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吉祥!首先,需要感恩“师父曰”公众号开设专栏,成就这份善缘,让我们今生得以在茫茫浊世相遇,以期相知。缘分,就是如此不可思议。我常说,人的一生,如同一辆疾驰向前的列车,你所遇见的人,如同乘客,上车、下车,转站、换乘。缘分深者,陪你走过很多站点,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一同领略人生不同的风景;缘分浅者,刹那擦肩、转瞬即逝,不知要经过多少曲径辗转,才能再次相遇。而无论缘深缘浅,每个相遇,都绝非偶然,每个转身,亦早已注定。没有好坏,但却总有遗憾。所幸的是,我们此时的相遇,是因为一份共同的信仰,一份对三宝全身心的依靠,一份源于彼此心照不宣的两相安。既然是专栏开篇,先和大家谈谈属于我们的信仰。1什么是信仰?千百年来,不论各个宗教,还是不同民族,亦或是东西方各类哲学流派,都对信仰做出过定义。巴金说:“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纪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罗曼·罗兰基于实践的角度提出:“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也说:“信仰是人生的力量。”汉译佛经中,最早出现“信仰”二字的是西晋竺法护于公元291年所译的《度世品经》,其载:“其菩萨不信仰人,发大道意:‘吾以是行合集菩萨,身独当办,不须他人。于当来劫奉开士法,以己志行、具诸佛法,兴心存在无上大道。’以唯愿乐开化众生、乐化众生;信菩萨行,自净志性,亦能复净他人性行;解深境界,亦复分别他人土地,去来今佛、合一境土。” (《大正藏》卷十, 629页下)这里提到的“信仰”二字,更多的是“依靠、依赖”的意思。表明菩萨发心求取佛道、度化众生的累劫修行中,意志坚定,无需假借他人之力得以成就。多数情况下,佛经中的“信仰”,指代的是人们对于佛法的信心和信奉,如“皈依三宝”便是佛教对于信仰较为直观的表达方式。2什么是佛教徒的信仰?作为佛教徒,信仰是对三宝毫无保留的真诚依靠,信仰是对宇宙人生真理法则的毫不怀疑,信仰是在扬善止恶过程中的有敬有畏,信仰是对忏悔、发愿、出离的不懈坚持,信仰是对他人无私的奉献中完成自我的蜕变,信仰是对过去种种不堪的勇敢告别,信仰是对那些人生太多求不得的果敢放下,信仰是对无尽苦难的坦然接受。信仰是内心的一方净土。无论生逢何时、身处何地,这方净土始终保持干净、纯粹,无需伪装,不必加工,它都不会轻易被纷繁外物所侵蚀,不愿与世俗流变委屈妥协,不曾被你自己忘却。关键在于,你需要发现并认清自己心中这片净土的存在。信仰是远方的一盏灯塔。它陪你走过无数个人生晦涩清冷的夜晚,纵然荆棘密布、山高险阻,你不会轻易认输;纵使孑然一身、苦难万千,你不愿就此低头。当你迷失方向,抬起头,这座灯塔依然有一束光在照耀着你;当你失去一切,你发现,自己不会失去灯塔所照耀的方向。前提是,你知道灯塔指向何方,你知道自己何去何从。换言之,信仰是对过去的接受、是对未来的寄托、更是当下的承担,信仰是你任何时候都不曾舍弃的、自始至终不后悔的选择。3佛教徒信仰什么?基于上述对信仰本质的揭示,对于佛教徒信仰对象及内容的总结,不出以下四个方面:1)信佛法僧三宝。信释迦佛及其一代教法的确凿无疑,信诸佛所证绝无虚言,信诸佛愿力成就功德庄严,信诸佛菩萨加持、不舍众生。信僧人永远是传承和弘扬佛陀正法的主体。2)信自己之佛性。信自己今生通过行善去恶、能够转染成净,信自己一念心净则万千国土净,信自己终究能够解脱生死、出离轮回,信自己能够往生极乐、毕竟成佛。3)信因果轮回。信释迦所说因果轮回、业力不失,信人生种种皆是往昔所造,信当下承担和接受苦难的必要,信忏悔不再造作的转机,信佛菩萨不舍众生的悲悯,信般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信念佛之因、必有往生之果。4)信真理法则。信诸法实相乃诸法空相,信缘起性空,信无常如影随形,信生死事大,信守住自己的心的重要性,信“一心不乱,即得往生”,信“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信将来何去何从、全凭当下这颗心。4信仰有哪些表达方式?如开篇所说,信仰在不同的宗教、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在此,不妨回归到当下生活,一起看看我身边的人对信仰的坚持和实践。曾经,一起读研究生的同学,告诉我,父亲在自他大二时得肝癌去世,发现的迟、走得很快。当时的他,根本没有办法从圆满的家庭、优越的环境中走出来,甚至无法面对比自己还孤独无助的母亲。偶然的机缘,他在亲戚家中发现一本《金刚经》,因为生活突然空洞到极点,也就不由分说拿起来读。后来发现,每当自己读经的时候,尤其是读到经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时候,僵化在无法言说的悲痛中的自己,慢慢愿意解开枷锁了。于是,《金刚经》成为了他随身携带的唯一一册“安心指南”,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尽管不解经文深意,但他感到自己在逐渐走出过往,走向新生。再后来,他甚至说服自己母亲一起皈依佛门,成为了踏实学佛的佛教徒。曾经,一位老太太在临终前,让女儿实现自己最后一个心愿——皈依。经居士介绍找到我,我接受了她的请求,到医院为病床上的将死老人皈依。老人家身上戴满仪器,无法行动,全程由她女儿代为完成仪式。老人家艰难坐起,依靠在病床上,合十双手注目整个过程。最后,我将皈依文牒交到她颤抖的手中,说,你现在已经是佛弟子,要坚信三宝的力量,从现在起,好好念佛,发愿往生。老人家感激落泪。不多时日之后,接到其女儿的讯息:母亲在念佛中安详离世,没有痛苦。曾经,听到一位法师说起自己出家经历:高中时,他实在念不下去书了,跑到寺院想要出家,父母姐姐到寺院客堂大闹不休,一定要将其带回去。临走时,他请求父母让他到大殿最后拜一拜佛。去到大殿,他突然很伤心,跪在地上念着大悲咒使劲在佛像前磕头,父母进殿想要拽他走,看到他额头磕破、满脸鲜血,边哭边拜,泪水和血液混杂,不堪入目。而就在那一瞬,母亲也跪在佛前,将他抱到怀中失声痛哭。从此,亲人再也不反对他出家。曾经,外婆每年初一日出前起床,背着自己制作的土香,少许干粮,到村中老庙拜佛吃斋一日,晚上才回。年复一年,风雨无阻。不为其他,只求家人安康、风调雨顺、庄稼得产。后来,我给外婆一串念珠和一个念佛机,让老人家每天跟着念佛机念佛。如今,那串念珠已发黄色深,那是外婆日夜佛号的功德。上述仅举出四例,相信这世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同人群的不同信仰表达。在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类人,有知识文化,信仰建立在其内心逐渐认同和渐次深入的找寻之上;第二类人,老病苦前,选择以信仰的方式完成最后的人生之旅,无论接下来何去何从,相信善因已种,仍然能够得遇佛法;第三类人,用自己绝不退缩的坚持,换来家人的成全,尽管这种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但其对于自己路途和身份的坚定选择,足以让人尊重;第四类人,没有太多文化,信仰的表达方式简单至极,心中唯有一句佛号,极其淳朴的信仰,或许就是最终至简至纯的回归。5信仰的价值何在?当下,很多人仍然用信仰的外衣,包装自己、嘲笑别人,用信仰为自己开脱、用道德绑架他人,以信仰之名做非人之事、以信仰为由行不善之举。信仰不是夸夸其谈、自我炫耀,而恰恰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从而默默追求完美。而佛教所指向的“完美”,就是无我、如来藏、涅盘、解脱,就是成佛。信仰不是自我标榜、对外攀比,而是自己在无数个自我反思之后的蜕变与成长,是自己在无数次的现实求证下获得的坚信不疑的力量与希望。信仰不是皇帝的新衣,信仰不是纸上谈兵,信仰更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品。故而,佛教对于信仰的塑造,强调解行相应,即智慧与实修的双重提升,自利与利他的并行不悖。如何不落入“符号信仰”的怪圈,如何不让信仰成为一个简单的谈资、炫耀的资本、攀缘的工具?我们还需要知道,信仰的意义是什么?换言之,哪些时候能够检验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实的信仰?信仰,是植根于血液中的坚持,这是让一个世俗之人逐渐脱俗的基础,也是让一个迷茫的人逐渐清醒的良药。信仰,能让你为做一个纯粹的自己而懂得随缘,能让你为追求一个更自由的人生而敢于放下。信仰,让你能够活得不那么累。信仰,是你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未曾放弃的那份韧劲,是你人生被摧残得遍体鳞伤之后仍然不褪的铠甲。所以,信仰会是你在任何苦难(包括生死)面前都不会妥协的坚持。信仰,在风雨兼程中,在反复坚持的功课中。让我们在这份因为坚持而看到的希望中,完成一个更加自律、更加规范、更加完整的自己。信仰,让你回头,让你在堕落之后仍然有重生的可能。信仰,在我们每一次相聚和告别的善意之中,让我们以越来越广大的慈悲和宽阔的胸襟去接受别人的不完美,去体会别人的不容易。信仰,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以至于爱每一个人。当然,建立坚实的信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佛教修行讲“信、解、行、证”,此篇我们主要谈的是“信”(内涵和意义)的范畴,关于如何培植这份难能可贵的“信”,则是后三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会是贯穿你我整个发心修行的主线。所以,一切急不得,还得慢慢来。至少,能够确认的是:我们,都在路上。一如开篇所说,在此相遇,已经是最好的缘起,至于今后,惟愿无事常相聚。 祝清凉自在阿弥陀佛妙元 合十©文|师父曰原创