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假,各地避免不了地要进行培训、研讨乃至于制定新学期计划之类的活动,昨天,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某地举办的一个教育管理研讨会。与其说是研讨,倒不如干脆就是一个管理者的培训会。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议,既没有一分钟的研讨,也没有一个与会者的发言,倒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作报告。
开始,我聆听的很仔细,过了一个多小时,我几乎厌倦的呼吸加剧,情绪突然难以自控,很想高歌一曲而释放我内心的郁闷。这位专家所凸显的观点,早已是老生常谈支点,其中,有一点是这样说得:“乡村教育难得有骨感,如果即便有,也是数字的翻版”。
我听到这个文字,倒很新鲜。但,我稍加思考,感觉不大对头。乡村教育难得有骨感?这不就意味着对乡村教育的一种隐匿性的否定吗?“数字的翻版”,这不仅仅是乡村,城市化办学也何尝不是如此?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衡量指标,唯分数而再无其二。我在乡村小学从教师到校长已经经过了二十多年,我认为乡村教育的骨感蛮还是有的,之核心在于内涵。只可惜这种隐形大多数人看不到,一则,这与村校管理者的功利欲强有关系;二则,缩短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切入口总是先从城市开始,重心向城市偏移的也多;三则,乡村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使得乡村教育成了很多人不被看好的对象。
说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骨感?
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问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我稍稍思索,说:“人人有很多梦想,梦想很美好,但现实总是有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有很多阻碍的因素,为此,梦想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
我哑然。
对于乡村教育,众多管理者当初的梦想很丰满,也很想在众人、社会上竖起一尊骨感型分明的雕像,借以显示或者标榜自己的丰功伟绩,但是,现实之“瘦弱”阻碍着这些梦想着的梦,蚕食一般地一寸一寸地啃着骨上的那些带着腥味的即将发霉的肌肉,于是,急躁、不安、或者疯狂地掠夺,总是急于让大家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这样,只有数字才是最简洁、最适宜表达的方式。数字的出现,残酷地遮掩住教育本该美好的骨感造型,但,教育的生命是不可遮掩的。比如,你稍加留神,进入不同的学校,你的感觉一定会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其实就是内涵的自然流露。
内涵总摆不上教育权衡的讲台,中国人喜欢用数字评价一个孩子,成绩20分和90分的两个孩子,在众人眼里的褒贬很分明,不需要谁爆料就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结果。数字曾经迫害了好多中国孩子,数字也是好多中国孩子成为被奴役而失去个性的一盏灯,为此,中国的孩子自一出生下来就本能地认识0到9这几个数字,因为,他们知道,一生的几乎每一天,做每一件事,都离不开这十个数字的组合,因此,英国一个物理学家说过,中国的孩子是天生数字的组合体。
截至目前,没有一个人想出比数字更为简便的评价办法。曾经,有人试探用“优良中差”或“甲乙丙丁”作为评价的方式,但,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这些字眼就是不感兴趣,假如把优换成90分,看看那些孩子,笑呵呵,兴趣有了。
总之,数字化的评价促使乡村教育的骨感错移了方位,这样,给教育的手术刀总是切不中最佳位置。一个简单的手术,非得好几次开刀,疼痛、抱怨,甚至一次次换刀,结果依然。
动手术首先不要急于找位置,不要急于想着开刀,摆正心态很关键。我想:医生在动手术之前如果想着如何给病人一个美好的骨感造型,那么,手术永远是成功的。可惜,有的医生在手术前想着:如果我这次手术成功了,我会得到什么好处;如果病人家属给我几百元,或许我能用心一点;为什么偏偏非要我动这次手术,其他医生死了?这种因为利益而动手术,即便结果成功了,但,精神却失败了。
我们乡村教育的突出弊端,唯管理者的强烈利益观所制约。如果我们的乡村教育暂时把数字放一放,把老师、学生的内在因素整一整,这样,教育的结果或许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