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播:F小姐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听播客版本四年前的夏天,我在第 36 期节目里解读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两年前的夏天,我在第 71 期节目里剖析了《大护法》。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我今天要聊的是另一部国产动画大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从电影点映到现在也半个月了,不管看过还是没看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了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放在剧情的上下文里,这句话的确是足够煽情的,但我个人其实不是完全认同。所以首先想结合作品来分析一下,「命」可以怎么被理解。■□■前两年有一次跟我妈妈散步,聊起各种各样的世事无常,她就顺便问我,你信不信命。我说我特别信,还把我妈吓了一跳。可能在她想象的图景中,「特别信命」的人是要三天两头去拜访所谓的「老神棍」算一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某种程度上这被认为是封建愚昧的表现,她觉得我好歹接受了高等教育,应该做不出来这种事儿吧。但其实我的意思是,我相信有「命」这个东西的存在。所有那些不由个人意志决定、不以个人努力为转移、但是又安排给你分配给你的东西,它们的总和,在我看来就叫做「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父母,没有人能选择自己出生于怎样的家庭里,但是这两点奠定了我们人生中的很多因缘际遇。中国人有个词叫「命格」,我虽然不懂它背后的学问,但仅仅从这个词的意象来看,它特别吻合我对「命」的理解,像个框定好的格子似的,我们这一辈子就在里头攀爬,最好好不过上限,最坏坏不过下限。既然说到格子,又可以延伸出很多比喻。我们常常会听到人感叹自己的「命苦」,而这种「苦」,在我看来至少有两种不同维度的表现。第一种可能是觉得自己格子的位置比别人的低,这辈子拼尽全力能达到的最巅峰的成就还比不上别人刚出生就有的资源。而第二种可能是觉得自己格子的空间比别人的小,不管努力或不努力都只能被困在原地根本挣脱不出去。回到电影,哪吒算不算是一个「命苦」的人呢?剧情在开头的确强调了格外残忍的两点,一个是他生下来就是个高功能反社会,另一个是他的寿命只有短短三年。可是这两件事在结尾都得到了反转,哪吒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而且还活了下来。影片正是用这样一场壮观的翻盘来论证它最响亮的那句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我想要指出的是,哪吒并不是纯粹靠强大的个人意志来逆天改命的。而且,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哪吒的命其实非常好。他的爸爸李靖是陈塘关总兵,这个社会经济地位摆在那里,哪吒可以说是属于特权阶级。他的家庭比一般的小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资源,也就具备着更高的承受风险和意外的能力。纵使孩子生下来就是团会喷火的肉球,李靖夫妇也没有将他视作怪物而遗弃,仍然为他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完全是一对一的因材施教。即使哪吒出去胡作非为,百姓们怨声载道,做父亲的仍然有办法庇护孩子,仅仅将他软禁在家,而不是让他承受更严苛的刑罚。所以家庭其实帮哪吒稀释了一些命数的残酷。而在所有优越的客观条件之外,哪吒还拥有来自父母的强大的精神支持。作为母亲的殷夫人,立场一直很坚定,她最在意的事情是「儿子的命只剩三年」,而不是「儿子是个高功能反社会」。她甚至还提议过,两口子把官职辞掉,带孩子去游山玩水,让孩子在短暂的人生中能过得开心。换句话说,殷夫人看重的是孩子在生命历程中的个人感受,而不是外界附加在他身上的评价。作为父亲的李靖,想得比妻子更远,他的理想是要让孩子活下去,而且是作为一个被社会大众所接纳、所尊敬的人活下去,也就是要完完全全地扭转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厄运。所以他的方案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进行积极心理暗示,骗哪吒他其实是灵珠转世、是正义的化身,希望通过教育来改造孩子;后半部分则是他准备豁出自己的一条命,换哪吒的未来。我看到有些影评说不太能接受这版哪吒的人物形象,因为传统作品里的哪吒原本是个推翻父权的象征和符号,结果现在被改成了一个父慈子孝的「伟光正」结局,难免让人警惕:这是不是整个时代对反叛精神的一种镇压和阉割。但我想指出的是,哪吒的形象之所以有所变化,是因为作为前提条件的李靖夫妇的形象已经变化了。在这版哪吒的独立意识终于觉醒之前,在他终于说出“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之前,他的父母已经默默地做好了替他扛一辈子的打算——这是传统作品里的李靖夫妇从来没有表达过的爱。身边有很多朋友都说,观影过程中最戳泪点的台词就是李靖那句「他是我儿」。为什么近年来这么多探讨家庭主题的影视作品能引起广泛讨论和共鸣,就是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命数。在这部动画电影里,父母帮着孩子一起摆脱厄运,而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有些父母本身就构成了孩子最想摆脱的厄运。所以哪吒的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并不太能完全令我信服,我反而喜欢的是另一句相似的表达: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这是爹教我的道理。多出来的这截后半句,在我心目中很重要。于是这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哪吒一样摊上那么好的爹妈,那我们其他人到底有没有可能「改变命运」呢?我想引用人类学家项飙老师的一段话,他提出的观点是:要认命,但是不能认输。「要认命,就是你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做这样一个工作,不要把它看作是要逃避、要超越的东西,而是要把它充分拥抱住,看清楚,为什么你出生的家庭会是这样?你究竟为什么是做这样一件事?出生不是一个个体层面上的随机事件,这个命是结构性地摆在那里的。你要把自己的命想清楚,也就能够从里到外地对社会形成新的理解。然后,你不是要超越它而去,而是去把住它、改善它。不认输,就是不要放弃自己的努力。」沿用上文提到的那个格子的比喻,我觉得项飙老师这段话说的其实是不要去羡慕别人的格子有多么优越,更不要妄图将自己的格子变得和别人一模一样,而是更专注于在自己的格子里攀爬,试图去达到它的上限,甚至推动它的上限。■□■除了「命」这个关键字,我觉得这部动画电影还有一个中心,就是「魔童降世」的「魔」。它让我联想到一本书,日本心理学者河合隼雄写的《孩子与恶》,邪恶的恶。对于成年人来说,不管有没有做父母的,我们很容易会对懂事的、听话的孩子发展出好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迅速地服从了我们已经适应的这套规则,从而保障了我们的便利,替我们省下了去处理麻烦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通过这样的服从肯定了我们的权威,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年长的确代表着一种意义、一种优势,不是白白比你们这些小屁孩儿多活这么些年的。而那些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总是打乱我们原本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时时感到以往经验的失灵,并因此感到挫败,于是我们就把这样一群年轻人称作「问题儿童」,觉得他们体内肯定存在着某种「魔鬼」、某种「邪恶」,需要进行管束和纠正。但这其实是非常傲慢的判断,也暴露了人性的一种狭隘:仅仅因为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就下意识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甚至想要把对方身上的这些特质给消灭掉。可是孩子身上的「魔」与「恶」到底是什么呢?就拿电影中的哪吒来举例吧。先从他的行为入手,他捉弄村民,他离家出走,他打砸抢烧。乍一听,好像确实有点严重,但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是平白无故的。他捉弄村民,是因为他还小的时候就被视作可怕的魔童,这是存在于他早期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身份角色,所以他索性就去扮演这样一个破坏者以迎合别人的期望,而他自己好像也能从这种行为里获得乐趣。他离家出走,是因为他在山河社稷图里(也就是虚拟世界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反馈,师父和父亲总是认为他做得还不够好,所以他想换一个评价系统,在现实世界里证明自己,获得真正的声名和威望。而他打砸抢烧,仅仅因为他在追赶海夜叉的时候不懂得控制自己体内的能量,他的动机原本并不是要造成生灵涂炭。这样分析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哪吒是个天赋很高的孩子,他在磕磕碰碰地摸索着和自己的天赋相处,渴望着能驾驭它,能通过它获得肯定。只不过,他的天赋在于「破坏」,这很罕见,所以人们将他视作魔童。但「破坏」真的只是一件邪恶的事吗?俗话说,不破不立。世界上所有的创造都是从破坏开始的。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一个人,倘若今天长成了独立的个体,那首先就意味着我们破坏了原本支撑着自己的支柱,推翻了幼年的那种受父母庇护的家庭结构。经历过这种「恶」的人才具备了成为独立个体的能力。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里有一句归纳性质的表述——恶尽管有万千面向,总存在着这么一种:关系的解体。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也常常经历「想象中的恶」,比如偷懒的冲动、撒谎的冲动、暴力的冲动。但意念不应该被定罪,这种想象中的恶如果得到疏导,也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发展为正向的创造。忘了是在哪里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高明的小偷,也一定会是那个最出色的保管东西的人。李靖夫妇所采用的疏导方式非常有时代特色,他们把儿子送进了太乙真人的山河社稷图,可以说是一个倾情打造的 VR 游戏副本,简直有点开明得过分。这其实让我联想到生活中截然相反的一幕,很多家长视电子游戏为洪水猛兽,甚至还要将自家的所谓「网瘾少年」送去进行「电击治疗」,但他们可能没有关心过,孩子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虚拟世界如此沉迷。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创造和自由。在这部动画里也是同样,只要挥一挥指点江山笔,天地间的景象就可以瞬间改变,仿佛你就是造物主。而且在里面哪吒可以打打杀杀而不必受到什么实质上的惩罚,这是现实世界所无法达成的,它允许哪吒进行大量的暴力宣泄。在山河社稷图里待了将近两年,哪吒忍不住逃了出来,甚至还把师父和父亲反锁在了里面,这又是一道「恶」的闪光。但是如果我们去解读他的动机就不难发现,直接触发他这个行为的无非是一种更广阔的「创造」的愿望。他意识到这是个虚拟时空,而且还是个单机游戏,他没有办法和其他真实的人类建立联系,更没有办法在现实中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所以他迫不及待要用他学习到的本领去改变外面的世界。作为成年人可能会觉得这个状况很头大,这下连游戏都困不住他了,那请问要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我觉得也许有个处理方式是,先不要去划定这样一条「大人」和「小孩」的分野,不要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看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静下心来去认识对方的欲望,去观察他的世界。青春期本来就是一个危险的时段,河合隼雄在书里将它形容为「把人兜底朝天重新制作一遍的过程」。年轻人是在密集地体验「恶」,因为只有不断地「破坏」自己,甚至是「杀死」一部分自己,才可以获得全新的人格,成长就是这样剧烈的人格变容。每个孩子为了进化成更完善的人已经要承受很多的痛苦了,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做些什么来证明年长者的价值,是不是可以先从收回这套关于「魔童」的判断和成见开始呢?如果孩子得到的是充分的信任和爱,有朝一日他也会将这些美好的事物返还给这个世界。纵观整部电影,最吸引我的部分不是主角哪吒,而是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身处的环境。因为这些角色让我有机会去整理自己的童年,去思考我是怎么作为一个不算太乖的孩子幸存到今时今日。有一个很重要的启发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身边的人的命数之中。命这个东西,老天给的是个大范围,但具体执行到哪一步,往往还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提携和成全。如果你无意中的善意和爱影响了他人的一生,好像也可以称得上是某种「改变命运」吧。■□■接下来照例公布一下上期精彩留言,当时的分享话题是「你所认识的性少数群体」,有位 ID 叫 @楮衷 的听众写道:「记得之前看过的一段话。一个男孩告诉他的奶奶说,『奶奶,我谈恋爱了。』奶奶说,『那记得叫她回家吃饭。』他说,『但是他是个男孩子。』奶奶说,『男孩子也会饿啊。』」短短几句,仿佛也描摹出了一个世俗眼中的「魔童」,几分无法改变的「命数」,但最后剩下的,不过是最纯粹的爱。请这位听众把你能收到明信片的联系方式通过私信发给我 。本期的分享主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最触动你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期待大家在节目评论区的分享。那么本期就先到这。如果你在我的播客里获得过思考和启发,如果你想听到我制作更多用心的节目,欢迎用真金白银的方式来支持。每一分你花的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那个世界投票。我们下期见。- end -往期播客
▽
少数派,孤独,爱
成为真正的年轻人
在死亡与生活之间
咦,你看起来很会玩的样子
每个人都有一个凡间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