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钢铁直男老陈,最近开始学习五线谱。原因是看不懂五线谱,做不好陪练。
作为一个80后,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不认识五线谱,是正常现象。如果当年我爸没带我学乐器,我一小城市的孩子,也不一定认识五线谱。
他买了本书,每天研究五线谱,配合一些乐理,歪歪扭扭学会了。现在每次坐在Grace身边,都理直气壮的样子。
Grace一到教室,老师还没来,一个人练习起来。老陈也不知道他在弹什么,坐在一边玩手机。
一边默默收起了手机,一边佯装懂得,轻轻吼:手指要有力,要抬起。来,重新对的来一遍。四分音符数一拍。二分音符数两拍。
老师一边教,老陈在旁边看,还得频频点头示意,非常陶醉且享受,时不时爆发出假模假样的喝彩。
“你真的都能听懂吗?现在是不是看不懂五线谱,都不配跟孩子练琴了。”
30好几的直男再拿起音乐,竟然是为了自己的女儿,这大概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生活吧。
02 这两年,搞出了一个词语,叫“鸡娃”。一开始我还没明白,以为是像鸡一样养娃,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给娃打鸡血。这个词语来源于北上广深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思是: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一般这些孩子很小就被父母安排去各种培训班。与此同时,我还学到几个:比如青蛙(普通孩子,普娃)牛娃(非常优秀的学生):还分奥牛(奥数比较好)、英牛(英语比较好)、奥英混合牛(奥数、英语都比较好)素鸡(素质教育,比如钢琴、围棋比较好)。本来我以为自己鸡娃已经很早了。结果现在的娃出来,一个比一个厉害:5岁的孩子,会用英语讲小故事;6岁的孩子,钢琴5级;7岁的孩子,已经会编程。一三五英语,二四钢琴, 周末美术、思维训练。前次我写了篇文章关于暑假孩子的安排,留言区一个读者说:不知道你焦虑啥,你这课程才我们的一半。看到这条留言的时候,我正等在女儿舞蹈班训练门口,一边手上还有处理不完的工作。这些还不算,万万没想到,除了鸡娃之外,现在的父母,还各种“自鸡”——不是自己教孩子,而是自己给自己打鸡血。因为鸡娃不“自鸡”,等于鸡了一半。不吹牛地说,放眼全世界,鸡娃水平最高的父母,中国父母必须有名字。前两天,我一个朋友——某985女博士跟我说:你现在赚的钱,看上去比我们多,然而,你现在的学习状态,还需要再提升。换言之,你这样是不行的!高口过了吗?英语八级呢?奥数参加过吗?自认为格外努力,虽然是个普通本科院校的一本专业,工作后也考了个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没想到生活在鄙视链里,也一点不含糊。老陈从小参加数学竞赛,理科还是可以的,一点就通。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在他们看来,无非是天赋还行,后天努力不足。她说:“她周围的人,都是不遗余力在读书。越优秀的人,学习得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不学习,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孩子还没小学毕业,你已经不会教了。”还没反应过来,她接着说:“我为什么劝你考博士。考个博士最大的好处是,你的知识结构会重新梳理清晰,你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会提高。还会逼你去读书。再说个现实问题,刷新一下你的个人履历。读博,必须全日制。你是博士的话,你孩子的老师对博士家长会高看两眼。爱学习妈妈的孩子,一定差不到哪里去。还拥有一种交往自信,和社交地位。”被她说的我简直一愣一愣的:感觉再不努力,就马上要耽误孩子的前程了。确定导师、找论文资料、外加学英语,我也终于走上了自鸡的道路。03 海淀妈妈、顺义妈妈早就刷屏了,可是焉知那些没有名字的各种妈妈,正在以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隔壁老王为了孩子学编程,每天晚上抽空学习编程术,为的是方便教孩子;隔壁老李,一个英语四级都没过的男人,天天背诵英语单词,为的是在孩子的起跑线上,不被鄙视;闺蜜老陈,还搞起了逻辑思维训练,为了孩子的小升初,刷了一遍初中数学题。一群爸妈坐在一起聊天,都会认真慨叹,当年如果高考那么努力,至少再加个50分没有问题。04 但是说真的,我其实挺享受鸡娃的日子。倒不是受虐心态,更是因为自鸡的日子让我的人生,变得自律而有趣。人到中年,没时间焦虑,没时间热闹,因为一个孩子,让原来的人生,开始焕发出不同的色彩。没时间玩游戏了,因为要自鸡;没时间瞎逛了,因为要自鸡;没时间跟另一半吵架了,因为要自鸡。早上起床听听书,下班回家看看英语,晚上陪女儿刷刷数学,练练钢琴。这些年,因为一个孩子,换来了不得不努力的生活,想想,还真是一种小确幸。- END -
小愚有话说:
让我更有鸡血~
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