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事的是架子工,那玩意,给5万一个月我都不干,因为不但累,还风险极大。
如下图,几十米的高楼,无护栏,无安全保护,站在上面,既要忍受风吹日晒,还跟死神打着交道。
他也真是卖命。
领赔偿金后,休养没多久,又上工地去了。
家人叫他多歇一歇,他却说:“架子工300一天,我这哪舍得歇啊!”
可惜,青年吃苦精神虽强,但未免运气太差,今年夏天,他又出事了。
出院后,别人问他后面打算。
晒得黝黑的青年,挥了挥被纱布包裹着的手,说:“还是干架子工,苦点没啥,来钱快嘛!”
这是真事。
确切地说,在底层,这样吃苦耐劳者,一抓一大把。
或摔断一只胳膊,或脑袋开个花。
可出院后,但凡工地还要他,十有八九,他还是会去。
至于进工厂什么的,危险性虽好了点,但其艰苦,也非一般人能坚持。
一个月至多休息一天。
什么朝九晚五,做五休二,于他们而言,近乎享乐。
当然,对于他们的吃苦精神,我是保持敬畏的。
但同时,我又心生疑问:穷人普遍能吃苦,为什么穷人又普遍还是穷人?
拿我来说吧。
小时候,每次下火车,我都会跟父亲撒娇:“爹,太远啦,我走不动,我们坐公交车过去吧!”
但每次撒娇都不管用。
父亲会教训我:“男子汉大丈夫,连这点苦不能吃,日后还有什么用?”
一些亲戚听闻后,忍不住插嘴:“空调多费电啊,多盖几层被子不就好了?”
“就是就是,现在的年轻人,真连一点苦都吃不得。”
不得不承认,穷人普遍崇尚生活上的吃苦。
这不只是为了省钱,而似乎还夹杂着某种炫耀——看!我多不容易!我太不容易了!
当然,之于工作,他们也能吃苦。
比如缝制衣服。
今天做100件,那他就能拿100件衣服的手工费。
连夜赶出300件,那他就能拿三倍的工资。
而穷人的本质就是缺钱,这种“付出多少力气,就拿多少银子”的工作模式,能最大限度抑制其懒惰,刺激其勤奋。
因此,工地,工厂,送快递,送外卖,摆地摊等等,都属于“令人甘愿吃苦的行业”。
甚至说,他们的意志力正消磨于其中。
技术含量低,其需要挑战的“苦”,则必然是恒定的,乏味的,具有极强重复性的。
没事,半年之后,我打赌你会说:“还行,能忍受。”
因为当你日日重复体验同一种、同一程度的“难受”,久而久之,你自然会适应它。
吃糠咽菜?
还行,能忍受。
每天送100个快递,爬300层楼梯?
还行,能忍受。
不了,能忍受。
如此,你会丧失斗志,你会在这种“说痛苦不痛苦,说好受不好受”的感觉中,持续沉沦下去。
而这,也就是“穷人能吃苦,为什么穷人依然还是穷人”的根源所在了。
如果上帝给穷人指明一条道路,说往这个方向走,坚持下去,你就能成为富人,你说,穷人还能持续吃苦吗?
要我说,大概率上,不能。
美国做过一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一批学生,通过一些游戏的方式,让他们每人都赢了50美元。
这时,研究人员问:“现在领取奖金,可以获得50美元;半年后,钱会自动入账,是70美元,保证有效,你选哪一个?”
这个实验重复过多次,结果都差不多,因此总结出——渴望即时满足,是人之本能。
此道理类比到工作,就是说:收益见效越快,你做事就越有动力,反之,若需要熬个三年五年才可能发财,那你肯定难以坚持。
可现实恰恰相反。
能实现高回报的工作,十有八九,前期都需要熬熬熬。
如果背100个单词,就能拿1000块钱,那穷人肯定能坚持。
这显然不符合规则。
而且,短期之内,这份苦是不具有回报的。
可能你连夜攻读一个月,薪资还那么一点。
因为这些“苦”是为未来忍受的,不符合“即时满足”,有悖本能。
而之于本能,穷人向来是顺从,而少有克服。
吃苦是好的,但方向要吃对。
生活上的苦,能少吃就少吃。
能选择进公司,就尽量不要选择进工厂。
同样是熬,放在工厂,放在底层,那就成了混日子,斗志全无,意志低迷。
若放在主动学习上,那就成了上进,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爆发前的沉默。
我们还得和“即时满足”的本能对抗。
不得不承认,我们穷,我们缺钱,我们巴不得每看一页书,就立刻多挣10块钱。
因此,我们必须要忍受很多“暂时没有回报”的事。
比如每天背20个单词。
比如每天少刷半小时抖音,多温习下专业。
吃这些“苦”看似无用,看似无金钱回报,但吃多了,意志力会上来,自身潜在价值也会翻倍。
这时,成为富人,你可能需要一点运气。
但没关系,不论怎样,摆脱贫困,走在穷人的前面,绝对十拿九稳的事。
因为你这个“人”值钱了。
你不必再贱卖劳动力。
也许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