会回到自己的配偶身边团聚,抚养下一代。

  看到这里,你们是否会认为斑嘴环企鹅在城市中生活很幸福?再也不用担心海洋里大白鲨的威胁?

  事实并非如此,在城市中,穿越复杂街道和车流,似乎对它们的威胁更大。

  不幸的是据统计,每年多达30只企鹅会死于车轮之下。

  虽然城市生活危险重重,但是并没有迫使斑嘴环企鹅离开城市。

  野生动物们结合城市和自然界两个世界的优势,让通勤变得物有所值。

  流浪

  在过去的30年里,全世界的城市规模增长了近3倍,就像上面所说有些动物早已在都市中安家落户,有些则是在都市和丛林之间通勤,保证自己生存利益的最大化。

  还有些动物则是在战斗,用尽全力捍卫自己曾经的家园。

  此时在斯里兰卡,人类正与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发生冲突。

  由于丛林不断被开垦为农田,大象们觅食变得容易起来。

  因为不能忍受饥饿,在夜色的掩护之下,大象群开始疯狂的来到农田上觅食。

  这严重威胁到了村民们的生命安全,于是村民们只好用射灯,爆竹和照明弹进行自卫。

  据悉每年有200多头大象和80多人在此类冲突上丧生。

  村民们为了防止大象卷土重来,在四周种上柑橘树并安装上了电网。

  虽然这些方法有效的阻止了大象继续侵犯村庄,但是也加深了大象和村民之间的冲突。

  对于需要走出防护网上学的孩子,学校只能用校车接送。因为在大象眼里,人类才是最需要戒备的,而大型车辆则不足畏惧。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大象的栖息地越来越少,最终它们还是会沦为象牙偷猎者们的目标。

  面对无情扩张的文明,大象想要收回领土只能暂时撤退。但他们不会放弃,一定会卷土重来。

  如今在都市中开辟出自然的空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坐视不理,可能会承受灭顶之灾。

  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开始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而我们做的这一切也等同于在保护我们自己。

  这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益处。

  北京雨燕一生中飞过的距离长达20万公里,接近地球与月球距离的一半。

  每年春季,成千上万只雨燕在北京短暂停留,哺育小燕,之后向南迁徙。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雨燕也在不断变化。每只雨燕在一个夏季可以消灭25万只昆虫。

  雨燕已成为了北京的一部分,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作为地球上发展最快的栖息地,就更需要给大自然留有一定空间,给彼此的生存多留有一些机会。

  如今,我们与地球的关系越来越脆弱,对自然的消耗也远远超过了我们做出的贡献。对此,我们必须要更加重视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避免生态平衡再遭到破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野性都市》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