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平原上的夏洛克》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9-08-17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平原上的夏洛克》经典影评10篇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由徐磊执导,徐朝英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一):《平原上的夏洛克》

  该影片选材选题上都非常贴近农村风格。用细节描写人物个性特征,整部影片高潮部分非常自然,不显得突兀,在普通情景演绎不同情感,整部剧在人物设定上,情节上都是农村题材上的一大突破。在剧中多处上都将主人公形象表现淋淋尽致,仿佛这样的事就像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过一样。而主题线路也是能够让观众易懂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二):最真实的夏洛克

  无论是剧情的编排、配乐的设计,还是布局选择角色演员表演,我只能说真的是太完美了,情节丝丝入扣,让人的神经每一分每一秒都跟着角色走,完全是一部难得的佳作镜头语言变化运用对于影片基调、细节、质感把握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十分重要。影片中采用不同的镜头语言的变换运用来表现人物和叙说故事。在电影开头部分,多次运用大场景拍摄手段,将影片的氛围衬托了出来,向观众交代了故事背景。在影片中间段落,多次采用特写镜头,通过主人公的面部特写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这些镜头语言的变化运用替代了叙事,推动了故事情发展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三):河北喜剧要翻身

  1.徐磊的处女作《平原上的夏洛克》》难免令人想起很多优秀导演的第一部,但徐磊相对更松弛平和企图心也小(或者隐藏更深了); 2.观众看完有想起何勇的,有想起布莱希特的,我想到的是契诃夫(可惜童道明先生看不到这部电影了,相信他会喜欢的),或者中国传统中的不怨不怒不恕,重压之下的坚守尊严诗意,是很高的做人做戏的境界; 3.片中的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与影片的整体审美相得益彰特别是男一号,力量感、庄严感、幽默感,都恰到好处,不信基因不行; 4.电影不一定要承担“在这里读懂中国”的使命,但这部确实有很真切反映洞察(比如对焦灼反应,主人公越平静作品的力量就越大),表现手法又是艺术的,电影的,希望这种宝贵东西可以一直伴随导演以后的创作; 5.希望后期更好,也更接地气。也希望负责制定新农合政策有关人员可以在公映之后看一下,想一想。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四):快手、瓜田和中国北京

  饶晓志监制的,和《无名之辈》很接近,一样是草根故事,这一次的主角乡村土味大爷,选择这类主角的故事少见,所以又土又“新”,剧组选角,三位素人大叔都极有辨识度。非常喜欢电影的叙事风格,少了《无名之辈》的戏剧性和刻意,干净利索云淡风轻,同样有一出各方人马集聚到特定地点的高潮戏,却避开碰撞直接给出一个平淡结局。映后导演也说了,这出“高潮”是有意而为之,高高提起,轻轻放下,忽悠观众,反高潮,有意思。大爷是普通的乡土大爷,做不出啥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举动正义战胜邪恶真相得到揭露……观众喜欢拥簇的戏码在这里都没有,然而从一开始河北探案二人组就处处显得蹩脚和不靠谱,所以对这个结局没啥好意外的,故事本身传达的还是真善美,只是这是个人具有的品质现实社会是不具有品质的,你能怎么去要求这个世界呢?所以也没啥不甘的。最后结尾定格的画面很美,三兄弟一起去看瓜,色彩光影像莫奈的油画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五):平原上的夏洛克所思

  如何评判一部电影呢

  首先滥调陈词般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如约翰伯格所说的每一个影像体现额一种观看方法,我们对于影像的理解欣赏,取决于个人独具的观看方法。

  所以不想给电影观看之前扣一些所谓的“大帽子”乡村?土味?喜剧?

  电影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蕴涵着个人意识产物

  1.说说「平原上的夏洛克」带给我奇思的点吧

  “占义三轮车上坡儿的片段

  荒诞 搞怪 幽默

  不免让我意外的联想到西西弗斯不断重复永无止境推着巨石

  似乎这两者有着一种莫名契合

  然而占义在不断重复的三轮车失败上坡儿后

  联系村民寻求帮助.村民顺利帮助占义度过三轮车上坡儿后.自己又陷入了与占义三轮车一模一样境况.这个状况就这样不断重复着或许会如西西弗斯一样永无止境.

  但这里让我更多的看到村民们的那一份纯粹简单以及之间的信任感

  看似荒诞的一根筋式的恶性循环

  却又暗含着一份纯粹的温情.

  2.总结这部电影可以说是

  做到了与「搞笑诺贝尔奖」的主题一致

  便是 “笑并思考

  农村城市 社会问题 各类小人物不一样的展现 尊严底线的坚守 美好家园追求 ···

  让你发笑也让你思考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六):很好

  看完了感触很深,非常棒........................................................................................................其实这部在内地12年上映的泰国校园爱情清新电影,每次想到学生时期的那份纯纯爱恋,总是会把它再刷一遍,遍遍的感触都不同,就像那个她永远在我心裡,但却越来越模糊

  校园+淡淡初恋+死党哥们阋牆+闺密吃醋吵架闹彆扭+成长回忆的淡淡哀伤遗憾大致上总结

  故事在惯有的校园学长学妹暗恋开始,小水喜欢同校的那个转学生学长阿亮,她爱偷偷在角落看著他踢足球,为了他去选军乐队指挥参与话剧演出,去报名舞蹈社团,那麽努力改变自己只为君,中间参杂的学长阿拓闯入让阿亮忍痛退出,其实我们的记忆中或许也曾经历这样的事情,就像歌神张学友与郑中基唱的那首左右为难,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爱情,如果是您,该怎麽选? 阿亮选了默默退出成全基友与小水,这是一种属于男人间友谊

  一直以来泰国爱情电影一直都习惯走向暖心,并多少会添上一些些的励志色彩,就像下一站说爱你一样的模式,本片也是用了丑小鸭天鹅模式,终赢得王子青睐,但是爱情其实最美妙的部分就是,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不知道心中那个中意的他(她)是否也有同样的心情? 其实阿亮学长早就喜欢上了小水的真实与不造作的可爱,但是爱情最残酷地方就是在不对时间点遇上对的人,分离就成了爱情电影虐心的一个很重要手段,男女主角必须得分离,不然后面就无法营造久别重逢的那份无与伦比的美丽。

  片中一些绿叶角色的发挥一样让本片增添不少分数,英语老师的搞笑作死,小水闺密们的各种逗比行为一点一滴的让观众甚至忘了这是一部爱情电影,可能也是部喜剧呢?

  片中的许多小场景,话剧社裡王子与灰姑娘的排演,小水与阿拓阿亮学长去旅行的风景,小水对阿亮学长表白的那幕,那些对白平凡不过,甚至你我都曾经说出口过,但藉由片中主人翁的演绎方式表现出来,总是那麽的温暖与撼动著我。

  如果青春期的爱恋故事注定要在悔恨中各自疗癒成长,那麽也愿这种唤作成熟必经之路的过往曾经能让我们都变成更优秀的人,各自在不同的地方默默等待著上天的安排,让更适合我们的人出现,在这之前我们能做的就只是等待,然后.....想办法变得更好!

  诚如小水在剧中所说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著一个人,每次想起他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点点心痛,但我们依然愿意把他留在心底,就算今天,我们不知道他在那里,他在做些甚麽,但至少知道,是他让我们了解,甚麽是初恋这件小事!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七):《平原上的夏洛克》|“麻木”是褒义词.

  1

  Q:这部影片以前叫《深北侦探故事》,然后中间改过好几次名字,我们想听听关于改名这样的故事?

  A:最早叫《尘土飞扬》,因为是两个人奔波劳碌过程,然后觉得不太符合这个片子气质。拍片的过程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也通过拍摄过程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结果确实片名做了调整

  2

  Q:这个故事的来源是怎么出来的?跟着环境对立有没有关系

  A:最早是一个真实事情,在老家有一个亲戚被撞了。到了现场之后问他们报没报警吗?他们说没报警。因为报警就不能报销了。后来他们觉得这么忍了肯定有点问题,然后他们决定破案后报警。在我心里这就挺荒诞的,有一种身份的错位,后来就拍了这么一个片子。

  3

  Q:怎么找到这几个演员的,他们表演统一在一起非常难的?

  A:刚开始想找职业演员,后来带到老家和素人演员就不搭,所以索性就全用非职业演员。里面的男主角是我爸,这是最后定下的。

  4

  Q:所以您调教演员的时候会给他们很大的自由空间吗?还是说要求非常细致

  A:在台词上会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他们怎么去说一个台词按照他们的说话方式去说,但是内容一定规定好的。因为片子不是状态性的那种戏,情节性和设计感特别强,所以说还是给他们一些明确的指示。给一些非职业演员,你不能去讲内心,用调度方式控制他们的节奏就很好,比较明确的指示,他们表演起来就比较准确。

  5

  Q: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些音乐呢?

  A:这个片子的音乐还没做完,所以有些都是直接引用,我和音乐老师去合作,用很先锋的音乐,和片子形成反差。就想想把这部片子从土味变成土酷。

  6

  Q:您怎样看待自己电影里的拼接,比如一些问题和热点,比如外卖、高考之类的,这种社会现象的抓取,在你的系统里面是提前想好的,还是根据场景去选择?

  A:我是想通过这种娱乐性去带动人物的群像,娱乐性和主题是有关系的。我想让大家从风格上觉得,这不是一个破案故事,更是一个特别散的故事。

  7

  Q:金鱼细节的意识?在创作过程对于民间底层浪漫处理

  A:其实这种浪漫不是我放进去,而是我发现的。我经常发现他们想法很浪漫化,比如金鱼,一开始是空间上的处理,就是一个主场景,反复出现就会有些变化,它的这种变化会使情节推进,它的这种变化刚开始是空间上的变化,在拍摄的过程发现其实意味变得更丰富。我觉得不是浪漫,而是自己经历许多苦难,他们还不知道。很麻木的去过一生,麻木是褒义词。我觉得是从他们身上发现的,而不是强加上去的。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八):和徐导抽了一小时烟后…

  在老婆身边不能太耀眼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for Sherlock·Xu

  1

  7月23,西宁第四天,猫宁,九嗷克劳克。

  起床,舌头打节,干渴欲死。高原反应有所好转,又抽了一支烟。

  隔壁床的室友一宿猎艳未归。回想昨晚《平夏》首映上,身边唇红齿白的姑娘乐得花枝招展,我对着镜子洗漱边傻笑。

  一走神,牙刷怼进鼻孔。嗯,薄荷味。

  真TM后悔没要微信

  挺着猛禽下楼一路小跑,上午的预约还得看。《第四面墙》,开场,飞行模式,收紧菊花拒绝老不正经。瞪大狗眼,十分钟,瞌睡。

  半小时后,身旁的兄弟嫌我呼噜声大,没说抱歉,匆匆抬沟子滚蛋,拜拜了您呐。

  越学戏剧越讨厌话剧腔。越讨厌话剧腔越喜欢麻花。为啥?人家牺牲

  走出音乐厅,一个干枯的黑色身影台阶上,和基友抽烟。我缓了口气,琢磨琢磨,摸了摸包里的李逼同款红梅,上去打个招呼

  “徐导,吃了么?”

  他胡子泛起一丝弧度,像六十岁的小栗旬。

  2

  还是先搞笑吧,不然就太搞笑了。

  导演擅长风格,喜剧,悬疑,禅与三轮车电瓶车修理

  于是——“该片尚未完成制作。”

  我始终觉得,有意思人生来背负着十字架,那就是被周围无聊的一切反复消磨。大家都无聊,见不得别人会找乐子,就要让你沉重。我觉得可乐分享一下,你觉得我是段子集;我觉得挺朴实打动我,你就扣个乡村土味的大帽子

  喜剧大多时候被不开心的人当AV使用昂首挺胸地来,垂头丧气地走,最后还要被评头论足劝从良。——不教你点人生道理,不来点笑中带泪,我凭什么把你下硬盘里当老师。

  累不累啊,撸完嫌人丑了,人家素人眼泪婆娑的真诚,一声声江水暖的呼喊,就不当艺术了?马大三挂甲台寻思事,全村老少看你都害臊。

  《尘土飞扬》也好,《平夏》也好,意识形态存在习以为常特色生活标语和现象。被拆倒的“幸福家园”,主角二人奔跑时扫过“永远跟党走,迈向新辉煌”,乡镇楷模老板的“特产精酿”。够设计,有解构勇气,没有不满,现存即合理

  高考要加油,拍片子也要加油。它不会像《大佛》一样让人们进庙拜蒋公和猪八戒,行车记录仪只是一个破案道具神婆告诉您说像大佛,您不能真就信了。

  感觉淳朴了,说明善良,觉得恶俗了,说明您干净。幽默就像奔跑在华北平原上的外卖小哥,蓝的黄的都有,唯独不是黑色。

  我在石家庄时爱洗澡。先冲,后泡,搓个完整,休息大厅喝着热茶嗑瓜子,得劲。儿时在乡下,穷山恶水确实不少刁民,爹死了管娘要钱的都有,但真正来往身边的都是那些朴实的父辈与同龄。他们对钱没太多计较,守着房子安居乐业,白天下地养畜,晚上烤羊肉串在房顶养金鱼,抱着青岛喝一宿睡到太阳晒屁股,我觉得挺感动。

  知道知足了,笑笑就好。

  杀死石家庄人的,还是观众心里的不开心

  3

  徐导其人,其实怪腼腆的。

  十七八度的西宁,一个洗的发白的磨毛黑T,一个黑短裤,运动鞋,我看着都冷。

  也难怪为啥非坐台阶上晒太阳。

  听他聊想做承制,找投资,把片子再优化,都挺有意思。但很显然都没他本人有意思,坐在那里不说话,就是一个落魄艺术家。令我想起小学时的美术老师,开心了就画画,不开心往江边一坐,喝点白酒吃点花生米,眼里满是浪花。

  谁不想开开心心做电影呢,谁不想让观众开开心心看电影呢。

  黄信尧很有趣,也很狡猾。《大佛》很聪明,也很投机。但说到底,人家是台湾土著,有戴立忍投资,低谷时也惦记着960万平方公里的故土,小菜的兄弟姐妹们帮忙撑腰。

  我们只有平原上的刀耕火种,雨天追凶,油盐酱醋,发自灵魂的高兴满足。就像帮人推了一把车,自己掉入同样的困境也要面带微笑,热爱生活。要坚持抽紫云可以救植物人,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相信讴歌,相信未来的舞台。

  如果没有摩丝,就用吐沫凹个造型。

  4

  忙啥呢。

  “媳妇来电话了,没接上。”

  工作累嘛。

  “我觉得累倒是不累,乏是挺乏的。”

  这就走了?

  “吃午饭去。”

  那黑影一步步晃下阶梯,身形瘦长。对面影城的大屏幕上,黄渤们龇牙咧嘴,高声呼唤让大家相信中国电影。

  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忧伤浸透他的脸。不吃饱哪有未来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九):FIRST惊人首作《平原上的夏洛克》:农村悬疑喜剧一定要“土味”吗?

  “大巧不工”是《平原上的夏洛克》第一场放映结束后,观众们给出的评价。

  这是一个朴实的故事:一个农村老汉超英因为同村人被撞,觉得咽不下这口气,决定找出肇事司机。通过潜伏进学校、假扮外卖员进小区种种方法,超英找到了他们认定的“肇事者”,但在伤者树河醒来之后,发现一切都是一场误会。

  这不是那种结构上异常精巧,所有故事都由命运巧合促成的影片。在寻找肇事司机的主线之下,平民幽默、社会故事、现实困境和乡村浪漫被轻巧的串联起来。

  而《平原上的夏洛克》导演徐磊是那种浑身自带幽默细胞的人。

  在23日当天所有放映都结束后,导演们齐聚几何书店,徐磊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小故事:

  “之前放映《第一次的离别》的时候,主持人向王丽娜导演叫‘丽娜姐’,我当时想这不是把人家叫老了吗?主持人说,看了这个片子,我就想喊她一声‘姐’。我觉得这还挺有意思的,原来电影还能给人长辈份呢?”还没等大家开始笑,他立刻又补了一句:“我觉得这事就挺好笑的。”

  他的尾音立刻被淹没在观众巨大的笑声里。

  不造作、不嘲讽的幽默很难得。徐磊说,自己来FIRST以后才发现这是个喜剧片,而原本他只想拍一个有荒诞元素的剧情片。结果在音乐厅现场放映的第一天,他就被满场的笑声笑到“心里发虚”:

  “当时坐我前排的姑娘一直在笑,我当时想,这不会是我请来的托,让大家一起笑一笑吧?因为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剪片子和大家一起看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自己拍的时候也没想到,之前自己没觉得那么好笑的部分,也引发了那么多的笑声。”

  FIRST是许多新人导演的试炼场,许多处女作影片在这里第一次放映,大多数时候坐在观众席里的导演能够最直接地观察到观众的反映:睡着的、玩手机的、提前离场的。

  而更多的是观众直接而不留情面的发问:老板之前开的车为什么变了?喜剧段子是不是太刻意了?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物塑造,而是完全由事件来推动?为什么这部影片里女性戏份这么少?

  这是每一个新人导演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是毕业前面临的那一次答辩。

  幽默需要设计吗?

  导演徐磊从一开始就不希望观众认为这是一个特别破案悬疑的故事。“我尽量把剧情安排得散一点,让观众减少这种期待,我就可以比较游刃有余的把后面这些部分加进来。”

  徐磊是河北衡水人。在交流现场,他背着个民族特色的小红包,当向他提问的观众需要仰视的时候,徐磊很自然地蹲下来回答。

  从一些细节可以窥到作品和创作者在某些角度的相似:平等的视角、克制的表达、以及属于浮瓜沉李和树林子的乡村浪漫。

  在展映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影评都谈到了这部影片有着惊人的幽默感,也有人疑问这是否是监制饶晓志影响。但徐磊显然在拍摄的时候还来不及想到这么多,原因很简单,拍完这部片子他已经没钱了。监制和制片人都是在影片拍摄结束后,才参与到团队之中。

  “有人觉得这里面很多幽默是特意设计的,也有人觉得像个段子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后来在拍摄的过程中才发现,有些情节它的意味好像更丰富。”

  如果说有什么选择,那就是徐磊选择了一个别人的故事。当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河北男人回答:“我不愿意拍自己的故事是因为……有点臊得慌。”

  这个青稚又真切的回答又引发了一轮善意的笑声:“我觉得在自己的片子里真情流露,有点像没穿衣服,确实有点臊得慌。”

  但这个故事本身距离他并不远。《平原上的夏洛克》起源于徐磊回老家的经历。他发现亲戚被撞了,家人却没有报警,更没有寻找肇事司机。老家人的逻辑很简单:一旦报警,就不能报销医疗费。造成问题的司机能不能找到是个未知数,但医疗费可是一笔大多数人都承担不起的钱。

  “当时我就问他们:那我们就认倒霉了?这也太窝气了。”徐磊觉得这逻辑似乎有些问题,不久以后,他的亲戚告诉他,他们决定,先破案,再报警。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荒诞的场景:经济负担、意气和现实,推动陷在场景中的人做出一个不同于常理,但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做点什么的选择。

  他当时就决定:可以拍。

  父亲是我的男主角

  对于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来说,全素人出演是过去第六代导演们常用的做法。即使是在FIRST惊人首作的单元中,也有王传君这样的职业演员加盟新人导演的处女作。但《平原上的夏洛克》的演员全部是由素人出演,徐磊本人的父亲更是出演了男主角。

  他本来也想与职业演员合作,但在北京与几个职业演员谈好,回到老家去尝试的时候,才发现调性完全不一致。

  这时候徐磊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全素人的演员,至少能够保持风格上的统一。但到了最后,徐磊才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最开始肯定想都没想到我父亲,他从来没有表演上的经验,另外我当时觉得他还挺严肃的,可能放不开。”

  但他还是跟父亲试探性地问了问,被父亲回绝:“我才没空。”

  “那我说,那就算了,继续找吧。”几天之后,他忽然发现,父亲开始看他的剧本。由此《平原上的夏洛克》才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男主角。

  全素人出演,父亲母亲做演员,这种模式让人想起向来是家庭作坊式拍摄的锡兰。事实上徐磊在拍摄里也遇到了锡兰的问题。在影片中,徐磊的母亲自己拍摄了一场在医院的哭戏,拍了两遍,哭不出来,身为导演徐磊就忍不住说:情绪都没了!

  但说也没用,戏还得继续拍。“我的经验就是,指导一些非职业演员,你不能给他去讲那些感情,说主人公在这里,房子也没了,人也没找到,你悲伤吗?你什么感受?他们确实无法用表情进行表演。”

  《平原上的夏洛克》不是那种对演员状态要求特别高的戏,同时它的情节性很强,设计感也比较强。所以说还是演员需要更为明确的解释。“我更多使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说调度,比如说节奏,你可以跟演员说,你慢慢地低下头,这样来控制表演,就会比较准确。”

  长期的坚持和高压式的作业在这里失去了效用,年轻导演们在这一刻需要回归最原本的相处模式:人与人的相处,情绪与情绪的轻柔碰触,从而将原本身处梦境之外的人,带入到自己编织的梦境中去。

  在影片将近结束之时,徐磊拍摄了一个场景:超英将一尾尾金鱼举到房顶,将他们倾倒于已经积了不少雨水的塑料布上。抬头仰视,绚丽的锦鲤在头顶欢快游动。

  “超英决定继续生活下去,开始新的生活,他的心情好像也有一点新的变化。”徐磊解释这个镜头。

  “我觉得他们这些人身上有一种特质:一个人经历很多苦难,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困苦中生活,我觉得这个东西特别伟大,他不是说我要坚持下去什么,他们不知道。”

  “这是一种‘麻木’,但在这里是一个褒义词,因为我觉得用什么坚强这些词都太矫情了,因为他们原本就有,所以也很难强加。”

  -FIN-

  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平原上的夏洛克》影评(十):北漂青年导演养成记

  深州,河北衡水下面的县级市,距北京250多公里,形意拳的发源地,盛产蜜桃。

  徐磊,一个大概和你200个朋友重名的农村小伙,奔四,不会打拳,模样也不水灵。

导演徐磊

  但,就是这片土地,留给他善良的底线,和一直往外闯的动力。

  他先后有十几个职业,包括:国企领导宠物饲养员、摄影师助理(拎包)、斯坦尼康技术员、跟焦师、摄影大助、婚庆摄影指导、摄影师、编剧……

  从默默无闻,到有所耳闻,职业生涯95%的时间都和电影发生关联。

  前年,他给好莱坞一线女星米拉·乔沃维奇(《生化危机》女主)写了剧本,去年,他又正式做起导演,拍摄了人生第一部长片。

  导演,是徐磊的终极职业。

  处女作导演,是徐磊的“从哪来到哪去”的哲学情怀。

  他选择回到深州,选择请老父亲做男一号,演一部为被撞伤昏迷的亲戚追寻真凶的电影,轻喜剧,带点悬疑,略朋克,最后留住的是温情。

  片名叫《平原上的夏洛克》。

  豆瓣462人评价,7.4分,就在上周日(7月28日)刚刚结束的第13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上,他获得了最佳电影文本奖(类似于编剧奖)。

  第一导演(ID:diyidy)在西宁采访了他,90多分钟的时间里,被他形容“扒了个精光”。谈到自己上大学时都不知“电影是拍出来的”时,他会微妙自嘲;谈到自己做了大半辈子农民的老父老母,尤其是和父亲的矛盾时,他又会“大堂风大,眼睛里进沙子”。

  在第一导演看来,徐磊,就是当下中国青年导演最基本的坐标,他不偏倚,有热度,熬得住嘲弄与无聊,却对影像与故事永远好奇。

  但你不知,他也有私情,《平原上的夏洛克》男主本来要在结局黑化,因为是老父演的,他“下不去手”。这个角色,好人由一而终,但奖不掺假,更不是随便拿,评审成员之一秦昊在西宁当着所有媒体的面怒赞《夏洛克》,怒赞非职业演员的牛批。

  私情里裹着真情。这一点,能指引更多初生牛犊的青年导演,把好自己的轨道。

01、前传:养死了领导的小乌龟,我不想在国企干了

  我是1982年的,河北衡水人,在石家庄上的大学,学的工商管理,2004年毕业。上学的时候我也没怎么听过课,毕业以后就在北京租房,找了一个国企上班。

  在国企上班是什么状态呢?

  举个例子,我第一天上班就起晚了,闹铃没响,一看完了。第一天就迟到,这得给领导留下什么印象啊,然后我就一溜小跑跑到单位,还是晚了十几二十分钟,特别忐忑。

  结果到了单位门口,发现门还没开,大家的工作状态你也就能了解了。

  上班时候真的没什么事干,每天就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去打开水,第二件事就是领导养了两只小乌龟,领导不在北京,我来喂乌龟,给洗洗澡,换换水,然后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

  结果我喂了几天,就发现有一只乌龟四脚朝天,死了。

  我就特别惭愧,一共就俩工作,我还搞砸一个,这可怎么办!之前这两件事都是一个大姐来办的,大姐很镇定,说没事,扭头就去市场又买了一只。

  我说这领导不会发现吗?她说,已经死过五、六只了。

  我毕竟也是一大学毕业,多少也有点抱负,觉得在这儿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混了两年就辞职了。辞职以后真的不知道干啥,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有什么文艺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文学,看一些哲学史,比如《通向哲学的后楼梯》那种书。哲学入门太难,反正那时候就流行看黑格尔、康德,我也去借过一本《小逻辑》,看不懂。

  还有一些比较近代的,叫什么来着?好久不说这些词,想不起来了。

  虽然也会看电影,但是从来没意识到电影能作为一份工作。

  我真正被电影触动,是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回在电影频道看过一个电影叫《金色池塘》,是亨利·方达和简·方达父女俩演的。

《金色池塘》

  那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剧情片,因为之前都是看港片,还有《异形》《终结者》《星河战队》这些好莱坞,就觉得这些才是好电影,要打,要悬疑。

  但《金色池塘》也不打,也不悬疑,它讲人物,我就记得印象特别深刻,那个老头性格特别像我爷爷,倔,岁数大了脾气也不好,当时就觉得这电影太有意思了。

  明明一个外国老头,你怎么会觉得像你爷爷?你说我爷爷和亨利·方达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啊?

  这时候你才意识到电影这个东西它可以跨越文化。

  到上大学还有一个片给我冲击力非常之大,是阿尔·帕西诺演的《疤面煞星》,这片最后帕西诺喊“我来接你们子弹”,结果被一下轰死。

  我本来期待他像一个战斗英雄那样,把所有人都打败,结果打死了几个人,自己就被干掉了,电影就结束了!

  我好几天都睡不着觉,《疤面煞星》第一次让我从电影里看到人生真相。

《疤面煞星》

  但我大学从不和别人聊电影,我们那时候追求的是文学,觉得人生最好的职业是当一个作家。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意识到这个电影是拍出来的,都不知道它背后会有很多程序。就觉得它是浑然天成的,从没想过“电影从哪来”。

02、征途:蹭课,蹭活儿,从拎包干到编剧

  从国企辞职了嘛,上两年班什么积累也没有,出来之后找工作还是很难,当时就觉得应该学一门技术。

  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学烹饪,做一个厨师,另一个是学编导。

  你听起来差距挺大,但对我来说都是技术。我就查了一下,厨师班是三千多,编导班是两千多。那我就学了编导。

  两千多学一个月,是传媒大学办的一个编导进修班。也是因为我爷爷家就在那旁边住,我就去上课。后来我知道是全国各地记者、编导过来到广院进修一下。

  正好离那近,我就住在广院里,认识了一个学编导的学生,一块合租,后来成了十几年的好朋友,我跟他那时候就开始聊一些电影。不过他现在已经不做编导了,创业了,做母婴产品。

  我当时就做了两期片子,一期一千多块钱,就发现这跟国企上班差不多,也没什么意思。因为节目有很固定的形态,你没什么发挥空间。

  后来就彻底算了,感觉干这事不太行。我就又逛荡两年,那时候意识到有电影这个产业了。

  2009年我在电影学院旁边租了个房子,在西土城那边,认识一个北电学生,摄影系的,当时我觉得我能跟一个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住在一块,我这跟电影离得就更近了。

  但发现人家根本不理我,对他来说,跟你聊也聊不明白。算了,我自己去听课。虽然室友他看不起我,但我进入这个行业还是因为他的关系,因为他有一次问我说,要去采访吴宇森,你想过来听听吗?我说特别想啊,我就作为一个摄影助理去给他拎包。

  《赤壁》那时候上映嘛,采完吴宇森,我就认识了另外一个人,也是慕名而去的一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加了一个微信,不对,那时候没有微信,是留了个电话。

  他以为我是一个正经的摄影助理,没过几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我这有个活,你来当一下摄影助理,当时我就觉得特别激动,就去了。

  我们拍的是数字电影,那时候全国没有几个导演有机会拍胶片电影。讲一个啥故事呢,忘了,大概就是一个病人被毒蛇咬了,需要一架飞机把他送到什么地去接受治疗。

  我的工作呢主要就是整理器材,现场都是电影学院一些毕业生,等于这是毕业作业。大家都是公子哥,说是摄影组好几个人,其实主要我一人干活,但这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每天收完工,看那些器材,就研究。

  后来我发现有一个斯坦尼康稳定器,他们调不好,平衡怎么掌握都不对。我是学理科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去弄了弄,就弄好了,后来我就成了这个剧组唯一一个会调斯坦尼康的人。

《鸟人》拍摄时使用的斯坦尼康

  他其实是两部数字电影连拍,拍完第一个数字电影后,跟焦师就走了,当时我那朋友说要不你试试,我就一试,就可以跟焦了。

  干完这两部数字电影,我就成大助了。

  有意思,我愿意去钻研它,也会去揣测,说这摄影师到底怎么想的,他为什么用这个镜头不用那个镜头,你也会学着看,那时候就想我能在剧组这么混着挺好。

  回来之后觉得自己生活找到方向,入行了,结果这个活干完之后,我发现我那个摄影师朋友也不是有很多活的人,他闲了好几个月!所以我也不知道自己干嘛了。

  后来也有一些摄影助理的活开始干,一天一百五,后来一天二百,这也不行啊,不能谋生啊。

  我就在网上搜,有人说可以弄婚庆。我发现现在所有出名的导演都拍过婚庆,起点都很高,一拍都是拍走红毯,哈哈哈。

“婚庆系导演”:韩延、毕赣、张大磊

  接一个婚庆的活三百五,租一个机器二百,加上磁带什么的,我就挣一百,我觉得至少拍上了。

  虽然拍婚庆,但我也特别有想法,就有意识地用不同的摄影机来拍。基本就是傍晚把机器拿过来,第二天五、六点出门要拍,这时候你也不会用,就从网上找一个一百多页的说明书看,每个钮试,试到基本上天快亮了,去拍了。

  我还为了这个婚庆去拉片,印度有个《季风婚宴》,《我盛大的希腊婚礼》,还有《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但凡跟婚礼沾边的我都拉,第二天特兴奋。

  结果我跟婚庆的老板一说,我昨天为了拍婚庆拉了哪个片,他都惊呆了,觉得哪来这么一个傻X。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那时候不光拍婚庆,当摄影助理的时候,我也会考虑这场戏怎么拍,会跟摄影师去说一下,比如说有一场戏,在一个摇臂上,我就会跟他说,老师你看这个镜头如果升一下多好,多有气势。

  摄影师听完说,滚。

  转机就来得非常快,半年以后我就当上摄影师了。那个导演拍的戏是一个小孩踢足球的故事。我特别爱踢足球啊,就跟导演聊了一个小时足球,导演就用了我。

  虽然我觉得我能拍,但还是有点忐忑,毕竟没干过。当时我就问我那摄影朋友,万一拍不好怎么办。他就说,你先摆一个全景总是没错的,所以每一场戏机位在哪儿,我就先选一个角度摆一全景,再看这些演员调度,前几天胡拍,但拍了两、三天我发现我会了。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我原先那个摄影朋友,之前我是给他当摄影助理嘛,他也没什么活,我就跟他说我接了一活,我怕我干不下来,你给我干助理,我给你摄影师的钱,我还拿助理的钱,你看行不行?他说行啊,就去了,我就职位逆转了!

  其实也没什么,那时候大家都起步。我晚上会跟他商量一下这镜头怎么设置,前两天他会帮我分一下镜头,然后我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发现我就不用跟他商量了。

  我发现一个事,你在旁边看你永远看不懂,等到有一天所有事都有人问你,你必须给个答案的时候,你一下才智急中生智,就通了。

  你看马云聊怎么管一个公司,根本就没用,你自己弄一个公司,你立刻就会了。那个片子拍摄的很顺利,也顺利地卖给了电影频道,后来就走上了摄影这个路。

  干了好久摄影,我其实都没有特别有意识地要当一个导演或者编剧,没什么方向,主要就是解除以前沉闷的生活。

  拍一个东西,你会全国各地跑,有时候拍个城市宣传片,你在这个城市走到的地方,可能比在这生活几十年的人走的地方还多,可能他在这生活一辈子,都没去过那地方,但是你去了。是这些东西在支撑我。

  但后来,你拍一些戏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剧本特烂,台词不说人话,情节没劲,你就开始跟导演去聊,咱们这个剧本能不能改改,我就开始帮改剧本,改着改着就有导演跟我说,要不你写一个得了,我说行啊,反正他们的戏也不是很大。

  那是在2012、2013年,开始有时接摄影的活,有时接编剧的活。

  后来才发现编剧这个事比摄影更有意思,因为戏的根上是从剧本来的,摄影还是一个顺杆爬,借题发挥的工作。

  写了很长时间,也没什么正经活,短片、电视剧、栏目剧,挣点钱。然后就发现有个问题,你写完剧本之后,别人老是拍不出你想要的那种感觉。

  后来我写了一剧本,我跟我那制片人朋友说,这个短片我想拍,我想试试,因为他整个片子预算也不高,就几万块钱,就答应我了。

  后来那片子拍完了还不错,电视台里头反馈也不错,我就去投了上海电影节,参加了一个国际短片展映单元,片名叫《从台北到深北》,一个台湾老师来大陆支教的小故事。

《从台北到深北》

  其实就是在我老家拍的,也用到了一些素人演员,有很多小孩。从那时候我觉得素人的表演是没问题的。

  还是有一次,通过一个蹭课时认识的朋友,结识了袁锦麟,《风暴》导演,写过《捉妖记》。

  他说袁导找编剧,介绍一些朋友去,我也去了,聊了一下,就把我之前拍了两个剧情短片发给他看,看完之后他就用我了,他觉得可能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是他想要的,他毕竟要写一个喜剧。

  袁导普通话不好,和他说话特别累,头几天我都是晕的,他的普通话我觉得比英语6级听力还难。

  我经常看他特别兴奋地讲一个情节,都站起来开始演了,连比划带演,自己很嗨,我完全没听懂,这个时候我在想我是配合他笑一笑还是怎么着。

袁锦麟

  后来我就加入了《素人特工》这个项目,我们是2015年10月份开始的。我更多是为袁导设计情节,比如说避雷针上两个人PK的戏。

  因为我听过作家石康的一个段子,说有一天在胡同里头他开车跟另外一个北京大爷顶上了,然后谁也不肯让谁,就开始买个撸串,烤上串了,拿着啤酒就跟你耗着,从早上耗到晚上谁也不让,直到有一个人说,哥我服了,我走。

  然后我就把这段子讲给袁导,本来爬避雷针这场戏不是两个人来爬,是王大陆自己爬,我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写成对抗型性的东西,比一个人爬更有意思。他就觉得可以,最后发展成一场很精彩的动作戏。

  我也给米拉·乔沃维奇(《生化危机》)设计了一些戏,比如她出场那场戏。

03、转型:导演处女作,给老爸导戏,舍不得让他黑化

  编剧活干完以后,问题还是没解决,因为电影后期时间特别长,迟迟上映不了,没人知道我是这部片的编剧,也就没人找我继续写电影剧本,原来那些广告片的客户也都断了。

  我就在那段时间很困惑,那是在2018年。

  我想自己多少也攒了点钱,要不我就自己拍一个吧,就把《平原上的夏洛克》写出来了。

  最初灵感来自一个真事,亲戚被撞了,他们不愿意报警,我就特别诧异。

  他们就觉得送到医院以后,报警也找不着这人,那这个就医就没法报销了,还不如认倒霉,说是自己摔的,还能报个百分之七、八十,当然他们也没有放弃找那个凶手。

  真实结果就是,稍微找了找,不了了之了,因为那是大海捞针的事,没证据,是有录像拍到这个过程,但是看不到车牌,所以你很难去找。

  我觉得这事特荒诞,它有一种身份的错位感,几个农民在那分析案情,给我特别强的刺激,就决定拍这个。

《平原上的夏洛克》分析案情

  让我爸来演男一号,这个是很晚才决定的。

  当时我写剧本的时候有一个儿子的角色,这个儿子是在北京或者外地大城市上班的,在城里创业,需要一笔钱,老爸刚卖了牛,有一大笔钱,他知道之后就回来跟他爸说想用这钱拿到城里去干点啥,这个老头就特别想盖这房子,然后父子俩就产生冲突了。

  其实我这里面原本有一个特别明确的价值观冲突的一条线,但是这事还没聊明白,给他们盖房子的亲戚就出事了,如果找不着凶手,你要给人治病,那这钱谁也拿不着,父子俩人带着矛盾一块去找凶手。

  可是后来演儿子那演员一直没找着,我自己也不会演戏。就决定变一个方式,不要这个角色,删了,变成两个农村老头去找凶手,情节会有一些改动,特别是你在主题层面上会有一些损失。

  但就说《绿皮书》也是两个人搭档上路,内核的东西特别没劲,种族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它是细节处理、技术处理太厉害,你知道他们俩要干吗,其实吸引人的是过程。

  现在回想一下,我为什么喜欢侦探这个点,是因为侦探在破案当中会不断乔装打扮,变换身份。它在造型方面暗合了我想表达的主题:人被生活的压力所异化。 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这戏的演员大部分是我认识的人,我爸、我妈,我三、四个把兄弟。

  我爸第一反应是——我没空。但是后来我发现他自己在偷着看剧本,哈哈。

徐磊的父亲许朝英

  后来也不算软磨硬泡,就说试戏,随便哪场都行。试戏有几种,爆发力比较强的那种戏,比如打架的那种戏,其实普通人的爆发力没有那么强的,真喊就特别假。然后还有一种是特别稳的戏,就是比较微妙的,情绪性的镜头,让他试试这两个极端的。

  然后一试我觉得还可以,当时就觉得我既然找不到特别合适特别好的,至少我得找一个我愿意拍他的,跟那些人比,我还是愿意拍我爸。我让他演这个戏,他能留下一个作品。

  我妈过后还说,她意识到,你这片子卖不出去,我觉得也没事,毕竟你给你爸拍了个电影,等他老了还能看看,等你有孩子还能看看他爷爷拍过电影。

  我妈就是心挺大的,几十万对她一个农村老太太来说她就觉得其实没什么,我觉得我妈特大气。

  因为是非职业演员,他们也会遇到不理解的戏,你说服不了他们,他们就是不演,一直卡在那。

  大家现在看得比较好玩的一场戏,是占义吐痰被罚款。这场戏的调度是我提供的,我首先觉得这个稍微有点生理不适,我希望他在一个远景里发生,别太近,但是表演的神情形态是占义自己的。

  他很有天赋,虽然我确实用导演的技法在帮他,但是他本身也确实特别强。

左为占义

  我本来想的是一个特别黑色,特别荒诞的一个结局。

  最后主角超英这个人黑化了,他在找人的过程里,在压力之下,一个好人变成坏人了,但是在拍过程中改掉了,调整了结局,我其实在拍最后一场戏的时候还在纠结。

  但我爸的状态不支撑你做这么一个表演,之前那个是高级的一种处理,但是咱不能为了荒诞而荒诞,为了黑色而黑色,这个人就是不变的一个人。

  我很喜欢宁浩的《香火》,一个和尚,最后变成了一个大骗子,那个演员的状态是支撑他那样的。我这个吧,我觉得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那是我爸演的,我舍不得让他黑化。

  这次我爸没来成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我都给我爸妈定机票了,结果我妈这两天身体不太好,我爸在家照顾她。

《平原上的夏洛克》在FIRST拿到最佳电影文本奖

  成片我给我爸放过,他也没说自己演的好或者演的不好,他就非常稳,他也不会觉得“儿子我会不会给你演砸了”,他也不会觉得自己“我原来是个表演天才”。就是沉默不语,你让我拍我就拍了,你让我演我就演了。我爸就这性格。

  我北漂之后,就和爸爸联系不多了。他也不管,很少参与意见,包括工作、结婚这些事他都不参与意见,我妈经常什么事都参与。

  从小我们家庭关系挺和谐的,我跟他们的冲突其实就是我从国企辞职的时候,对一个农民来说,在国企你至少这辈子衣食无忧。

  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农民老了,他就变成一个负资产,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靠子女的赡养。农民对衰老有一种天生的恐惧。

  我辞了以后他们基本就放弃我了,就自己多挣点钱,以后给儿子多攒下点,别让他饿死。

  现在他们也不管田了,在城里做点生意,我们家也搬到城里来住了,家里的田就雇人去弄。

  我小时候天天浇地,看西瓜。所以我也挺理解他们不愿意让我辞职这事,我为什么在国企公司干了两、三年啊,其实依着我的性子可能半年我就不干了,还是想着爸妈的感受。

  但我觉得人生不能这么……其实你看农村人就会有那种感觉,他们已经被这个时代抛弃了,但是他们自己知道还在努力地去生活,你就觉得那个特别动人(导演眼圈开始湿润)。

  我下一个戏,想讲一个《小镇杜月笙》的故事,其实是当代乡绅的故事,我早就想写这样的人。

  现在是不是继续用非职业演员不一定了,也不一定在老家拍。我也挺想拍东北到西北这块,比如说到山西、陕西,我就觉得那可能是另外一个地了。

  但是河南、河北、山东,包括东北,这些地是我在地理区域上特别亲切的一块。

  第一导演FIRST系列采访:

  1.FIRST评委主席刁亦男专访

  独家| 这是中国新生代青年导演大胜的一晚

  2.《鱼乐园》导演柴小雨

  今年最想为北京青年发声的新导演,我帮你找到了

  3.《马赛克少女》导演翟义祥

  今年首位性侵题材导演:斗争到底?这片就没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别误解,不是要做导演界的第一名,而是要记录电影的第一表达在导演!来这的导演,都敢说真话。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平原上的夏洛克》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